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南大库的家具展厅里,有一个专门的区域,作为开放式玻璃橱窗展示的空间,观众可以隔着玻璃看到里面陈设的清宫家具珍品。在这组玻璃橱窗的展示柜里,有两件家具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两件家具,一件是紫檀嵌竹丝有束腰梅花式凳,另一件是竹框黑漆描金菊蝶纹靠背椅。

紫檀嵌竹丝有束腰梅花式凳

这件小凳通体采用名贵的紫檀木制成,凳面做成五瓣梅花形,光素平滑,边框立面起双凸线,而在双凸线间又嵌上了十道极为纤细的竹丝,凳面之下为束腰,其上凸雕冰梅纹,

束腰之下又起凸线一周,其上嵌有竹丝,五腿为方材直足,腿间上下各接一道罗锅枨,五腿及罗锅枨中部皆起双凸线,凸线中亦嵌有极细的竹丝。

这种嵌竹丝的技法在当时清宫紫檀镶嵌家具中时能看到。此凳做工精美、造型别致,是一件颇具特色的清宫家具。而其上镶嵌的竹丝技法及梅花风格的装饰又显示现这件坐具深受苏州家具的影响。

竹框黑漆描金菊蝶纹靠背椅

这件坐椅靠背板为湘妃竹攒边,搭脑为竹制劈料作法,中部高起,向两侧依次降低,搭脑下面的靠背板为黑漆地,背板上描金蝠蝶纹,上部的圆形开光内嵌湘妃竹团寿字,寓意“福寿齐天”,下部饰描金菊花、蝴蝶图,座面下有湘妃竹攒拐子纹花牙,四条腿足为劈料式,四腿直下,腿下端有管脚枨相连。

综观以上这两件宫廷家具可以看出,两件家具制作精细、造型文雅端秀,其上镶嵌竹丝、并装饰梅花竹纹等图案的表现手法,具有典型的江南文人的特征,它们是清代宫廷的苏式风格的家具。

清代家具在清初仍基本上沿袭了明代家具的风格,而到了雍正、乾隆以后,由于国力昌盛,经济及手工业的发展,再加之受到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清代家具随着地域的不同而呈现出各地方家具风格异彩纷呈的局面。

而作为清代家具中最具典型代表的清代宫廷家具,更是融汇了全国各地的家具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清代宫廷家具的产地是北京。北京不仅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北方著名的商业城市。有辐射到全国各地的水陆交通网,商品集散便利。内城为皇室和达官贵人的居住之地,而正阳、崇文、宣武三门之外,则为繁华的工商业区。全国各地手工业品和土特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入北京商业区,各地行帮商人在这里转贩物品,牟取暴利。北京的手工业主要生产为皇室服务的高级奢侈品,如珐琅、玉器、雕漆、料器、翡翠、玛瑙、玻璃、珊瑚等工艺品,作为皇室日用起居的宫廷家具也不例外。清初,为满足皇室的需要,清宫每年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来制作大批高级家具,充实各宫殿、园林和行宫。清宫专门成立了“内务府造办处”。造办处是清代皇宫内管理手工作坊的机构,下设玉作、珐琅作、木作、广木作、漆作、匣裱作、如意馆等十三作。当时单独设有木作和广木作,专门承担木工活计,此外漆作也承担了部分清宫漆家具的制作,而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的工匠们,有很多是来自长江下游的苏州地区的工匠,这些来自苏长江下游地区的工匠们进入到造办处中,把他们的家具制作技术和装饰手法应用到宫廷家具的制作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江南地区经济繁荣,工艺发达

苏式家具,指以江苏省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下游一带所生产的家具。苏式家具的发祥地苏州由于依傍运河,又受太湖流域发达的乡镇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的影响,成为明清时期东南经济重镇。

(《姑苏繁华图》)

明代文人王锜记载:“吴中近年之盛:吴中素号繁华,自张氏之据,天兵所临,虽不被屠戮,人民迁徙实三都、戍远方者相继,至营籍亦隶教坊。邑里潇然,生计鲜薄,过者增感。正统、天顺间,余尝入城,咸谓稍复其旧,然犹未盛也。迨成化间,余恒三、四年一入,则见其逈若异境,以至于今,愈益繁盛,闾檐辐辏,万瓦甃鳞,城隅濠股,亭馆布列,略无隙地。舆马从盖,壶觞罍盒,交驰于通衢。水巷中,光彩耀目,游山之舫,载妓之舟,鱼贯于绿波朱合之间,丝竹讴舞与市声相杂。凡上供锦绮、文具、花果、珍羞奇异之物,岁有所增,若刻丝累漆之属,自浙宋以来,其艺久废,今皆精妙,人性益巧而物产益多。至于人材辈出,尤为冠绝。作者专尚古文,书必篆隶,骎骎两汉之域,下逮唐、宋,未之或先。此固气运使然,实由朝廷休养生息之恩也。人生见此,亦可幸哉。”从王氏引文可知,明代时期,江苏吴中苏州地区成为江南繁华之地,物产富饶,人民安居乐业,各类生活用品以及文玩器用均是精工细作。

另据明末清初的文人顾炎武记载“姑苏人聪慧好古,亦善仿古法为之。书画之临摹,鼎彝之冶淬,能令真赝不辨。又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其赏识品第本精,故物莫能违。又如斋头清玩、几案床榻,近皆以紫檀、花梨为尚。尚古朴,不尚雕表镂。即物有雕镂,亦皆商、周、秦、汉之式,海内僻远皆效尤之。此亦嘉、隆、万三朝为始盛。至于寸竹片石,摩弄成物,动辄千文百缗,如陆子匡之玉、马小官之扇、赵良璧之锻,得者竞赛,咸不论钱,几成物妖。……一城中与长洲东西分治,西较东为喧闹,居民大半工技,金阊一带,比户贸易,负郭则牙侩辏集。胥、盘之内,密迩府县治,多衙役厮养,而诗书之族,聚庐错处,近阊尤多。城中妇女习刺绣,滨湖近山小民最力穑耕渔之外,男妇并工捆屦、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梓人、甓工、垩工、石工,终年佣外境,谋早办官课。”从顾氏记载可知,当时姑苏城人聪慧好古,制作出来的产品,无论是家具器用还是斋头清玩,都古朴雅致,而且苏州各行业从业人员巧工辈出,无论是木匠、石匠还有垩工等都靠自已的技术出外谋生,知名的工艺匠人如陆子匡之玉、马小官之扇都以其作品工艺精湛而售价不菲。

姑苏的经济发展到康熙年间,达到了高度发达的地步。康熙年间,苏州城内有布商76家,金镇和金珠铺近80家,而木商达到了多家,可见苏州木器家具业的兴旺。

而在明清时期的苏州地区,专门从事小件制作的作坊很多,艺人辈出,《吴县志》记载:这些艺人的手艺是“明朝一代的绝妙技”。做“小件”需要相当高的技艺,在做苏式家具的过程中,一些工匠便发挥了这方面的优势。他们巧妙地利用各种小料,精确计算,最后使之成型。在苏式家具中常见这种工艺手法制作有架格的栏杆和各种围子、椅背等。用这种方法制作的家具不仅科学美观,而且也是最经济的。

苏式家具的风格特点:

苏州地区的工艺发展,也为苏式家具风格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苏式家具在苏州这块特定的土壤里形成较早,举世闻名的明式家具,即以苏式家具为主。苏式家具从十五世纪中叶开始产生,一直发展到十九世纪。从明代起,江苏省苏州、扬州和松江一带就以制作硬木家具著称,在清代时家具制作工艺大体保持明式家具特点,清代称为“苏作”,或“苏式”。在用料方面,苏作家具用料合理节俭,重在凿磨,工于用榫,善于将小料拼成大的部件。大件家具有硬木攒框,以白木髹漆为面心,装饰纹样以传统为主。

(一)包镶工艺、匠巧工心:苏式家具早先以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用料及结构合理、比例尺寸合度等特点和朴素、大方的格调博得了世人的赞赏。进入清代以后,苏式家具开始趋向精雕细嵌、花纹图案向繁琐方向转变。苏式家具的大件器物常采用包镶做法,用杂木为骨架,外面粘贴硬木薄板。为节省来之不易的硬木良材,有不少苏式家具在不破坏外观整体美观功能的前提下,常在无关紧要或隐藏处用普通木材替代,如家具构造内穿带的用料等。这样做既节省了材料,又不破坏家具本身的整体效果。苏式家具包镶作法,费时费力,技术要求比较高,好的包镶家具,不经仔细观察和用手摸一摸,很难断定是包镶作法。包镶家具通常把接缝处理在棱角部位,而使家具表面木质纹理保持完整。现在宫中收藏的大批苏式家具,十之八九都有这种情况。而且明清两代的苏式家具都是如此。苏式家具大都油漆里,目的在于使穿带避免受潮,以保持面心不至变形,同时也有遮丑的作用。

(二)精雕细嵌、惜料如金:苏式家具在装饰风格和制作技法上,形成了自已一套独特的表现手法,与清代中期流行的厚重凝华、用料粗硕、深浮雕、大手笔的广式家具相比,苏式家具以俊秀著称,苏式家具的镶嵌和雕刻大多用小块材料堆嵌,整板大面积雕刻成器的不多。常见的镶嵌材料多为各种玉石、各色彩石、象牙、螺钿、竹丝以及各种材质的木雕等。

苏式家具在造型风格上有自已的一些特点,家具中有一种屏背椅,其特点就是没有扶手,只有屏式靠背的椅子,在屏背下部的两侧,有各种形式的站牙扶手加固。苏作官帽椅背板,整块板较少,大面积雕嵌也少,多是采用三段体的分段装饰,上部有雕以小块纹饰,或嵌以小块石片,瓷片,中部有时雕,有时嵌,下部大多用亮脚。一块背板作三段处理,既省料,又显得小巧,轻便。在椅子靠背板的这一段中,常作小面积的装饰。如流传至今的苏式家具的坐椅中,就有许多是用小料拼接而成。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紫檀描金扶手椅,椅背及扶手边框两面起线,中间髹黑漆,描金蝙蝠及卷草纹。框内用短材拼接成拐子纹,描金杂宝纹。椅背正中为一髹饰金漆的“万”字纹,

座面为紫檀边框、席心椅面。束腰较高,周匝绦环式围板,并以金漆描绘卷草、花卉。四直腿有云纹翅、回纹形内翻马蹄。从造型上看,这件坐椅从靠背的拐子纹到扶手边框都是用短材拼接而成。可以说是惜料如金。这是一件典型的清式苏式坐椅。其采用了镶嵌、描金等技法,图案鲜明色彩艳丽,可谓精工细作。

(图为紫檀描金扶手椅)

(三)装饰题材、丰富多样:总的来看,苏式家具的最大特点是造型上的轻与小和装饰上的简与秀,在装饰题材上,苏式家具装饰内容丰富多彩,其题材多以民间的历史名人画为稿,以松、竹、梅、山石、花鸟、风景以及各种神话故事为主。

(图为紫檀竹节纹扶手椅),其图案内容大多借其谐音寓意一句吉祥语。局部装饰花纹多以缠枝莲或缠枝牡丹、折枝花卉纹饰为主。此外,苏式家具也常采用草龙、方花纹、灵芝纹等图案。

江南地区的工艺技法进入清宫

江南地区人文荟萃,经济繁荣,工艺美术十分发达,吴中的艺人心灵手巧,对于工艺美术的传承有着渊厚的传统。“吴中绝技:陆之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嵌镶,赵良璧之治梳,朱碧山之治金银,马勋、荷叶李之治扇,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但其良工苦心,亦技艺之能事。至其厚薄浅深,浓淡疏密,适与后世赏鉴家之心力目力,针芥相投,是岂工匠之所能办乎?盖技也而乎道矣。”

(图为朱碧山银槎杯)

(图为鲍天成雕犀角螭耳执壶)

苏州地区的能工巧匠们由于其技艺高超,亦被皇家所看中。从明代起,就有优秀的匠师被选入宫廷,为帝王之家营造宫室,承办宫廷装修,如《万历野获编》记载:“嘉靖间,徐杲以木匠至工部尚书。当时在事诸公,亦有知其非者,以世宗眷之,不敢谏。然先固已有之。宣德初,有石匠陆祥者,直隶无锡人,以郑王之国,选工副以出,后升营缮所丞。擢工部主事,以至工部左侍郎。祥有母老病,至命光禄寺日给酒馔,且赐钞为养,尤为异数。正统间,有木匠蒯祥者,直隶吴县人,亦起营缮所丞,历工部左侍郎,食正二品俸,年八十四卒于位,赐祭葬有加。二人皆吴人为尤异。”又据《明宪宗纯皇帝实录》记载:“工部左侍郎蒯祥卒,祥直隶吴县人,以木工起,隶工部,精于其艺,自正统以来凡百营造,祥无不预积劳累,官营缮所丞太仆少卿、工部左右侍郎,食正二品俸,又以考满升俸一级。祥为人恭谨,详实虽处贵位,俭朴不改常,出入未尝乘肩舆,既老犹自执寻引指使,工作不衰,至是卒于位,年八十四,赐祭葬如例。”

(图为蒯祥像)从以上文献可知,当时的木匠徐杲、蒯祥、石匠陆祥等,都以其技艺高超入职宫廷,甚至官居要位。

清代以后,苏州的工艺美术作品承明余绪,继续有所发展,“苏州专诸巷,琢玉雕金、镂木刻竹与夫髹漆装潢、像生针绣,咸类聚而列肆焉。其曰鬼工者,以显微镜烛之,方施刀错。其曰水盘者,以砂水涤滤,泯其痕纹。凡金银、琉璃、绮绣属,无不极其精巧,概之曰苏作。广东匠役,亦以巧施名,是以有‘广东匠、苏州样’之谚。”清代中叶,社会稳定,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盛世天子乾隆皇帝有足够的雅兴六下江南,临幸江宁、苏州、扬州、镇江、杭州、海宁等地,广蠲赋税、阅视河工、加恩江南士绅、阅兵察吏、到江南名胜之地题字赋诗,随着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江南地区的工艺美术作品也随之流传到了清宫大内,江南地区的竹刻、玉工等工匠及工艺作品大量进入清宫,内务府造办处里汇集了来自江南地区的工匠,这些工匠称为“南匠”,这其中江南地区的能工巧匠们把他们的工艺技法带进了清宫,巧妙地与家具制作相结合,形成了清代宫中苏式风格的家具。

清宫造办处有许多制造修理各项活计的匠役,从内务府档案上看,匠役的来源有三,除从三旗佐领内挑选的家内匠役外,还有南方省份的督抚、海关监督、三织造等奉敕荐送来内务府有关作坊效力的南匠及从民间招募的匠人。南匠负责的工种主要是玉饰、牙雕、画珐琅、制玻璃,做楠木家具及饰品等方面。

清朝治统者为了满足宫廷需要,遂以较优厚的待遇来吸引南匠。当时由各方面征调招募而来的苏州地区的南匠,大体上都是当时各有关手工行业中的顶尖人才。南匠的生活待遇比旗下服役工匠为高,除在原籍已领安家等费,有些地方长官还每年另发赡养费、年节赏金。有些南匠因工作出色,受到特殊优待,如乾隆三年(年)十二月,牙匠封岐告假回籍葬亲并接家眷,奉旨“着赏给封岐银三十两,准给假四个月,往返路费俱着织造海保料理”。

再如乾隆六年八月“发用银档”记载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制作万字书格及紫檀木匣,给南匠赏银颇丰:“万字书格并紫檀木匣,用招摹南木匠汪元做过三十工,领工饭食七分六十七领银二两一钱。”

从清代文人的笔记里,也可以看出江南地区优秀的工艺作品进入清宫,深受帝王青睐的这段史实。如清中期文人钱泳所著《履园丛话》记载:“雕工随处有之,宁国、徽州、苏州最盛,亦最巧。乾隆中,高宗皇帝六次南巡,江、浙各处名胜俱造行宫,俱列陈设,所雕象牙紫檀花梨屏座,并铜磁玉器架垫,有龙凤水云汉纹雷纹洋花洋莲之奇,至每件有费千百工者,自此雕工日益盛云。……竹刻,嘉定人最精,其法始于朱鹤祖孙父子,与古铜玉、宋磁诸器并重,亦以入贡内府。近时工此技者虽多,较前人所制,有霄壤之分矣。”从这段文献记载可知,江南地区的雕工工艺精湛,牙雕木雕作品陈设在清高宗南巡的行宫之中,江南竹刻名匠的竹刻作品作为贡物进入宫内,深受帝王喜爱。

同时该书还记载了一位名叫杜士元的江南雕刻名家因其手艺高超被招入宫,最后不堪忍受等级森严的禁宫大内束缚,装疯卖傻,逃出宫闱的趣闻。“乾隆初年,吴郡有杜士元号为鬼工,能将橄榄核或桃核雕刻成舟,作东坡游赤壁,一方篷快船,两面窗槅,桅杆两,橹头稍篷及柁篙帆樯毕具,俱能移动。舟中坐三人,其巾袍而髯者为东坡先生,著禅衣冠坐而若对谈者为佛印,旁有手持洞箫启窗外望者则相从之客也。船头上有童子持扇烹茶,旁置一小盘,盘中安茶杯三盏。舟师三人,两坐一卧,细逾毛发。每成一舟,好事者争相购得,值白金五十两。然士元好酒,终年游宕,不肯轻易出手,惟贫困极时始能镂刻,如暖衣饱食,虽以千金,不能致也。高宗闻其名,召至启祥宫,赏赐金帛甚厚,辄以换酒。士元在禁垣中,终日闷闷,欲出不可。忽诈痴逸入圆明园,将园中紫竹伐一枝,去头尾而为洞箫,吹于一大松顶上。守卫者大惊,具以状奏。高宗曰:‘想此人疯矣。’命出之。自此回吴,好饮如故。余幼时识一段翁者,犹及见之,为余详述如此。余尝见士元制一象牙臂搁,刻十八罗汉渡海图,数寸间有山海、树木、岛屿、波涛掀动翻天之势,真鬼工也。”这段文字虽说是在记述杜士元手艺高超,但是也从另一方面证明,当时清宫大内汇集了来自江南地区的各类优秀工匠为皇室之家打造家具器物的史实。

清代皇家园林里的苏式家具

清代统治者入关,定鼎燕京,政权逐渐稳定之后,统治者开始追求穷奢极欲的享乐生活。其中一项便是在京城内外大量修建皇家园林。自清康熙二十九年(年)正式营建畅春园起,清代皇家耗费了大量财力、人力、物力,兴建了京西的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等三山以及依三山而建的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及其附近的畅春园、圆明园等著名“五园”(俗称三山五园,其实清代皇家园林并不止三山五园),经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代帝王的精心营造和扩建,到乾隆时期,“三山五园”兴建达到了极盛期。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六下江南,饱览了江南的青山秀水,而清代乾隆帝在位期间,从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五年(公元一年),六下江南,足迹遍及江浙等地,对于小桥流水、极富山水写意的江南园林情有独钟。当时正是清代的乾隆“盛世”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有很大发展,造园之风大兴一时。江南园林也进入了成熟阶段,江南私家园林的情景交融,精巧雅致,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地方特点和造园艺术创作的境界和手法等方面也都胜过了以规模宏大,庄严瑰丽,雄伟壮观为特点的皇家园林,以致引起了乾隆的羡慕和赞赏。乾隆在南巡期间就曾对侍臣们讲:“扬州盐商……拥有厚资,其居室园囿,无不华丽崇焕”。乾隆南巡除了政治活动之外,便是到各地游山玩水卜观花赏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江南园林,对自称是“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的乾隆,更是耿耿于怀。江南园林的造园风格深深影响了乾隆皇帝的园林审美观,他把江南园林的造园风格也搬到了京师,比如圆明三园中先后建有仿海宁陈氏园的安澜园、仿江宁瞻园的如园、仿扬州趣园的鉴园,清漪园园中建有仿无锡寄畅园的惠山园(后改称谐趣园)。

乾隆帝对苏州狮子林最为喜爱,乾隆三十六年(年)四月曾经下旨让苏州织造舒文将“苏州狮子林房间亭座山石河池全图按五分一尺烫样送京呈览,连狮子林寺亦烫样在内,照样不可遗漏。”然后在长春园和避暑山庄各仿建了一座狮子林。

(图为避暑山庄文园狮子林)这两座狮子林的布局与原型十分相似,均采用“匚”形水池,西岸裁为直线,堂、楼、轩、榭、亭、桥等主要建筑基本与苏州狮子林一一对应,甚至开间数也大体一致。苏州狮子林以假山取胜,御苑中的两处写仿之作也刻意追随,假山的位置和形态都大致相同,成为原型的最佳翻版。

位于京师天子脚下的三山五园有着与江南园林相类似的景观,园林里面的装修也大量采用了江南地区的风格,这些园林建好之后,必然要配备与之相匹配的宫廷家具,苏式风格的清宫家具大量进入这些皇帝园林和行宫之中,成为当时紫禁城和依山傍水的三山五园皇家园林里的重要点缀。

在清宫内务府活计档中,有关清宫园林里面苏式风格的家具记载比比皆是:

雍正九年三月十七日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福园首领太监王进朝交来花梨木条桌一张,竹节式挂屏一件,……说园内太监总管王进玉传:着应收拾处收拾。钦此。”如乾隆八年十二月十六日,“副催总达子来说太监胡世杰交楠木镶黄杨木牙子香几炕案一张,传旨着照样成做炕案一张,钦此。于乾隆九年正月十八日司库白世秀将楠木镶黄杨木牙子香几炕案一张,照样做得炕案一张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进讫。”竹节式挂屏这种仿自然竹节纹的造型以及楠木镶黄杨木的做法都是清代苏式家具特有的风格。

雍正七年各作成活计清档“记事录”记载,该年“十月二十五日太监张玉柱常贵交来绣坐褥全分,刻丝坐褥全分,斑竹大号书架二对(随班竹架),斑竹中号书架二回,斑竹坐几十二张,斑竹炉罩二十个,波罗漆都盛盘四件,斑竹中号书桌二张,传旨着送至圆明园交园内总管太监收贮将此坐褥有陈设处陈设,其余等件俟朕往圆明园去时请旨钦此。”

雍十年六月二十七日“记事录”记载:“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日内大臣海望奉上谕旨,着传与年希尧将长一尺八寸至二尺,宽九寸至一尺,高一尺一寸至一尺三寸香几做些来,或彩漆或镶班竹,或做洋漆,但胎骨要轻妙,款式要文雅,再将长三尺至三尺四寸,宽九寸至一尺,高九寸至一尺小炕案做些,亦或做彩漆或镶班竹或镶棕竹但胎骨要淳厚,款式亦要文雅,钦此。”

乾隆四年四月初九日,“苏州织造”:“七品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来说,太监毛团传指着海保用湘妃竹做戏台上用的桌子四张,椅子八张,钦此。于本日随交织造海保家人六十五讫。”

同治十二年九月至同治十三年二月,旨意档:“同治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召进天地一家春改装修二槽,窗罩松、竹、梅三个,添月牙桌一张,绿万字黄地下堿各样桌张大柜共八张画样,罗汉床梅花天然式宝座二分,琴桌一张,梅花树式竹式围屏三分。……召见贵,自行路勘惠风亭。天然紫檀座带三峰山石,绿竹子二三竿,下水仙,背后生梅花树二棵,玉梅花中间不连络,树往下罩,宝座系梅花自然式样,足踏、琴桌各一张,俱自然梅花式,著另烫一分,明日进呈。”这段记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圆明园内天地一家春里的家具陈设,仿自然花草的松竹梅的窗罩,以及罗汉床梅花天然宝座,以及梅花树式竹式围屏、自然梅花式的足踏、琴桌都是浓郁的江南风格的家具。

另外据据嘉庆四年查得圆明园内库贮器皿的清单记载,从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圆明园内收存有不少苏式风格的包镶家具及构件,“自乾隆五十八年十二月起,至嘉庆三年十一月底止境,五年期满,清查原存装修什物开列如下:……紫檀包镶床挂面四块,花梨木包镶床二张,楠木包镶床二张,紫檀包镶薕架二件,……楠木包镶柏木暖板床一张。”。

从以上文献记载来看,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生产了大量具有苏式风格的家具,如一些仿植物造型的家具,竹节式挂屏、斑竹书架、摹仿自然植物如梅花天然式宝座、琴桌等,还有一些包镶的家具如楠木镶黄杨木牙子香几等都是具有明显苏作风格的家具,有些家具如湘妃竹桌椅直接发往苏州织造承做。这些苏式风格的家具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皇家苑囿之中。

关于苏式家具在清宫园林里面的陈设情况,我们也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又称雍正美人图)中看到,被认为绘于康熙朝晚期的这12幅屏风绢画,原来贴于圆明园内的深柳读书堂围屏上,这套图屏使用工笔重彩,表现出宫廷绘画雍容华贵的审美情趣和仕女画工整妍丽的艺术特色。画家在生动地刻画宫苑女子品茗、赏蝶、观书、鉴古等闲适生活的情景同时,还以写实的手法逼真地再现了清代园林里面的家具陈设。使我们看到了漆器家具和竹家具在内府使用的真实情景,

(图为雍正十二美人图)如图中这的位仕女倚坐在斑竹靠背椅上,面前摆着一张造型端秀的黑漆描金小长桌,其后侧为错落有致的多宝格,从画面里面的家具陈设看,似乎就是江南地区生产的苏式家具,或者是宫廷仿制的苏式家具,透过画面里的家具映衬出仕女博古雅玩的闺中情趣。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清代的宫廷家具并非闭门造车之作,而是融汇了各地的优秀家具风格。而其中大量的苏式风格的家具充斥在紫禁城内及皇家园林中,它们造型纤秀、精工细做,在做法上多采用包镶工艺,惜料如金,在装饰上摹仿松竹梅等自然山水花草,灵韵生动,这些家具多布置在紫禁城内和与江南园林相近似的三山五园、行宫苑囿中,成为清代宫廷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京南

赞赏

长按







































关于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哪里好
北京最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xz/2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