湖口草龙俗名谷龙,源于隋唐,盛于明、清,是古时鄱阳湖地区农民庆祝丰收、祈盼风调雨顺、老少平安的一项传统节日活动。

湖口草龙主要分布在县内流泗镇、张青乡、大垅乡等地,湖口草龙以稻草为主要原料,辅之以竹木、铁丝做支架,以新鲜麦秆做点缀,用刀、钳、锯、铁锤、针、线等工具,采用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镂、透等十多种复杂的工艺技巧。

据湖口草龙国家级传承人俞芳泽介绍,编制一条龙身直径为0.38米的草龙,须耗用约8万余根稻草,对龙头、龙须、节环、龙尾、龙鳞等都有严格的用草数量要求。龙头用草余根,龙身每节根,个龙鳞,每个用草9根,最长用草2.8尺,最短为2.8寸。全龙编扎成功,约需个工时。若是供儿童游舞的草龙,则体型相对较小,主要是龙头按比例缩小,龙身长也只有7到9节。按如此手工技艺编扎成的草龙,织成后不露人工痕迹,外形古朴典雅,浑然天成,连草接头也看不到一个。

舞龙一般是在春节、元宵节及庙会等重大节日庆典活动举行。草龙在湖口被认为是群龙之首,是真龙、老龙,故而如庙会游舞时,一般走在纸龙、布龙、板凳龙等的前面,有时还要配以“五谷灯”和花、草、蝴蝶、鱼、蛙等动植物灯彩同时表演,起着烘托草龙的作用。

作为一种兼具手工编扎与民俗舞蹈于一体的民间传统技艺,湖口草龙既具有较高的工艺观赏价值,又具有独特的表演价值和文化价值。

年6月,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中,“湖口草龙”名列其中,成为湖口继青阳腔之后的另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江日报全媒体记者欧阳海员

注:凡属于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tp/10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