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特刊王新宽闲言碎语话年味
“闲言碎语”话年味 王新宽 每到过年的时候,年前年后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过年没意思”。说这话的人似有些心口不一,只是一种情绪地宣泄罢了。今天是小年,大家又聊到了过年的话题,有人说:“现在过年没什么年味了”。是真的没有年味,还是真的不识年味呢?我想借此文与大家一起聊一聊“年味”。 我的家乡是皖南山区的一个古村落,我是60后生人。我小的时候正处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普遍贫乏,生活比较艰苦,一年之中,只有过年才能穿一身新衣,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一年之中,只有过年才能吃好的,鱼、肉可以放开吃;一年之中,只有过年才可以尽情地玩,大人一般不会管,所以特别期盼过年。每年到了腊月,不管有钱没钱,家家户户似乎都在为过年做准备。大人们总是说,这个不要动了,留作过年,这个不要吃了,留作过年,说得我心里痒痒的,恨不得明天就过年。父亲是个裁缝,做事尽力,收费不高,手艺又好,每年年前几个月就要为人做新衣。有拿布上门来加工的,有被人请去上门工的。在父亲咔咔咔的剪刀声和哒哒哒的缝纫机声中,一件件新衣服、一条条新裤子魔术般地被挂在了晾绳上,我从新衣中闻到了新年的味道。虽然我自己的新衣服几乎要到除夕下午才能见到,但心底盼过年穿新衣的欲望却与日俱增。 到了腊月初八,年景又近了一步。家家户户打扫除,俗称掸檐尘,在两三米长的竹竿上用红藤或绳子或细铁丝扎上一束带叶的竹枝,用来扫除房子高处的蜘蛛网和灰尘,然后是擦拭桌椅板凳、窗台和玻璃,浆洗被子,将锅盖、钢精锅、铂铁锅、搪瓷锅等用炉灰用劲地擦然后清洗,洁白如新。掸檐尘之后,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腊八这天,晚上吃的是腊八粥。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又叫七宝五味粥。清代诗人李福《腊八粥》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腊八粥的习俗,已非佛门所有,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农历十二月八日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最早的腊八粥用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印象中我家煮腊八粥这样几种食材是有的:干豆角、赤豆、枣子、栗子、百合、莲子、萝卜,而且熬粥时,一定要用腌制的猪油。 腊八节一过,家家户户全忙起来了,除了年画等少量年货要到商店买,其他都是自给自足。熬糖、杀年猪,这些需要看日子,还要请专门的师傅,一家之长便忙着联系师傅,排定日期。蒸糕、做豆腐需要劳动力,邻里之间便互帮互助。到了我家熬糖的日子,父亲把备齐的原料交给师傅,母亲和奶奶忙着炒芝麻,炒冻米,炒稻子。最有意思的是炒稻子,把稻子炒开花,然后倒在八仙桌上,大人小孩都围着桌子拣,把谷花和谷壳分开,谷壳倒掉,谷花放入畚箕备用。师傅负责熬糖稀,看火候。糖稀熬好放一边,用到时,根据需要放一些入锅煮沸,然后将芝麻或豆粉或冻米或谷花或小米倒入与糖稀一起翻炒混合,差不多时起出,倒在已准备好的长案桌上,揉,碾,放入一个专门的方形木盒中整形按实,然后切条交给早已跃跃欲试的大人,用快刀飞快地切片。等到完全冷却便装进陶罐或磁罐保存,这个时候,嘴馋的我总是尽情地吃。有黑芝麻糖、白芝麻糖、内含“福、禄、寿、喜”的字豆糖、冻米糖、谷花糖、粟米糖、寸金糖、酥糖(俗称红纸包,其实是徽墨酥)等,品种繁多,不一而足。 等到杀猪师傅通知我家杀猪的时候,头天晚上父母便商量第二天几点烧开水,请谁帮忙捉猪,哪些亲朋好友要送肉,办杀猪酒席要请哪些人,买些什么菜,买多少烟酒。等到杀猪师傅用板车拖来杀猪用的凳子、刮毛的猪缸,帮忙的人也来了。他们到猪圈里,杀猪师傅捉住猪的两只耳朵往外拽,其他人拽尾巴的拽尾巴,抓腿的抓腿,那猪则声嘶力竭地叫。奶奶和母亲一般是不到场的,她们喂了一年的猪,对猪已经有了感情,不忍心看。有一年杀猪时,我还看见过奶奶偷偷地用围裙抹眼泪。捅刀,烫猪,刮毛,开膛,剁肉,杀猪师傅忙完又去了下一家,我家里便忙起了晚上的酒席。吃杀猪饭也是家乡的年味,每年腊月,吃了东家吃西家,几乎天天吃杀猪饭。 糖熬好了,年猪杀了,就开始蒸年糕了。那个年代,村里还没有磨粉机,用的是碓舂粉。虽然是大村,碓屋却不多。轮到我家的时候,父母凌晨三点就叫我们起床去舂米粉。我们迷迷糊糊地来到碓屋,母亲早已把浸好的米挑到了碓屋。踩碓虽然是件烦人的事,但我们都已习惯了。“舂米发性,磨粉中困”是母亲常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意思是说,舂米舂粉的时候要用劲,而磨粉的时候要悠着点。粉舂好了,便要上锅蒸。在土灶里架上木柴,烧起大火,锅里放上水,将一口硕大的饭甑放入锅中,母亲把米粉捏成一个个雪球一样的大粉团放入饭甑中。快要起锅的时候,母亲总要用筷子挑一点糕团放进一个个碗中,让我们拿去吃,算是犒劳我们的劳动。这个时候也是我们最高兴的时候,我们或蘸着白糖,或蘸着辣酱,吃得津津有味。也有例外,因为起得早,我们等着等着就靠在灶膛前睡着了。大糕甑起锅是个力气活,往往找来大力士,将糕甑端出倒入预先准备好的方方的木制糕盒或圆形的大木盆,然后手上包上干净的毛巾或纱布,一边蘸着水一边用劲按,直到把这些糕团按结实为止。冷却后倒在垫着湿纱布的米盘里,一坨年糕就成了,然后用一把硕大的大刀把年糕切成一条一条的,为了食用方便,再用菜刀切成一公分厚,20多公分长的糕块,整整齐齐地码在米盘里。年糕里最诱人的是肉丝糕,将五花肉切成丝拌在米粉里,为了好看,图个红红火火,还要洒些红曲米拌在一起,蒸法同蒸白年糕。家乡的肉丝糕是我百吃不厌的物事,或蒸或烤,或烫或煨,余味绕梁,三日不绝。 除了舂粉,那时最怕的事莫过于推磨。推磨是细活快不得,时间长,又不能偷懒,所以我们都怕。母亲将打完豆晒干的豆秸或稻草烧成灰,和上水,过滤,再用这灰水浸米,上磨磨成米浆,放在热锅里边煮边焯,直到结成糕团再放在饭甑里蒸,同样是倒入糕盒或木盆按结实。这样,灰水糕就成了。家乡的灰水糕是天然食品,碱性,有韧劲,有豆秸或稻草香,一辈子都吃不厌。磨完了灰水米浆,接着磨白米浆,这是用来做过年的糕点米松的。将磨好的米浆,舀一点放入一个铁制的圆盘中,然后把圆盘放进煮沸的锅中,烫熟后倒出,或放在洗净的稻草上或挂在晾衣杆上晒。再用剪刀剪成大小均匀的小块继续晒,装入铁桶,等到腊月二十八九拿出用油炸过,就成了大家都喜欢的佐茶糕点。 转眼小年来到,记忆中,家乡的小年没有特别的地方,依旧是忙。女人忙做豆腐,男人忙锯柴,劈柴,码柴。母亲会做豆腐,头一天将自家种的大豆用水浸泡,然后磨浆,过滤,下锅煮,点卤。点卤是个技术活,点早了不行,迟了也不行,卤水放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做豆腐的日子,也能让我感受到年味,因为可以吃上豆腐脑。用蓝边碗盛上一碗豆腐脑,加点糖或酱油,嫩滑可口。小年毕竟是小年,晚餐都是平时难得吃到的佳肴。大碗粉蒸肉、蒸萝卜粉、炒猪肝、煮猪血、腌菜煮豆腐、辣椒粉炒豆腐渣。一顿饭让我吃得头都不抬,生怕少吃了。 忙碌的日子过得真快,不觉间除夕到了。早上,我们兄弟几人打扫庭院、门口街道,清理猪圈、厕所,然后贴春联,贴年画。那时的对联多半是用毛笔手书的,父亲总是让我写,有历书上的,有报纸上的,也有自编的,都是一些吉祥祝福语。对联写好贴好,再将年画贴上,门口挂上红灯笼,过年的气氛越发浓了。父亲已将上坟用的供品准备好,我们兄弟几个去上坟,奶奶、母亲和妹妹在家准备团圆饭。上坟是每年除夕必做的事,父亲说是“不忘本,后继有人”。依次拜祭完老祖宗后,除了年糕冷了不能吃,猪肉半生不熟不能吃,其他的如芝麻糖、豆糖、冻米糖、谷花糖都被我们抢吃一空。大人逗我们说,吃了供品会踢脚趾头,我们也不管了。上完坟,回到家摆好桌凳,端菜上桌,放鞭炮,开席,爷爷奶奶坐上厅正中间,然后是爸爸妈妈。满满一桌菜,琳琅满目,色香味俱佳。中和汤、鸡、鸭、鱼、肉、圆子……每种菜都用大碗和大盘装盛,量很多,无论怎么吃都吃不完,尤其是鱼更多,图得就是一个年年有余的彩头。吃完团圆饭,洗澡,穿新衣新袜新鞋,然后都出去玩了。奶奶、母亲收拾碗筷并洗干净,忙完这些,母亲还不能歇,一大家子换下的衣物还要拿到河里洗干净,因为当地风俗,大年初一要让河神也休息一天。“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没有电视的年代,除夕夜,我们先是疯玩傻玩,把一两百响的一挂挂鞭炮拆成一个个地放,接着是打牌,吹牛,实在熬不住了才去睡觉。有了电视后,家家户户多半在看春晚。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开门都要放鞭炮,意思是庆祝新年到来,接春接福。父亲早早起床,先将一对大红蜡烛点上,然后开门。我们兄弟几个抢着放鞭炮,这鞭炮一定是过年期间最长最响的,再加上礼炮,放完后,整个家门口一地碎纸屑,红红火火的年味十足。一村子东家放了,西家放,此起彼伏,热闹非凡,就连空气中都是喜庆的味道。放完鞭炮吃早茶,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年,长辈一般都会给个红纸包,虽然钱不多,但我们很满足。 大年初二走亲戚。小时候,我去得比较多的亲戚家是外婆和舅舅家。外婆家远在江西浮梁县,那时没有车,七十多里路硬是靠双脚一步一步量去的。都说“吃在丈母家,玩在外婆家”,虽然路远,好像从没感觉到难走。除了外婆家,我小时候去得最多的是姑妈家。奶奶带着我们走二十多里路来到同乡不同村的姑妈家。姑姑和姑父待我们很好,什么都由着我们。印象较深的是在姑妈村里看演戏。表妹早早地就用板凳和火桶占了位置,吃完晚饭带着瓜子花生和糖来到祠堂里看戏,对于戏文,那时并不是很懂,我们主要是图热闹。 在外玩了几天回家,差不多是正月初七,村里也在唱戏。以前是《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洪湖赤卫队》,因为看过多遍,李玉和、李铁梅、阿庆嫂、杨子荣、刘闯、韩英这些英雄人物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刁德一、座山雕、南霸天则成了坏人的典型。后来是看黄梅戏,家乡人好黄梅戏,村里的戏班子年年正月演,有传统剧本,也有自编自导自演的黄梅戏,为了节省经费,村里的能人还自制道具、自画背景幕布,甚至自制龙袍和蟒袍。我记得在我家的老屋里,我父亲将用黑绸布裁剪缝制好的一件戏袍交给我的姨夫,姨夫把它穿在椅背上,然后用毛笔蘸金色的油漆画一条巨蟒。后来在《铡美案》中,姨夫演包拯时,就是穿的这件蟒袍,在《胭脂》中演山东学台施愚山也是穿的这件蟒袍。 美好的日子过得就是快,转眼元宵节到了。家乡的元宵节习惯上用舞龙灯来庆贺。每年腊月和正月,村里一帮中老年人聚在一起做龙灯。一般两条龙,一条布龙,一条草龙。布龙要用竹篾和铁丝、木棍做成框架然后蒙上绸布,绸布上画上龙鳞,做龙头最难,也最见功夫,因为眼睛要亮,龙须龙角要摇摆,龙嘴要能动。龙身上每一节都要装上蓄电池和灯泡。草龙就是用稻草扎成的龙。把适量稻草捆扎成一节节的,每一节都插上木棍,便于舞龙者抓和舞动,节和节之间用稻草绳连上,舞龙的时候,龙头和龙脊上还要插上点燃的香。到了晚上7时左右,负责人祭拜完天地,两条龙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从村后的来龙降上一前一后舞下山来。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路线挨家挨户地舞,龙到哪一家,哪一家就要放鞭炮接和送,主人还要将几尺红布挂在龙头上,俗称披彩,有的还要送上红纸包。舞龙头的人则根据情况或将龙头伸进家门点几下头,或带领大家进门围着八仙桌转一圈。舞龙的队伍可不简单,除了敲锣打鼓的、吹笛子和拉二胡的,还有上书“回避”“肃静”的四块虎头牌,有红黄绿各色旗子若干,后面还有青狮白象、各种宫灯、走马灯,旱船,鲤鱼精、贝壳精等,又唱又演。再加上跟着看热闹的人,队伍差不多有百把米长。 过了正月十五,上班的上班了,上学的上学了,村里勤快的人也出去干活了,年味渐行渐远,但孩子的零星鞭炮声、办喜事人家的热闹气氛似乎还再拽住过年的尾巴。家乡的习俗:正月二十之前都叫过年,俗称二十添春。印象中正月二十同腊月二十四小年、正月初七上元节、正月十五元宵节一样,都要吃一顿团圆饭,尽管不如除夕丰盛,但也很满意了。正月二十一过,这个年就算真正过完了,再还不干活就会被人视为懒汉了。 为了写这篇文章,我打电话问仍在家乡生活的弟弟,他告诉我:年味,其实跟以前差不多。不同的是做衣服的少了,买成衣的多了;写的对联少了,买的对联多了;蒸糕熬糖的量减少了,而且蒸糕不用舂米粉,做豆腐不用磨豆浆,全是机器磨的,不像以前那样繁忙和紧张了;不养猪了,就不用杀猪清理猪圈,省了许多事;都用煤气了,就不用砍柴、锯柴、劈柴和码柴了。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没有人唱戏了,但还会请外面的剧团来演出。因为缺少人手,舞龙的事也难搞起来,但几个村子可能联合搞。 年味,其实一直都在。小孩还在盼过年,虽然不只是过年才有新衣穿才有好吃的,但过年没有读书写作业的烦恼,能够自由自在地玩。大人也在盼过年,因为过年可以一家人团聚,君不见这几年腊月和正月农村里多了许多外省市牌照的小车? 年味在哪里?年味在小孩对过年的翘首期盼中; 年味在哪里?年味在大人为过年的紧张忙碌中; 年味在哪里?年味在不惧长途奔波与家人团聚的路途中,在对先人的祭奠中,在一家人的团圆饭中,在庆新年的爆竹声中,在走亲访友的日子中,在用QQ和小孩白癜风能治愈吗丹芪胶囊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g.com/mclyf/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直击旅游多彩贵州文创园拓宽展现形式
- 下一篇文章: 月满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