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你知道多少
中 佳 秋 节 中秋是一个古老的节日 祭月赏月是其重要习俗 在这团圆的节日里 让最圆的明月陪伴你我他 也祝福您和您的家人中秋佳节快乐 中秋团圆吃月饼 为佳节增添相聚的喜悦 阴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逢秋天,故称中秋节。我们国家古代历法把八月定在秋天,叫做仲秋,因此中秋节又称仲秋节。 中秋节的夜晚,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看作是团圆的象征,因此,也叫“团圆节”。自古以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他们的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以月寄托深情。唐朝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思故乡”,杜甫的“露水从今夜白,月为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 中秋是一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其重要习俗。古人有春祭、秋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后来赏月重于月祭,将严肃祭祀转变为轻松欢庆。中秋节赏月的习俗在唐代非常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活动则更为规模。到目前为止,全国还保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遗迹。在明嘉靖年间,北京的月坛是供皇家祭祀的场所。每逢中秋节时,在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放在桌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如今,祭月已经被一场规模宏大、色彩丰富的群众赏月娱乐所取代。中秋节起源 魏晋时期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唐朝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北宋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明清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新中国年开始中国大陆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期,如当天与周六周日重合,则在下周一补休一天。中秋风俗习惯 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吃月饼是另一种节日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从唐代以后,月饼的制作越来越讲究。苏东坡有诗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酥,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了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看来那时月饼与现在已经相当接近了。中秋佳节,云淡雾少,月色明朗,民间除了要赏月、祭月、吃月饼、团圆等一系列活动外,有的地方还举办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中秋节之夜的佳肴,除了月饼,各种时令水果也是佳肴。还有一种说法是中秋节起源:农历八月十五,正是稻子成熟的日子,各家各户拜土地神。中秋节,也许是报秋的遗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代不同,宋代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习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中 宬 档 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tp/10100.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秋节的由来,你知道为什么是八月十五吃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