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区

让非遗融入生活为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

为切实推进自治区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项目,兴宁区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聚焦非遗在人民大众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兴宁区致力以非遗带动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建设。辖区内的各中小学和社区在每年的“壮族三月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文化活动,通过普及非遗保护知识,让大家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兴宁区还积极挖掘非遗项目,并将非遗项目通过节目表演的形式进行展示。

▲解放路小学学生表演《南宁民谣》。(梁清越摄)

近年来,兴宁区积极探索“非遗+文旅”模式,通过举办“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节的方式,推介和展示辖区内文旅企业的商品和文化形象,提高相关企业社会认知度。活动过程中增加“党史知识”“兴宁非遗”“壮族文化”等内容的互动问答环节,让市民群众在观赏、体验活动的同时,感受壮族歌圩的特色魅力和“八桂嘉年华”的快乐。活动现场设置“兴宁非遗”展示墙,分类展示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松柏多声部平话山歌、壮族哭嫁歌、南宁民谣等,成为“壮族三月三”活动现场旅游拍照打卡的好去处,打造出深受年轻人喜爱、全民参与的“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品牌形象,让更多市民近距离了解兴宁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文化。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宁区深入挖掘“商埠文化”和“塘站文化”等特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切入点,整合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和历史文化建筑资源,提升兴宁区文化旅游核心竞争力和美誉度。重点升级城区商业文化休闲旅游业态,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风貌塑造,集中资源打造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街区注重公共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利用,将这些文化资源、文化遗产打造成特色景观和特色产品,充分做到了保护好、利用好。南宁城隍庙、金狮巷民居群、邕州知州苏缄殉难遗址等文保单位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最大限度恢复了历史建筑原貌。此外,兴宁区还将南宁铁鸟酱料制作技艺,金狮巷打金传统技艺,万国菜肴传统制作技艺,万国传统糕点制作技艺,陶瓷、银饰、油茶、老友粉制作等非遗项目,通过文化展陈、文化体验、文化创意等一系列文化业态,向游客展示了南宁的特色文化和时代变迁。

▲非遗项目“万国传统糕点制作技艺”参与南宁文创设计。(梁清越摄)

年,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获评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及广西旅游休闲街区,为南宁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有利条件。兴宁区将继续实施“文化邕州”历史文化复兴工程,坚持文化铸魂、旅游为民、消费引领,整合文化和旅游资源,引燃文化消费,锻造文旅品牌,打响“千年古城·百年商埠”品牌形象。

旅游小贴士:

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

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以老南宁历史传承为主题,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的原则,以青砖青瓦清水墙岭南传统民居和岭南骑楼为核心建筑特色,小开间、大纵深,还原了岭南传统民居的建筑特点,结合金狮巷民居群、邕州知州苏缄殉难遗址、广西高等法院旧址等文保单位,以及开脸、南宁民谣、金狮巷传统打金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了原汁原味的老南宁文化符号,也展现了和谐和睦的南宁“老友”文化,是南宁文明友好、开放融合的象征。

 摄)

此外,青秀区各镇文化站针对中小学生在暑期开办非遗传承培训班,现场演示制作芭蕉香火龙的技艺和舞龙步伐,让学生们真正了解和传承优秀民俗活动。在传承人和一批舞龙能手的指导下,各镇小学纷纷成立娃娃舞芭蕉香火龙队、斗竹马队等。其中,长塘镇中学的芭蕉香火龙队、斗竹马队颇具实力,非遗成为该校打造的特色文化品牌。这些已成为青秀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靓丽风景,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重要力量。

旅游小贴士:

南宁方特东盟神画乐园

南宁方特东盟神画是国内首个全面展示东盟十国自然历史文化的主题乐园。乐园包括11个大型文化体验馆、33个室外互动游乐项目和多项休闲景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lx/10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