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汉语拼音复习巩固练习
福利领取: 1、点击领取?部编语文一年级上册名师优质公开课+配套课件+教案 2、点击领取?部编语文二年级上册名师优质公开课+配套课件+教案 3、点击领取?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名师优质公开课+配套课件+教案 4、点击领取?苏教版1-6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 5、点击领取?部编语文四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ppt 6、点击领取?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ppt 7、点击领取?部编语文六年级上册精品教学课件ppt 8、点击领取?人教版1-6年级数学上册电子课本 六年级语文上册复习巩固练习(一)1《草原》任务一(10分钟) 1.抄写词语,边抄边记。 xuànlèyūbōzhuǎnsèèměng 渲染勾勒迂回拨转羞涩鄂温克族蒙汉情深 绿毯洒脱衣裳彩虹马蹄豆腐稍微襟飘带舞 2.仔细辨读,选择读音。 渲染(xuānxuàn√)勾勒(lēlè√)蒙古包(méngměng√) 迂回(yū√yú)羞涩(sè√shè)襟飘带舞(jīn√jīng) 3.听写词语,字迹工整。 任务二(8分钟) 1.思维导图,精准填写。 2.课文填空,填填记记。 拓展题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任务三(5分钟) 1.背诵课文,完成填空。 2.阅读片段,正确选择。 所填内容是作者的感受,在写景中融入感受的好处是(ABC)。(多选题) A.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 B.突出了草原的特点,营造了优美的气氛。 C.传达出作者惊叹与愉快的感情。 任务四(12分钟) 拓展题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丁香结》任务一(10分钟) 1.抄写词语,边抄边记。 任务二(10分钟) 今年的香花似手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亼,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的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在我断断续续住了近三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画“”的句子中,“半树银妆”指的是半树雪白的丁香花,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丁香花颜色雪白、开得旺盛、惹人喜爱。 (2)画“”的句子中,“积雪”指的是簇簇白花堆叠的丁香花,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从下文中的“雪色”“香气”等词语可以看出来。雪是没有味道的,“我”却闻到了香气,说明这并不是真的雪,而是盛开的簇簇白色丁香花像极了团团白雪。 2.联系课文,回答问题。 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丁香花“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丁香花雪白、甜香,引发作者无限遐想,激发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任务三(10分钟) 1.思维导图,精准填写。本文描写了四幅丁香图,分别是城里丁香花、城外丁香花、斗室白丁香、 雨中丁香花。从位置(环境)、颜色、气味、形态几个方面,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灵动、惹人喜爱的特点。以“丁香结”比喻不易解开的愁绪是一种惯用手法,而本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奖励题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任务四(12分钟) 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只是赏过这么多年的丁香,却一直不解,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1.阅读片段,正确选择。 文中引用“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作用是(C) A.作者经历的春光完全是和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有独特的感受。 B.引出下文,为下文作者的抒情做铺垫。 C.引用诗句,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D.增加文章的文学色彩,体现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2.仔细品读,完成问题。 (1)雨中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雨中的丁香忧愁、妩媚、模糊。因为雨中的丁香绰约妩媚,模糊了白丁香和紫丁香。它们相互交融,正好和微雨迷蒙,雨雾轻遮的情景融为一体,所以作者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2)作者把丁香花喻为“丁香结”,是因为 ①丁香花的外形像盘花扣,②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以“丁香结”比喻不易解开的愁绪是一种惯用手法,而本文作者反其道而行之,认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这体现了她从容、豁达的人生态度。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拓展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 任务一(6分钟) 1.读古诗。 2.读词语。 débózhǔ 建德江泊烟渚 3.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注意停顿线。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任务二(8分钟) 1.抄写词语,边抄边记。 2.仔细辨读,选择读音。 宿(sù√xiǔ)建德(dé√děi)江泊(bó√pō)烟渚(zhǔ√zhě) 3.根据要求,填写诗句。 “月”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月”的诗词名句,试着写几句吧。 (1)举头望明月,。 (2),江枫渔火对愁眠。 (3),。 (4),。 任务三(12分钟) 1.理解古诗,解释字词。 宿(过夜)移舟(滑动小船) 泊(停船靠岸)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旷(空阔)新(增添) 2.根据意思,填写诗句。 “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我的心头”,对应的诗句是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旷野无边无际,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对应的诗句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学习小窍门:读一读译文。 3.理解古诗,完成填空。 《宿建德江》是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羁旅之思的诗,表达了诗人忧愁、孤寂的内心,从诗句中可以推断,该诗表现的时间为夜晚,地点在建德江,特定的时空为后面独特的景物描写创造了条件。 4.细读诗句,完成练习。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2)诗中点明标题《宿建德江》的句子是移舟泊烟渚。 (3)全诗最能表现诗人心情的一个字是“愁”。 (4)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X”。 ①本诗先写羁旅夜泊,再叙日暮添愁,然后写到天地广袤宁静,明月伴人更亲。(√) ②因为“野旷”所以天低于树,因为“江清”所以月能靠近人,天和树、人和月的关系,写得恰当、逼真。(√) 5.根据诗意,选择答案。 下面关于《宿建德江》表述错误的一项是(C) A.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思乡之愁和孤独之情。 B.“月近人”让作者孤寂之心得到安慰。 C.“烟渚”“野旷”“江清”让人感到温暖。 拓展题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陶渊明《桃花源记》 任务四(6分钟) 1.读古诗。2.读词语。shìjuǎnsàn 苏轼卷地风忽吹散 3.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注意停顿线。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任务五(8分钟) 1.抄写词语,边抄边记。 2.仔细辨读,选择读音。 乱入船(ruànluàn√)卷(juǎn√juàn)地风来忽吹散(sǎnsàn√) 3.联系古诗,完成填空。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骤雨前后的天气变化,朗读前三句时可用比较轻快的节奏,读出天气骤变时惊奇的感觉,最后一句语速可稍微缓慢,读出雨后湖面的平静之感。 (2)苏轼曾两度到杭州做官,时常游赏西湖风景,除了文中这首诗,我们还学过他写的另一首描写雨中西湖的诗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 任务六(14分钟)1.理解古诗,解释字词。 醉(醉酒)翻墨(打翻的黑墨水) 遮(遮盖)跳珠(跳动的珍珠) 忽(突然)水如天(形容湖面像天空一般开阔而且平静。) 2.根据意思,填写诗句。 “黑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纷乱地蹦进船里。”,对应的诗句是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忽然一阵卷地而来的大风,把云和雨吹散了,此时从望湖楼上向下看,湖水一片汪洋,就像天空那样广阔”,对应的诗句是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学习小窍门:读一读译文。 3.理解古诗,完成填空。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首宋代诗人苏轼写的。诗中写到云、山、雨、船、风、楼、水等景,写出了西湖夏日的雨来得快、去得快的特点。表达了诗人A(填选项)。(A.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B.对急雨突如其来的厌恶之情) 4.细读诗句,完成练习。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诗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可知,这首诗是诗人在望湖楼醉酒的时候所写的。 (2)第一句诗人把乌云比作翻墨,形象逼真,一个“未”字,突出天气变化之快。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雨的大和急。第三句的“忽”字用得十分精妙,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 (3)诗中“黑云、白雨、跳珠、乱入船”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雨下得大,“未遮山、忽吹散”等词语写出了雨来得快,去得也快。 (4)这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一幅画,请参照示例,补充所缺的图画名字,并挑一幅画写写自己“看”到的画面。(言之有理即可) 第一句:黑云遮天图第二句:白雨入船图 第三句:风卷雨走图第四句:水天一色图 我最喜欢的是______图,我“看”到了。 5.根据诗意,判断对错。 (1)《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描绘的是望湖楼的美丽雨景。 (√) (2)《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诗中的“乱入船”写出了当时的雨急、雨大。(√) (3)“望湖楼下水如天”中的“水如天”赞美了西湖雨后水天一色的清新之美。(√) (4)“望湖楼下水如天”中的“水如天”表现了诗人的心胸像天一般宽广。(X) 奖励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陋室铭》 任务七(8分钟) 1.宋词读正确。 2.字词读正确。 quèchánzhuǎnxiàn 惊鹊鸣蝉路转溪桥忽见 3.宋词读流畅。 (1)听老师读,注意停顿线。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自由读宋词。 任务八(10分钟) 1.抄写词语,边抄边记。 2.仔细辨读,选择读音。 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惊鹊(què√xī)鸣蝉(dānchán√) 路转(zhuǎn√zhuàn)溪桥忽见(jiànxiàn√) 3.联系宋词,完成填空。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词题中“西江月”是词牌名,这样的名称还有很多,如清平乐、卜算子、浣溪沙。“夜行黄沙道中”是这首词的题目。 (2)这首词主要写了词人退居江西上饶夜晚(时间)在黄沙道中(地点)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了词人AB(多选)的心情。(A.对乡村生活的向往B.对丰收之年的喜悦C.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整齐,增添了词的音韵美。请再默写一个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诗词名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任务九(12分钟) 1.字词意思,精准填写。 别枝(横斜的树枝)茅店(用茅草盖的旅社) 旧时(往日)社林(社庙丛林) 社(社庙,土地庙)见(同“现”,出现) 七八个(概述词,说明星星寥寥无几) 两三点(概述词,说明雨量不大) 2.根据意思,填写词句。 “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对应的词句是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在稻花的香气里,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讨论,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对应的词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对应的词句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对应的词句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学习小贴士:《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翻译,读2遍! 3.品读词句,完成练习。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前两句词描写的景物有明月、鹊、清风、鸣蝉。 (2)下面关于这四句词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A.这四句词写的是夏夜景物和词人感受,“惊”字写出词人在夏夜中的恐惧。 B.凉爽的清风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以动衬静,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 C.前两句词描写的是夏日夜空晴朗,夜色的宁静、优美,令人神往。 D.后两句中词人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tp/5812.html
- 上一篇文章: 利好东北英才新建小学招标丁香湖教育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