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匠人的故事,就是中国ldquo非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只是工艺与风俗。它蕴含着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的发展记忆。指尖上的艺术,凝聚着传统手艺人对自然的尊敬,对生命与世界的思考。 湖口草龙·历史 湖口草龙 一条路七拐八拐,喻远莉终于回到了江西省湖口县流泗镇的家?。父亲喻芳泽把她叫回来,是要教她编一条她从未见过的草龙。 父亲喻芳泽是湖口的一位草龙匠人。几十年来,他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草龙上。编扎草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是喻芳泽这样的老艺人,编一条长28米的草龙,也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 相传,草龙起源于隋唐。每年秋收之后,农民都会用稻草扎一个5到21节的草把,用木棍擢住,草绳串起来,编成草把龙的样子,以此表达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景。 随着时间的延续,草把龙经过不断改进,工艺越发精巧细致。每一年,当熟悉的鼓点响起时,流泗镇的舞龙队就带着湖口人的记忆和希望,穿梭在街头巷尾和山林田野。 滩头年画·传承 隆回滩头年画 器物需要打磨,心思需要沉淀。 在一切求快的时代,要沉静下来做事是很难的。对年轻人来讲,更是如此。 出生在滩头年画世家的钟星琳,从小便在年画的世界里长大。爷爷钟海仙、奶奶高腊梅、父亲钟建桐都是滩头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对年画的感情之深,不言而喻。 然而近年来,滩头年画的市场急剧萎缩,传统艺人也纷纷改行。老一辈手艺人的相继去世,更是给滩头年画带来了致命一击。这让钟星琳感到十分着急:滩头年画,是她爷爷奶奶做了一辈子的事情…… 身为“90后”的钟星琳知道,年画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年轻人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yl/10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第七篇章有礼国潮衢州系列之潮bull
- 下一篇文章: 非常值得学习和收藏史上最全的玉雕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