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前世今生
中秋节庆源自古人对月亮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祭月习俗的遗存和衍生。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时代我国一些地方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这天,不过由于历史发展,后来历法融合,使用阴历(夏历),所以将"祭月节"由干支历二十四节气"秋分"调至夏历(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其所包含的节俗因素,大都有古老的渊源。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之中:仲秋至岳阳衰老,行糜粥饮食。而中秋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兴起于古代宫廷的文人们,然后再发展扩散到了民间。 在唐代时期,十分盛行中秋赏月,许多诗人的著作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在《唐书·太宗记》中便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相传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起过中秋节的习俗。 北宋时期,中秋节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到了明清时,中秋已成为中国民间的主要节日之一。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浓厚,功利性的拜祭、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节自古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而关于中秋的诗词那更是数不胜数,苏轼的《水调歌头》更是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中秋诗词,还有很多文人墨客在中秋这天用诗词来寄托乡思之情。鹏为文化影印版的各大诗人撰本,就可以带大家走进大文豪的秋思情感中。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中秋作为传统节日,自然习俗也有南北之分、民族之分。但不管习俗有何不同,在每年八月十五这一日,家家户户自然是洋溢 中秋快乐、阖家幸福! 为响应中央号召,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为促进行业发展,牵头成立了敬请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tp/11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秋节到佛山南庄看舞火龙,还可以游生态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