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广告合作,请联系小编

绥宁县位于湘西南巫水中游,旧时有“苗疆要区”之称,历代为苗民族繁衍生息之地。在绥宁苗族传统文化中,龙灯会是一朵璀璨的奇葩。绥宁县境各民族均有舞龙灯的习俗。体现了苗族人民对龙的崇拜和喜爱。龙灯按材质分,有布龙灯、纸龙灯、草龙、板凳龙四种;按灯笼所在位置分,有扬在顶上的龙灯(布龙、草龙、板凳龙)和挂在顶上的龙灯(纸灯笼龙灯)四种。南部地区都用纸龙灯、板凳龙和草龙,北部地区都用布龙灯,小孩玩耍用草龙(大人表演有时也用草龙)。南部地区的龙灯用竹篾或用铁丝扎制骨架,糊上白影纸,打上牛胶,纸上彩绘龙鳞或粘贴彩剪龙鳞,龙身里面点蜡烛,通体透亮。一般有两条吊龙(一公一母)和一条滚龙。吊龙身长十多节至数十节。每节吊5只灯笼,每小节之间用红麻索和花环连起来,前面连着龙头,后面连着龙尾。滚龙分九节,互不相连,原因是滚龙是唐朝丞相魏征斩断的恶龙。春节至元宵节(正月初二至十五日),以牌灯(写着村寨名称的灯)和锣鼓为前导,彩灯(鱼灯、猴灯、花灯)随后,最后是龙灯。在锣鼓鞭炮声中,龙灯左盘右旋,走村串户,恭贺新禧。龙灯串村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礼仪,其程序为接灯、串户、落马、请酒、谢酒、安龙神等。

绥宁舞龙灯还有许多禁忌,从农历正月初一出灯到元宵节后送灯,这期间,必须坚持每晚出灯,即使是下雨天不能外出,也要在屋子里唱一会龙灯歌,以免冷落了龙神。舞龙灯途中经过村子时,龙头龙身内的蜡烛不能熄灭,熄灯,会被当地人认为是很不吉利的一件事。若两个村子的龙灯在途中相遇,龙头必须摆平以示礼节,否则,便会引起纷争。

2月4日晚。黄桑坪一条红火的祥龙走村串寨。接龙人会先在家门口摆好蚝案供品等候,灯来了,舞龙头的人将龙头摇向香案边,听接龙人致欢迎词,领受鞭炮香火。双方说吉利话,致祝辞之后,接龙人向龙头作揖祈求保佑,将红布条悬挂龙头之上,并双手递上红包封。龙灯会司礼收了包封后,龙灯便绕桌三圈,以示保佑吉祥平安。

2月6日晚,绥宁县东山侗族乡、寨市乡的村民自发组建的舞龙队来到县城舞龙灯闹新春。该舞龙队一老者告诉笔者,他们的龙灯是用竹篾和皮纸轧制而成,龙头双眼圆瞪,上生红角,下飘黄须。龙身由一节一节的皮纸灯笼连接而成。每节红色皮纸灯笼用一根长竹竿撑起。舞龙时,龙身皮纸灯笼内插上点烯蜡烛,一条活灵活现的龙灯腾空翻滚而出。在锣鼓声中,人们舞动龙灯上翻下摆,翩翩起舞,令人目不暇接。县城一些机关单位和居民摆上香案,恭候老龙登门贺年,以示迎春接福。居民们纷纷从龙头下钻过祈求给自已带来好运。绥宁县民俗风情丰富多彩,舞龙灯是当地百姓庆祝春节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深受人们喜爱,为绥宁新春生活保留了一份浓浓的年味。

绥宁商会nghui

99%在他乡的绥宁人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tp/10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