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海湾生境资源修复和海洋牧场建设关键技术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以莱州湾、荣成湾和海州湾典型海湾为研究海区,针对海洋牧场建设及海湾生境受损现状,研发了1种平铺地毯式种子播种技术,种子萌发率由自然萌发率不足15%提高到38%,两年后形成斑块草床,平均植株密度可达68.8株/m2,研发了5种大叶藻植株移植技术,植株移植成活率均达80%以上(国际上低于50%)。研发了新型专用人工鱼礁,实现了海湾受损环境的改良和修复:设计制作了4种新型人工鱼礁,通过人工鱼礁结构与功能优化设计,“因湾制宜”综合应用以上设施,拓展了资源增殖生态空间,修复效果显著。

突破了关键种扩繁技术,为海湾资源养护提供了优质苗种保障:研制了刺参生态苗种培育立体多层新设施,建立了池塘刺参生态苗种培育新技术,9个月苗种平均增重达59.5倍,平均成活率达52.5%,规格0.55g/头苗种平均密度达28.4头/m2。首次解决了幼虫漂浮粘连难题,构建了幼虫稳定高效培育技术,培育密度比常规方法提高2-3倍,突破了栉江珧苗种繁育的瓶颈。

针对海洋牧场生物资源管理、资源养护效果评价技术体系的匮乏,首次建立了刺参T型标记法、石灰环嵌套标记法,突破了刺参和长期标记的技术难题,刺参3个月标签保留率达93.3%。开发了湿重视频测量技术、VPS(水下定位系统)生物遥测技术和双目立体视频测量技术,有效解决了刺参、鱼类在海区生活状态下活体质量难以准确测量的难题,视频测量技术实现刺参湿重的非接触式快速准确测定(预测模型相关系数R2高达0.92);鱼类VPS生物遥测结合生物标记技术实现了鱼类游泳瞬时速度的测定和游泳轨迹的追踪,接收器最大跟踪距离m,三维定位精度1m;鱼类双目立体视频测量技术水下测量精1.2cm,误差仅为5%。

应用预期效果:

设施和技术简便实用,效果明显,易于推广,有效拓展资源增殖的生态空间,有效提高海区投放生物的成活率和海湾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力促进山东省海洋经济生物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

大叶藻播种和移植技术

(A:平铺地毯式播种法、B:枚订移植法、C:麻绳夹苗移植法、D:框架移植法、E:根部绑石移植法、F:泥筒移植法)

刺参长效标记技术(A:石灰环嵌套标记法,B:T型标记法)

双目立体视频测量技术

02刺参良种生态高效增养殖设施和关键技术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建立了耐高温速生刺参品系选育关键技术:研发了刺参活体称重和雌雄鉴别技术;构建了国内首个耐高温刺参种质资源库,选育的耐高温速生刺参与常温刺参相比可提前17天解除夏眠,耐高温性提高约1℃,选育品系幼参生长速度比未选育组提高29%。近5年间共培育耐高温速生刺参三代,苗种万头,在夏季高温条件下苗种生长速度比未选育苗种提高28.3%-80.3%,成活率提高15%。

突破了特色健康苗种培育技术:建立了白刺参选育技术,三年累计培育出大规格苗种.5万头。研发了刺参“原生态”苗种培育设施;建立了刺参“原生态”苗种繁育技术,头/kg的苗种20天成活率为97.3%,体重增加了20%;4个月后成活率为71.2%,体重增加了%。建立了刺参池塘生态苗种培育技术和工艺,建立和优化了天鹅湖大叶藻生态系统刺参资源修复技术,共培育刺参生态苗种30.1万头,资源量提高20%以上。

研发建立了多种刺参生态高效增养殖新设施及新模式:阐明了不同人工礁型参数对刺参的集聚效果,突破了刺参长期标记的技术难题,研发了多种人工礁体,建立了生境改良型刺参围堰增养殖模式,苗种成活率提高40%,产量增加40%以上;建立了生境改良型刺参海湾底播养殖模式,成活率达70%,回捕率达50%,产量比改良前增加30%。根据刺参的生态位特征及其与鱼、贝、藻(草)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人工礁区“藻鲍参”、离岸岛屿“藻鱼参”和天然潟湖“草参贝”多元化增养殖新模式。

应用预期效果:

成果已在山东威海、烟台、青岛、日照、东营、滨州等地,在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蓝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马山集团、日照市岚山区前三岛水产开发有限公司、青岛龙盘海洋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等水产养殖企业得以推广应用,其中,投放刺参约1.4亿头,直接应用面积6.3万亩,新增利润8.06亿元;推广应用面积21.1万亩,新增产值33.84亿元,促进了产业技术升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团队选育的耐高温刺参和多刺刺参

团队选育的紫刺参及白刺参

团队培育的刺参生态苗种

投放人工鱼礁及投放后效果

03贝类苗种工厂化高密度培育设施与关键技术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大规格健康苗种的稳定供应是建设海洋牧场的重要保障。本研究成果为牡蛎大规格健康苗种生产提供了一种集约化、环保、高效的养殖模式。该生产设施与工艺是在深入研究牡蛎幼虫摄食与运动行为学基础上建立的,包括一整套适合高密度养殖牡蛎幼虫的循环水设备、适应于0.5mm到5mm单体牡蛎稚贝高密度上升流培育设备,以及相应的投喂管理方法。该设施成功解决了幼虫循环水高密度培育容器的结构设计,流速、滤鼓面积、筛绢孔径等参数的确定、饵料循环利用功能的实现等技术难点。利用该技术成果进行牡蛎苗种的生产,可实现眼点幼虫培育密度在50个/ml以上,养殖管理过程更便捷高效,可有效降低水、热能损耗,提高饵料利用效率,生产劳动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该成果的创新点在于:

①填补了国内贝类幼虫高密度循环水培育技术的空白;

②创新设计了贝类幼虫高密度循环水培育设施,设备易组装、易清洁、无死角、能耗低、幼虫培育密度高,饵料、海水可循环利用,系统高度可控,水环境稳定性好。

应用预期效果:

利用该技术成果进行牡蛎苗种的生产,可实现眼点幼虫培育密度在50个/ml以上,与传统水泥池培育模式相比,培育密度提高10倍以上,节约饵料30%以上,节约用电20%以上,节水90%以上,节约人工管理成本70%以上。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工程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规模化牡蛎苗种高密度培育系统,海水经源水处理装置净化后进入生物净化池,经水泵增压流经饵料滴流泵注料口,携带高浓度饵料的海水经环形喷淋式进水管进入高密度养殖容器,水流辐聚到养殖容器锥形体底部经气提式导流管提升,通过组合式滤鼓流出养殖容器再次进入净化池。净化池设有多孔纤维滤棉、生物填料以及微藻活力恢复装置;气提式导流管内部连接空气曝气管。

培育设施整体示意图(第一代样机)

设施内高密度培育的牡蛎幼虫(密度50个/ml,平均壳长微米)

牡蛎幼虫高密度培育设施构件标准化设计及产品样机(第二代样机)

04斑石鲷亲鱼培育及苗种规模化生产成果来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斑石鲷,俗称:斑鲷、黑金鼓,鲈形目(Perciformes),石鲷科(Oplegnathidae),石鲷属(Oplegnathus),我国沿海、日本西南部近海、韩国南部的沿海海域及夏威夷群岛沿岸、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该鱼鱼类资源甚稀少。属于温热带近海沿岸中下层鱼类,礁石性、肉食性,无明显的盛渔期。该鱼种在日韩料理中具有“刺身绝品”之誉,在项目实施前该鱼种的人工繁殖一直未得到突破。

中科院海洋所与明波水产首次在国内引进斑石鲷亲鱼尾,并于年一举攻克育苗关键技术难题,实现斑石鲷亲鱼培育及苗种规模化生产,填补国内空白。利用野生亲本进行繁育,孵化率70%,育苗成活率15%,共培育优质苗种余万尾。并建立了斑石鲷生殖调控和人工育苗及养殖关键技术和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及工艺。斑石鲷在养殖过程中表现出生长速度快,一年可长成一斤多的规格;抗逆性强,适盐、适温范围广,养殖成活率达90%以上;耐长途运输,操作方便;另一方面它口感独特,市场认知度高,市场价格元/公斤以上,斑石鲷被水产界称为可遇而不可求的名贵品种,深受业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xz/10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