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还记得那本硬科幻神作《龙蛋》吗?   去年《龙蛋》一经推出,就受到众多硬科幻爱好者的追捧和喜爱,在豆瓣上斩获8.6的高分。

 

大家对这本书的评价都是诸如“堪称中子星物理教科书”、“一部高潮即结尾的硬核史诗”等一水的好评,今天小编要大力推荐的就是备受瞩目的《龙蛋》续作——《星震》!

这次《星震》的故事与前一本《龙蛋》相关联,讲述的是龙蛋星地震之后,奇拉艰难自救,实现文明的再度崛起。   过程跌宕起伏,其中最大的故事张力来自人类时间和奇拉时间的巨大差异,人类时间的一天相当于奇拉时间的几百年。

人类只有一天的时间来拯救奇拉,可是奇拉在等待救援和自救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走完了整个文明的进化史。

硬科幻外壳下的奇幻色彩——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硬科幻故事,但是它的整个设定实际上非常奇幻。让人不由得想起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的“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可以说莫名地达到了某种共鸣。我在读的时候,既觉得亲切,又感到惊奇。

罗伯特在写奇拉文明崛起的过程时,非常细致,并不干巴和枯燥,反而因为奇拉群像的描写,增加了很多趣味。我认为非常值得夸耀的是,他塑造了一系列非常成功的奇拉形象。

当龙蛋发生星震时,绝大部分的奇拉全在地震中死去,只有极少部分奇拉活了下来,几个在龙蛋表面,十多个工程师在天上的空间站里,就这样,这些活着的奇拉肩负着拯救龙蛋文明的重任。

这些奇拉角色被罗伯特赋予了太多个性和美丽。有一个原本是众星捧月的大明星,后来却成为不得不肩负起抚育幼崽、教授他们科学知识的“圣母”,她叫琪琪。这样一个身份的转化,非常自然。

一个非常深层次的原因是,奇拉这种生物有养育幼崽、承担社会责任的本能,一旦这种本能被激发,他们就能做得比谁都好——真是值得人类学习。

还有一个奇拉族群和文明的反叛者阿提拉,他依靠暴虐无道和残酷无情把奇拉社会拉回了蛮荒时代,成了“土皇帝”。

可以看出,无论一个文明发达到何等高度,只要作为生物的欲望仍然存在,这个文明无论何时都极有可能崩塌。远在空间站里的奇拉们,因为无法回到地面,只能远远地观察着这一切,通过无线电和视频传输科学知识帮助地面上的奇拉重新发展文明,造出能帮助飞船降落的机器,这样才能回到龙蛋。

个中原委和是非曲折,我就不在这里赘述,《星震》以大量的篇幅描写了这一发展过程。奇拉的生命渺小而短暂,但他们充满信念感,从不屈服,令人敬佩。

“回春疗法”和“时间机器”——

《星震》中最令人惊奇的技术设定是奇拉的“回春疗法”和时间机器。奇拉社会有专门的“回春委员会”,定期选出一部分为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奇拉,接受回春机器的治疗,这样他们就能焕发新生。

很神奇是不是?

这个疗法依赖的是奇拉特殊的动-植物身体性能。他们可以依靠锻炼,让肌肉恢复活力,然后挨饿到无法忍受时,被注入动-植物转化酶,激活体内的基因,变成一株植物!

一旦他们再次变成龙草,就可以依靠植物的修复功能赋予动物细胞新的活力,努力生长到巨大型之后,再注入转化酶,植物身体就会融化,重新构造动物身体。甚至连眼睛,都会长出新的。那么请问,这和永生有什么区别?

简直毫无区别!甚至风险极小,因为这是它们的基因中自带的,令人艳羡。

当然,因为转转化酶的制造费时费力费材料,所以奇拉社会只有少数人可以进行回春治疗——即使这样,我也觉得值了!

另一个设定是时间机器。其实就是时间旅行啦!在非常多的科幻作品中都有见到,这里的也没有特别大的新意,但是,这涉及故事结局的一个反转,我觉得还蛮妙的,所以在这里写出来,请大家阅读的时候注意,这个设定是会带来惊喜的。

那么一直没有提到的是人类在这个故事中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嗯,是旁观者。虽然因为时间过慢无法直接参与营救、自己也很废地屡次遇险,但还是在关键时刻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宇宙黑暗、辽阔而深邃,人类和奇拉是那么强大的文明,却也无法在这个宇宙中一帆风顺地走下去,因为与宇宙的力量相比,人类和奇拉都一样脆弱。

《星震》赶紧读起来!如果你不能用一天的时间看完这本书,那你也太废了吧,奇拉可是用一天时间就能实现文明崛起的!

作者简介——

罗伯特·L.福沃德   RobertL.Forward(-)

美国物理学家及科幻小说家,马里兰大学博士。他曾在休斯飞机研究所工作,并常年为NASA和美国空军提供咨询服务。他还对引力波探测做出了重要贡献。

福沃德一生发表了两百余篇论文以及十一部小说。他的科幻作品中,兼具理论物理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航空航天工程师丰富的学术运用能力。他的科幻处女作《龙蛋》是20世纪80年代硬科幻回归的标志性作品。

各方推荐——

福沃德的作品承袭了哈尔·克莱蒙特的经典之作《重力使命》的传统,并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

令人眼花缭乱的、完美的科学推论,加上相当出彩的角色、剧情和情节,这是一场肯定能取悦科幻粉丝的冒险。

——美国《科克斯书评》

福沃德拥有无可挑剔的科学背景和海量新颖的充满逻辑思考的点子。

——美国《华盛顿邮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tp/12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