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种善变化、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庄子·天运》说:“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管子·水地篇》言:“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故神。欲小则化作蚕鲋,欲大则藏于天下。欲上则凌于云气,欲下则入于深泉。”《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也就是说龙可以升天入地,行云施雨,它的许多特性显而易见与原始农业和与农时密切联系的天象相关,同时又是原始宗教信仰、原始意识形态、原始文化艺术发展的产物,所以在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古代中国推崇备至。

石塑龙是山东省栖霞市方山山上一种非常独特的积石堆,这种积石堆一般在开始时有一个较大的圆形或方形石堆,石堆中间一般有一个石头垒砌的圆环,在方形或圆形石堆后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非常有规律的石块堆垒而成的长石堆,石堆隐没穿行于草丛中,让人想起龙的形象。

62号石塑龙

龙在考古中的发现

我们的先祖常有“天人感应”的观念,如:炎帝母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尧帝母感赤龙,十四个月生尧。数千年来,龙与龙的精神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方面,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人常常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年,在查海聚落遗址中心,专家发现了一条用红褐色大小基本均等的砾岩石块堆塑而成的石塑龙。一些专家认为,这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的形象,距今已经有年历史。

年,考古专家在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现用蚌壳塑成的“蚌塑龙”。西水坡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距今约多年的第二期文化,反映出这时期龙的形象。

濮阳西水坡的蚌塑龙

红山文化是辽河流域新石器时期的重要文化类型,年代约为公元前年,红山文化发现了大量龙形器,如“玉猪龙”。

年,考古专家在陶寺遗址发现4件彩绘龙盘,因盘内绘有一条蟠龙,专家称之为“陶寺龙盘”。陶寺是帝尧的都城,从这个意义上讲,陶寺龙就是“中国龙”。

陶寺遗址龙盘

37号石塑龙是最早发现的石塑龙

37号石塑龙,约有60米长,是我年第一次在方山东北面登山时就见到的,正是这堆石头让我对方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花费大量时间对方山进行调查研究。不过37号石塑龙四周不但有树木遮挡,还紧邻悬崖,尽管不容易整体观察,但当走在37号石堆上移动观察时,它的形体就是一条用石块堆塑成的龙,西面为龙头,东面是龙尾。龙头中心有直径1.5米石圆环,里面长满杂树杂草,那是龙的眼睛,龙头后面是一个长方形祭坛,是南北第16大路的尽头,再往后是蜿蜒曲折的龙身。方山上一些重要大路的尽头往往都会有祭坛或者积石堆,显而易见是为了方便祭祀专门设置的,像东西第22号大路尽头,有方山最长的30号积石堆,长约米,也像一条龙的形象,龙身上也是一处重要的观看旭日东升的地方。37号石塑龙龙头、龙身子腾跃盘曲于树木之中,悬崖之上,形象之肖似,简直栩栩如生,恰到好处。37号龙在圈子墙的外面,龙身可以作为一条路来用,尤其下面山谷雾气升腾的时候,行走在上面真的有一种乘龙登天,飘飘欲仙的感觉,使得这些外围的石塑龙有了《史记》中记录黄帝时黄帝乘龙登天的寓意,加上黄帝又经常东赴上古中国五大名山的东莱山巡游,这些石塑龙让人想起黄帝的身影。

从37号石塑龙看东佛落顶

37号石塑龙龙身

这堆圆形的杂草是37号石塑龙龙眼

31号石塑龙是方山最大的石塑龙

31号石塑龙在方山的东北,是方山上最有代表性、形体最大也最为壮观的石塑龙。

笔者观察,31号石塑龙南面是个巨大的圆形祭坛,祭坛内凹形成龙的眼睛。圆形祭坛的西面有一组弯曲的石堆代表龙角,南部也有一组弯曲向前的石堆,应是龙嘴和龙须,圆形祭坛向后有一条长约90米曲折蜿蜒的长石堆应是龙身。龙身的尽头龙尾是一个方形祭坛,祭坛中心有一个方形下凹。

31号石塑龙龙身远处是龙头

31号石塑龙整体看是南北走向,外围有圈子墙保护,圈子墙外还有一块较大的半圆形平台,让人感觉这是专门预留用以举行某种神秘仪式的地方。笔者考证认为这就是祭天建筑中的祭坛、壝、墠相配合的一种表现。站在平台向前看,远处谷地风光一览无遗,山下东南方不远处便是赫赫有名的杨家圈古遗址,很容易让人将它们两个联系起来。

31号石塑龙头部那个巨大的圆形祭坛,以及它中心的石环构成玉璧形象,玉璧用以祭天。当巫师站在这处祭坛的中心圆环内(龙眼里)祭天时,龙的身体与巫师合成人首龙身。这不正是伏羲太昊的形象吗?同时,这也让人联想到东方之神、春分神句芒以及嵎夷的祖先禺强乘龙飞行的形象,可以表达乘龙登天,遨游四海的寓意。

31号石塑龙龙身

古人南面表示天,用圆形祭坛,北面表示地,用方形祭坛。31号龙首尾由两个祭坛构成,一圆一方,象征天地,意义非凡。31号石塑龙的西面不远处,有与之相呼应另一处神圣之地——神庙所在地。

方山是远古人们敬天祭祖的圣地,方山神庙供奉的神灵最初极有可能就是人类始祖伏羲太昊或者句芒,代表东方和春分。若是清晨在日出之时站在31号龙的龙首祭坛上,可以观看旭日东升,要是由西向东观看,可以看到苍龙戏珠的千古奇观,所以此龙是专门为迎日祭天而设,更突出了龙的神圣。

31号石塑龙龙首

62号石塑龙可以知道性别

62号石塑龙位于方山西南部东西第2大道和南北第6大道交汇点的西边,是第2大道西面正中的最高点上。这里和主祭坛地形有些相似,使得龙更加突出。

62号石塑龙长约21米,由大大小小的石块堆砌而成。由于这座长石堆在路的北面,周围无任何树木遮挡,让人一目了然,即使没有任何美术常识的人也能一眼看出这就是一条龙的形象。62号龙头的北面有一些石块,因为多年来石块受到扰动,推测应该是龙角,跟陶寺遗址出土的龙盘上的龙角有些相似。方山上的许多龙都有这个特点,在龙头上有一堆石块堆砌,可能是不同形状的龙角。62号石塑龙的龙身紧紧地俯伏于地面,与周围的景色完美地融为一体。

62号石塑龙

62号石塑龙做得非常精细,它的西端为一个半圆形的头,是龙首。身体的中心向后可以辨认的还有23个用石头垒成的环,整个龙就是依着这些环垒砌而成的。由于后世人为扰动过龙身上的石块,到底有多少个石环已无法确认。整个龙身弯弯曲曲向北延伸,龙尾也惟妙惟肖,由小石头弯曲垒成,若隐若现于草丛中。龙身体表面的石块就是龙鳞了,摆放得很有规律。

62号石塑龙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中心偏后,距龙首约13米处有一块突出的,高约1.3米的大石块。这块石块与方山上的石块大多呈黑色不同,呈灰豆绿色,有土黄色外皮,显然是从地下挖出,从别处搬来的。很明显可以看出,它是有意立在这里的,因为它的下面有单独的一个圆形大石堆包裹着基部,十分牢固。这块石块很像男性生殖器,尤其在路南向路北观看,惟妙惟肖,甚至连颜色都很接近。石块竖立的地方,也大致是龙(蛇)的生殖器官部位。

62号石塑龙头部

62号石塑龙中部

62号石塑龙尾部与龙根

龙根

方山上的许多石塑龙在中部偏后的地方都会出现一个圆形石堆,但是只有62号龙在石堆上安放了一个突出的生殖器官,具有生殖崇拜的特征。说明远古这里的人们祈求多子多孙时,崇拜的是龙的生殖器官,这正是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的最好物证。年后,我们依旧能够分辨出一条龙的性别,而且还拟人化的运用了人类的男根,这在我国各大遗址发现的所有龙中都是绝无仅有的。笔者大胆推测,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古代所有石塑龙中,唯一一条能看出性别的龙。

10号石塑龙代表方山的正南方

位于方山正南即南北第10大道南端,10号石塑龙也比较有代表性。它以南部近墙东面的石堆为龙头,石堆西面靠上有一个石砌的圆形石环代表龙眼,石堆北面是张开的龙嘴,龙身向南近墙时又折向西面再曲折向北延伸约55米。同时,它还连接着由山下向山上的天梯,地位极其重要。

10号石塑龙前的祭坛

10号石塑龙的眼睛,这堆圆形的绿草就是

10号石塑龙在方山正南方,它的下面那条曲曲折折上山的石路,就是方山十景中所描写的“龙街月色”,可以推断是当年登山观象祭天的必经之路。

65号石塑龙代表方山正北方

在南北第11大道尽头,方山山上平原正北山坳中,编号为65号的积石堆,也是一条龙的形象,有90米那么长,东部平台为龙头,西部为龙身,和10号龙的轮廓相仿佛。龙头中间偏上有龙眼,上面有龙角,平台北部龙嘴中部有一行交错的长石块代表龙牙,龙头南接龙身,龙身较瘦,向西北蜿蜒转折穿行于密林之中,龙嘴下还有一泓清泉,环境异常清幽。这条龙最奇特的是这串龙牙,它既是龙的牙齿,又是一条路的中心,走在上面,有乘龙登天的寓意。

65号石塑龙的龙眼

65号石塑龙的龙牙

65号石塑龙龙嘴吐出的清泉

夏秋时节,当你来到65号龙首上时,就会听到龙首下面石块缝隙潺潺的流水声,寻声走到北面龙嘴处,可以看到一股泉水从龙嘴里喷涌而出,水流量还比较大,形成苍龙吐水的景观。因此推测65号龙龙首的这个平台也是一个祭坛,因为修建时特意盖住一眼泉水,形成苍龙吐水的景观,推测除了表示龙的水性,可能还带有祈雨求丰收的功能。10号石塑龙和65号石塑龙在方山上尽管相距米,但是在地理方位上却是正南正北的,是一组重要的石塑龙。

56号石塑龙代表方山正西方

方山正西编号56的积石堆形体也极其复杂,是由一组龙虎形体构成,龙在东面,虎在西面,代表方位。56号东部东西走向的一组石堆是石塑龙,最东面为龙首,龙首处由一个方形石平台构成,龙首中间偏北有一个石头垒砌的圆形石环代表龙眼,龙头北部的那堆石头代表龙角,龙整体有50米长。龙首与东北十几米远方山上重要的63号祭坛相呼应,显得非常与众不同。

56号石塑龙的龙眼

至此,我们发现方山四方都有石塑龙盘踞,是龙的世界,龙的家乡,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方山上的石塑龙和其它祭祀遗址或许还有未发现的,漫无边际的柞树林遮住了人的视线,将许多奥秘深深地隐藏于密林深处,有待专业人士探索发现。

此外,方山附近还有不小与龙有关的地方,像它的西北部不远的龙门口水库、五龙河等。

笔者认为,方山就是一座被众多巨龙守护的神山,方山的积石堆整体构成一座巨大的石龙阵。石塑龙保存之完好,规模之庞大,内涵之丰富,可谓旷古绝今,世所仅存。它们可以填补中国远古雕塑的许多空白和对龙的直观认识,甚至可以改写中国美术史。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lx/10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