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知识知多少63仫佬族文化习俗
历史上,在仫佬族地区,民间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道教和佛教也有较深的影响。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仫佬族地区大兴土木,建造了不少规模宏大的佛教寺庙。仅罗城县附近就建有各贲寺、开元寺、双福寺、万广寺等四大寺庙。城东还有迥龙寺、寿福寺等小寺庙。这些寺庙长年香烟缭绕,前来祈求赐福消灾的人络绎不绝,每年还要定期举行一次会期,附近村寨的人都要来参加祭祀。相对来说,道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人若生病或遇上灾难,都要请法师做法,敬神、驱邪、祈神保佑平安。仫佬族的民间信仰处于较为原始阶段。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水、草、木、飞禽走兽以及古往今来的先贤圣哲、忠烈之士等都是崇拜的对象。仫佬族民间信仰是混杂无序的,不仅吸纳了道教、佛教的神灵,而且往往将神职张冠李戴,使得不少神灵往往兼有善恶两面。如雷王,为掌管雨水的神灵,既可降雨造福人类,也可放水淹没人间,毁灭人类,所以人们对其既崇拜又恐惧。婆王有时是专管小孩生死簿的凶神,有时则被说成是人伦始祖伏羲、女娲兄妹的母亲,是位大母神。白马娘娘有时是凶恶女神,有时则是善神,据说依饭节就是纪念她的。仫佬族民间信仰的活动频繁、种类繁多。婚丧嫁娶、良辰佳节、新屋上梁等都要举行祭祀祈求仪式。平时也有不少信仰活动,较为常见的有:祭三界:在村外设两个神坛,一为三界公坛,一为雷王坛。在三界公坛前宰牛,在雷王坛前杀猪,对两位神灵实施血祭。架接命桥:小孩生病,恐其夭折,就请法师作法。用一根木棍作桥,上书小孩父母姓名,小孩名及祈祷之语。将这根象征着桥的木棍放于婆王庙前,焚香烧纸,以祈除病消灾。添花架桥:妇女久婚不育,便请法师作法。在水沟上架一块石板,让岳丈及族亲数人走过,谓之“踩桥”。然后在堂屋神龛上立“花婆”神灵。再将一竹编的小桥钉在求嗣者的房门上,盖上红、黄布各一块,用红、白、银纸剪成54个花童分别放在桥的两边,称为“架房门桥”,以表示引子来家。埋天狗:妇女不育,被认为是天狗作祟。婴儿魂魄最惧怕天狗,所以未来投胎。所以要举行埋天狗仪式。在为求子而架的石桥边挖九个或七个坑,坑内点燃油灯,宰一小狗,将头斩下放入第一个坑内,然后填好所有的坑。称填九井或填七井,认为这样就驱除了天狗,妇女便可以怀孕生子了。叫魂:又称“赎魂”。孩子生病,认为是魂魄四处游荡所至,要请法师叫魂,也有由病人母亲来担任的。用一小笸箩,内装一面镜子、一枚鸡蛋,一包白米、一件小孩的旧衣服,拿到十字路口焚香烧纸,呼唤小孩姓名。回家后,将叫魂的所用的衣服和白米放在病孩床头,用外婆家送的彩线缚在手腕上,并让小孩喝下一碗“符水”。添六马:年老多病,少气无力,被认为是六马已倒所致,要请法师“添六马”。法师剪6个纸马,然后祈祷请六马降临,并在老人睡床的四角以及头、脚等六处各放一匹纸马。俗信6匹马可以给老人带来生命的活力,让其恢复体力。安龙位:仫佬族认为村寨有村寨的龙神,即所谓山水龙脉,家庭有家庭的龙神,它们分别主宰村寨和家庭的命运。如全村遭受不幸,被认为是破坏了龙脉,全寨要举行安龙活动。如家庭遭受不幸,则要在家里举行安龙活动。村寨的安龙在全村举行,由法师用盘装着煮沸的桐油,熏遍全村的每个角落。然后,祈请龙神降临,并宰1只鹅和30余只鸡献祭。安龙后三日内,禁止外村人入内。家庭的安龙与之类似,只不过规模小得多。打醮:也称打太平醮。村寨如遇灾难,就要全村集资打醮。由法师主持,为期3至5天。在村外空旷处搭棚设坛,献上三牲,法师念经,手舞足蹈请神降临驱鬼。然后送神,焚烧纸剪的元宝、衣箱、房屋和象征性的钱币,以为酬谢神灵。添粮:老人多病,被认为是天上给他带到人间的粮食已经吃完。要使老人恢复健康,必须请法师为老人添粮。用一只公鸡、2斤猪肉供神。让嫁出去的女子带回一筒米和两根线。法师用米作法,用纸蒙住米筒口,再用线捆住,放在神龛上。第4日早上,打开竹筒,倒出其中的米煮给病人吃。亲戚拜望时,也带些米来,意为添粮。 仫佬族聚族而居,同一宗族的人往往居住在同一村寨内。只是在一些圩镇和大的村子里,才存在与别的民族和别的姓氏杂居的情况。 住房一般是泥墙瓦顶、三间并列的平房,茅屋较少。砖瓦楼房只属于地主、富农。屋宅建筑形式大都一个格式,一户住宅七个门,大门、中门、后门和四个房门。 堂屋中间墙壁置“香火”。左侧门边挖地砌地炉,地炉烧煤,是仫佬人家特有的取暖、烧火的生活设备,挖地炉烧火已有悠久的历史。 明代嘉靖年间的田汝成在其所著《炎徼纪闻》中就对仫佬人家的地炉有所记述。牲畜圈栏一般与住房分开,因而室内比较整洁。 仫佬族主食大米、玉米和薯类,以前除少数地主、富农外,广大仫佬族人民每天都是两稀一干,甚至三餐都是稀粥。 喜爱酸辣,家家腌有酸荞头、酸豆角、酸芋蓬、酸刀豆、酸蒜头等作为佐食之用。 蔬菜种类主要有白菜、空心菜、苋菜、豆角、南瓜、芥菜和萝卜等。 肉类主要猪肉、鸡肉、鸭肉和鱼肉,忌吃猫、蛇肉。在过去,罗姓、姚姓不吃狗肉,传说这和罗姓祖先陷入火灾得狗救助有关。 姚姓不吃动物内脏,传说这和姚姓祖先有关。东汉姚期出兵,因煮猪心不熟,战士不得饱餐,当日不得出兵,从此姚姓不吃动物的内脏。 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过去大都是自纺、自织、自染、自缝。据记载,在清代,妇女还有穿桶裙的习惯。地主豪绅穿有风领的衣服,这是一般农民所不许穿用的。 近代都已改装,与当地汉、壮族的衣服没有多大差别。男子穿的都是对襟上衣、长裤,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草鞋,跣足的不多。 过去姑娘梳辫,出嫁后结髻,现在多已剪发。饰物有银质的耳环、手镯、戒指等。 仫佬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由于仫佬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这就决定了仫佬族历史上留下来的文学主要是民间文学,诸如神话、传说、诗歌、故事、戏曲等。 仫佬族的神话形态丰富,包括创世神话与英雄神话。创世神话有讲述天地起源的神话,如《天是怎样升高起来的》,洪水泛滥与人类再生神话,如《伏曦兄妹的传说》,民族风俗形成神话,如《依饭节》等;英雄神话有《稼》、《恳王山》等。 民歌在仫佬族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过去几乎家家有歌本,村村有老歌手,他们把教青年人唱歌当作自己的义务。唱歌活动多在“走坡”和喜庆节日期间举行。 走坡是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活动,是谈情说爱的方式。按照传统习惯,男女青年在郊外相逢时,不论相识与否,均可邀请对唱。拒绝别人的邀请,被认为是不礼貌。 歌的种类有:“随口答”,歌词由唱者即兴创作,没有一定歌本,具有丰富的想象和比拟,包括情歌、劳动歌、苦歌、仪式歌、风俗歌等。 仫佬族有许多民间游戏和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过仫佬族人民的生活。 舞草龙:草龙用稻草编成,饰以彩纸。春节期间,仫佬族有挨家挨户舞草龙拜年的习俗。 象步虎掌:农闲时,在地上划一条线,参赛的人站在两边,双双以掌相对,待裁判发出号令,双方即可移步用力,目的是将对放推离原位,或是故意松弛,使对方身体前倾,脚掌超越界线。这种活动可以锻炼人的臂力、脚力和耐力。 凤凰护蛋:是仫佬族儿童游戏。在地上画一个圆圈,表示凤凰窝,放三、五块石头,表示凤凰蛋。一小孩扮母凤凰在圈内左脚着地呈俯卧状以护蛋。 三、五小孩扮作天兵天将来夺蛋。胜负以能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夺完蛋来定。其中,夺蛋的小孩不能触及“母凤凰”的右腿,触及即被淘汰。这种游戏可以训练孩子的灵活性,培养机智、勇敢的性格。 抢花炮:是仫佬族与壮族共同的娱乐活动。于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用土炮将花环射向天空,参赛者争抢从天而降的花环,以得花环多者为胜。每届花炮节只放五炮,每炮只有一个花环。 群龙争珠:在水中投放一定数量的水果,参赛者潜入水中捞水果,以多者取胜。 仫佬族有着十分丰富的节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许多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这是因为仫佬族除了拥有春节、元宵、春社、清明、端午、秋社、中秋、重阳、灶王节等当地壮族、汉族共同的节日外,还有不少带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在仫佬族,即便与各民族共享的节日,也别具民族风味。 春节,仫佬族称“年节”。在仫佬族地区的农历除夕之夜,仫佬族家庭全家人围坐地炉边,烧香供奉神灵。 待正月初一雄鸡报晓,家庭主妇立即点上一束香火和火把,挑着水桶来到井、泉、河边,先插上香,向水中投几枚铜钱,祭祀水神,然后挑水回家。俗称“买新水”。 全家大小早已等在大门边,抢着喝一碗新水。俗信人们喝了新水,能够健康长寿,牛喝了长得健壮,猪喝了膘肥体壮;用新水染布布发亮,用新水洗米,煮起饭来特别香;用新水酿酒,酒不酸;全村挑到第一担新水的人,最为吉利,能给家庭带来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社节,又称分肉串节,是祭祀社王的节日。分春秋二社,春季在二月,祈求社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秋季在八月,报答社王赐予好收成。社节以村为单位集体举行。各户出资置办香烛牲口。届时,在社王庙供奉香烛,杀猪并按全村户数将猪肉分成相应的份数,以备祭祀完毕分给各户。 肉串用竹子串起来,挂在竹竿上,放于庙的两旁。将煮熟的猪头、脚、尾和内脏置于祭台上。祭毕,大家饱食一餐,然后各户带回所分的社肉回家,祭祀祖先,全家过节。 社节还有一种与生男有关的习俗。同一年生男的人家,要集资置办鸡、肉等祭品,于社日前夜祭祀社王,向社王报告家中添丁。 仫佬族地区过去盛行父母包办的早婚,少数是自己通过“走坡”恋爱结婚的。 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结婚后女子不住在男方家,而是回到父母家,帮助生产劳动,服侍长辈,农忙和节日才回夫家住几天,等到怀孕生孩子后才长住夫家。 仫佬族早就与壮、汉族通婚。结婚礼仪繁,费用大。一般来说,从订婚到完婚,要经过择婿、聘媒、合命、下定、过礼、迎娶等仪式。男方要送给女方猪肉、酒米、银元、耳环、手镯、衣物等礼物,约相当于斤到斤稻谷的价值。 富家纳妾的较多,而贫苦农民则往往娶不起妻子。有些人家祖父结婚欠下的债,到孙子辈尚未还清。 女方家给男方家陪送的嫁妆耗资也相当大。 仫佬族家中老人去世,都要向亲戚报丧。如是年轻媳妇死去,则须得外家到场看过方能入殓。老死者入殓前,孝子要到河边取水为死者沐浴,俗称取水为买水,即取水前在河边焚香,表示答谢水神。 沐浴完毕,要为死者穿上几层新衣。然后将死者抬到地上的草席上,表示“人死属土”。子孙们夹点肉和饭放在死者口中衔住,用毫银压上,然后抬入棺材中仰放,头向棺材窄的一方,脚向棺材宽的一方,意为“脚踏莲花”。 一般都请“师公”为死者打斋超度。一般打道场一夜,也有打三夜以上的,视家庭财力而定。安葬墓穴要请风水先生测定,即所谓择“佳城吉地”。 出殡要择“吉日良辰”。仫佬族多行一次葬,如果逢上家中不幸,就会举行二次葬,拾回遗骨,洗净,放入坛中再行安葬。 仫佬族过去的禁忌也很多: 大年初一不能扫地,认为扫地会把钱财扫出家。也不能洗衣服,认为洗衣服会把福气洗掉。不能劈柴,认为劈柴会把财神吓跑。 二月初一不进地。 六月初一不做工。播种忌火日,并在三天内不得剃头、洗发。下玉米种的最初9粒时要停止呼吸,不许讲话。外出经商忌讳煮饭不熟和打破碗碟等等。 新中国建立后,仫佬族的信仰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迷信色彩逐渐淡化,健康有益的成分则延续下来。 来源:木汝文化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tp/10044.html
- 上一篇文章: 二月二龙抬头习俗和禁忌你知道多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