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民俗风情丰富多彩,

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民俗。

接下来,

就来看看这个地方的民俗又有哪些呢?

↓↓↓

历史悠久的客家祖地——上杭,位于闽粤赣三省结合部,地处客家大本营闽西的腹地,客家母亲河——汀江中游的黄金水段。那么,被称为客家祖地的上杭,在春节期间又有哪些民俗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步云篝火龙灯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地点:步云乡

内容:这是当地流传多年的板凳龙灯闹元宵民俗活动。每家每户制作了精美的板凳龙灯,连接组成一条长龙,夜晚穿行在乡间小路上,祈祷风调雨顺、幸福安康。

客家船灯

时间:农历正月期间

地点:湖洋镇、稔田镇官田村

内容:客家船灯用客家话叫:打船灯,打船灯主要在春节、元宵,偶尔也有端午、中秋、重阳节表演。该艺术以船形灯为道具,由农民演员自编自导自演,以客家方言演绎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山歌、舞蹈等节目。

南阳闹花灯

时间:元宵节前后

地点:南阳镇南坑村、射山村

内容:其表演形式与香灯、龙灯相类似,上杭花灯延续至今,大规模的闹花灯活动数南阳镇最为盛行。花灯,顾名思义由“花”和“灯”组成,“花”寓意美好,而“灯”的客家话与“丁”同音,寓意添丁发财。花灯制作工艺简朴,在1.5米左右的木板上钻孔、立四条柱,用纸将木板封围起来,中间插一根蜡管点燃成灯,四周纸上彩绘或写上祝福语。

庐丰“香灯龙”

时间:农历正月期间

地点:庐丰畲族乡

内容:在上杭县庐丰畲族乡蓝氏家族中,至今还保留着春节、元宵期间舞“香灯龙”以“游龙赐福”的民间活动习俗。舞“香灯龙”又有“打香灯”、“舞秆龙”、“打草龙”等俗称。因整条龙是用稻草扎制而成、龙身上密密麻麻的插上点燃的线香,故有“草龙”、“香灯”之称。庐丰“香灯龙”有九节(含龙头、龙尾)再加龙珠组成,节与节之间不相连。

南阳正月初一吃斋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

地点:南阳镇

内容: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地区,素有农历年初一食斋的习俗,据说已持续了三百多年。南阳镇一直保持着这个延续多年的习惯。即年三十(或廿九)晚餐以后,家家户户必须把装盛过荤腥的碗筷碟盘勺等厨具统统用开水泡过,甚至连盐缸都要临时换用,家里的肉菜也要放到看不见的地方。年初一整天只吃斋菜,不沾荤腥。

木偶戏

时间:农历正月期间

地点:白砂镇水竹洋、泮境乡、蓝溪镇

内容:上杭被称为“木偶之乡”,上杭白砂乡是中国闽西(上杭)木偶的发源地。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戏种。木偶戏传入白砂后,逐渐在本县各乡流传和发展。著名的有白砂镇的木偶戏和泮境的高腔木偶戏。

庐丰舞狮

时间:农历正月及三月三

地点:庐丰畲族乡

内容:上杭客家舞狮相传始于汉代,盛于宋。舞狮队一般由10至20人组成,在表演上可分“文狮”与“武狮”两种:“文狮”主要刻画狮子温驯的神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勇猛性格,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滚绣球)等动作。庐丰畲族乡的舞狮活动,一般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及三月三。

在了解了这些民俗之后,小编要给大家介绍几样上杭人民春节的特色美食。

1

炸糖枣

在上杭,历来春节都有炸糖枣的习惯。将纯糯米粉用水加上红糖和好面团后,抓取揉成小球状,放入油锅中炸至表皮金黄即可起锅。特点是外酥里嫩、松软香甜,吃起来筋道,有嚼劲。

2

油炸糕

主料是用一定比例的上等大米、黄豆,浸泡后磨成乳白的浆水,大蒜取其白质部分,切成片撕成条状,投入浆中,加适量盐水,拌得均匀,投入滚开的油锅中约炸三五分钟。趁热吃之,香气扑人,质松味鲜,油而不腻。

3

炸蛋肉

炸蛋肉,也称“炸肉”、“油炸肉”。材料有瘦猪肉、少许肥猪肉、地瓜粉(淀粉)、若干鸡蛋、白开水和盐。将肉切碎,加入适量的鸡蛋、盐、地瓜粉(淀粉)和一定量温水进行搅拌,直到所有肉片都被芡粉包裹住,即可下锅炸制。

4

烧鱼白

用鱼肉和肥肉打成的肉泥,配上地瓜粉、鲜荸荠和葱白等一起制成的。色香兼备,是别具一格的绝妙佳肴。

5

糖糕粄

糖糕粄,是用米和糯米混合加工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凡吃过糖糕粄的人无不为黄粄的香、嫩、爽而赞叹不已。每逢过节,农家大多喜欢做糖糕粄,作为赠给客人的礼物。

6

肉圆

肉圆为下午四、五点钟的小点肴,也是餐桌上的上等菜肴,当地老百姓每逢吉日喜庆、欢度春节,必有美食——肉圆上席,否则不算盛筵。

文章来源:闽西日报

[本文责编:岩文]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光疗费用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xz/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