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蛮寻踪六二十四章唤醒春天的
第十四章唤醒春天的歌 瑶族是个古老的民族,在湖南它又是一个体量很大的民族,它保存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文化。随着这支民族飘落四方,它的文化的种子也在不同的地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瑶人特有的高腔山歌便是一例。 一、不期而遇的迎春祭礼 年2月9日,我们来到了湘南大县——临武县的武源乡界头村。这里要举行一场传统的新年民俗活动。 界头村三面环山,一条大道通往县城,村子离县城20分钟车程。据说,“闹春鼓”在这里传承了年。不知为什么,对于这种年份的介绍,我一般不大相信。 天气突然阴冷起来,气温零度左右,早上还下了冻雨。现在虽然阴了天,但还是寒风刺骨。对于这次民俗活动的考察,我没有抱太大的希望。 我们的情绪很快被村民们的热情调动起来,鞭炮、锣鼓、草龙把我们迎进了村庄。听说,活动主要是在晚上举行。我提出,先到祠堂看看,并翻翻族谱。 这个村子的户主都姓袁。袁氏宗祠的前门、戏台、两厢厢房都不复存在,唯有天井和正厅尚在,保存也算完整。正殿前,不见祖先神龛和牌位;但在正厅右侧,一尊年代久远的木雕神像却端坐在一个支架上。村支书悄悄地告诉我,据传,这是一位狗神,他救助过落难的袁氏远祖,因此一直供奉在大殿的一侧。我为之一惊:其他列祖列宗神像都不在,唯独留下了这位狗神! 村民们早已把年代久远的《袁氏宗谱》放在正厅的长桌上。一大堆,对开、木刻印刷的线装本有十余卷,每卷近7厘米厚,岁月让纸张发黄变脆。据说,原族谱有四十余卷,一部分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幸存的这部分已经没有了头绪。 但我很快地找了了第一卷,并翻到了光绪二年()所作的《序》,了解到这支宗族的来龙去脉。谱载:袁氏迁徙始祖为袁峻,江西吉州西昌人。袁峻的后人袁达、袁远居住湘南衡阳,北宋熙宁初年,从衡阳迁入临武,世传26代、历经余年。其中袁达一支,落籍于临武金三之小城,又历经6代;袁贤一脉迁往锡冲田头;袁文一脉迁至沙田;袁义一脉迁往铁坑毛塘;袁才、袁友一脉迁至武源。 这里,“宋熙宁初”四字又一次让我震惊。这个年份,对于湖南特别重要。北宋年间“开梅山”,造成瑶人大迁徙,正是熙宁初年!而这些瑶人,常常自称祖籍为江西吉安。 按照习俗,夜幕降临,闹春鼓在祠堂中开始了。鞭炮齐鸣,锣鼓敲响,一团篝火在天井中熊熊燃烧起来。此一环节被称为“开春鼓”。简单的祭祖仪式后,由一位老年人扮演的丑角,与一位中年妇女扮演的旦角唱起了对子调。本来,唱对子调是一唱众和,群情激奋;但有人说这样唱对客人不尊敬,于是,传统在这里被变异,丑与旦的声音被喧闹的人声所掩盖。 虽然如此,但气氛依然热烈。此时,草龙上香了,春鼓擂响了!在人们的簇拥下,草龙在祠堂里舞动起来,龙头、龙身、龙尾上点燃了的香火烧得更旺。草龙舞出祠堂,两位老人敲打着春鼓春锣尾随其后。草龙在祠堂前的空坪一阵狂舞之后,开始“围村闹鼓”。 天色渐渐暗了起来,全村的男孩子举起燃烧的火把,人们簇拥着春鼓与草龙,穿行在村中主要巷道,然后走向村周的公路、大道、田间小路,开始围村呼喊。鼓乐声、欢呼声、鞭炮声四起,围村闹鼓,惊醒了在漫长的冬天里沉睡的村庄和大地。 绕完村庄一周,队伍直接向村西边的毫山下奔跑,那里是村里最大的一片大田,春鼓队在田间击鼓、舞龙,“闹鼓惊春”,唤醒沉睡的田地。 从毫山下的大田归来,闹春的队伍举着火把,转向村后东北方向的龙山上行进。龙山又称江山背,是一座海拔多米的山峰。山虽不高,但路不好走。北风呼呼,夜幕下又飘起了零星雪雨。草龙与春鼓走的是两条路,我随着一班孩子跟随春鼓行进。孩子们举着的火把原来燃烧的是松明籽油,如今图方便,用上了柴油。春鼓由两位老人抬着,走在前边;而后面孩子举着的火把却被狂风吹灭了,他们用打火机点亮,没多久又被吹灭了。我只得用我的手电筒照亮孩子们前行的路,山路弯弯,湿滑而又狭窄。我在想,在冬天,这种天气是常事,人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去高高的山顶举行这样的仪典呢? 白癜风胶囊法国敏柏宁敏白灵北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xz/4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气愤我家猫打了疫苗竟然还生病
- 下一篇文章: 至尊维纳斯睫毛增长液真的有效果吗安全吗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