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

作者:刘敏

(程明摄)

皮影戏作为民间艺术,一般都认为肇始于唐代,宋开始兴盛。实际可能还要早,有史学家认为,“自秦汉至隋唐皆以其盛”,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泗泾的皮影戏起源于19世纪中叶。据史料称,毛耕渔为皮影戏创始人。因毛耕渔为七宝毛家塘人,使得后来的九亭、泗泾都有了皮影戏的传人。比较有名的有陆留其、俞有三、朱同明等。他们都有自己的戏班,熟悉从皮影制作到演出的全部艺术创作。现在掌握这门艺术的唐洪官,是上海非遗传人。现已80高龄。老先生小时候就听过皮影戏,为生计入了这一行。解放初期,还在松江周边地区演出。现在能够保留下来的皮影戏,全凭老先生的言传身教,让我们能够在今天,仍能够看到这门传统艺术的演出。老先生常跟学习皮影的年轻人说,要做这个行业,就得懂古书,懂典故。这个要求,就是坚守传统。应该说,皮影戏的样式是简单的也是神奇的,一块幕布,几张皮影,利用光影效果,就能演出传统大剧。《白蛇传》、《西厢记》、《岳飞传》等,这些传统剧目久演不衰。

(李苏华摄)

我在小的时候,也看过皮影戏。那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们那里管皮影戏叫驴皮影。东北的小村,接待戏班子是大事。时间一般都是在冬春季节,农闲之时,马车上坐着几位带着黑色大箱子的人。地点选在生产队的马圈,艺人在喂马值更人屋里张开幕布。一村的男女老少,挤在外头的马棚里。演出的剧目也比较古旧。《梁山伯与祝英台》。《穆桂英大闹天门阵》。《哪吒闹海》什么的。北方的唱法和南方不同。北方都是捏着脖子,用假声腔唱。对咬字发音特别讲究,配音者要有学、说、逗、唱的功夫,一个人要会几个人的唱腔,生旦净末丑,时而缠缠绵绵,时而悲悲切切。观影者也跟着戏文的发展唏嘘不已。现在东北二人转里的唱段唱腔,明显地受到皮影戏的影响,有一些干脆就是直接模仿。

那时就看到过一副对联:

似人非人人舞人,有口无口口代口。

(陈志鹏摄)

这幅对联,是皮影戏这一行的真实写照。既简单又复杂。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这门艺术非常脆弱,它无法用“物”来保留,只能用“形”来传承。那些唱本、唱腔,如果后继无人,就会慢慢消散。这使得文化遗产的保留方式十分不易。唐洪官老先生花费很多精力培养新人,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当然,皮影能够流传至今,也是因为曾经有过的漫长的凄苦生活,单调的社会生存环境,让人们在这种简单的艺术方式中找到了缓冲的方式。人类的任何想像,都带着某种期望。那些戏文里的喜怒哀乐,恩怨情仇,正好契合了这种期望,使得这门古老的艺术,不断放射出独有的光彩。

(程明摄)

皮影更深远的意义还在于她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扎实的艺术基础,早年的皮影戏唱本,大多出自文人之手,由传统剧目改编过来。这使得皮影戏就是到了今天,仍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肯定地说,皮影戏是戏曲领域的重要内容。是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的文物级藏品。是民间文化和民间艺术非常重要的呈现方式。这就像大千世界,物种纷繁,才能互相融合发展。保护皮影,就是保护艺术的“物种”,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繁花似锦。而在泗泾古镇,皮影是可以聆听的重要传统乐章。

作者简介

刘敏,男,黑龙江省人,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一九七九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发表中﹑短篇小说一百五十多万字。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和《作品与争鸣》等刊物转载。作品入编《中国散文年鉴》,并获优秀奖。出版中篇小说集《猎鹿人》、《恋歌》、两部。短篇小说《长耳兔》获年度小说艺术奖。中篇小说《太阳风》入选中国作协《中国年度中篇小说选》同时获上海市作家协会年度优秀作品奖。

邀您投稿啦!

“松江公约数”







































生姜水能治白癜风吗
白癜风诊疗指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xz/4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