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世界》正在全国各地大小影院火热登场,小编也兴致勃勃看了imax版本的,那效果太震撼了。在电影中正式登场的恐龙多达17种之多,小朋友都认识几种呢?

沧龙   时期:白垩纪中期   体长:21米   体重:33吨   战斗指数:10

  《侏罗纪公园》系列,观众见识到了各种恐龙,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但独独就缺了水里游的。这一遗憾将在《侏罗纪世界》中得到弥补。电影第一次复原了海洋中的霸主——沧龙

  沧龙假如生活在陆地的话,估计也没有雷克斯龙什么事了。因为这家伙实在太大了,巨大的头部、强壮的颚与尖锐的牙齿,巨大的尾巴表示其游泳速度极快,最高速度可能达到48公里/小时。在它生活的年代,几乎将同期海洋生物赶尽杀绝,毫无争议食物链顶端王者。而且沧龙特殊的牙齿——翼状齿在电影中得到非常专业化的展现。

  沧龙被归为了海生海生爬行动物,说明这家伙可以上岸,但估计如海豹一样非常缓慢。

雷龙   时期:侏罗纪晚期   体长:23米   体重:27吨   战斗指数:4   蜥脚型亚目的恐龙,雷龙、梁龙、腕龙其实有些傻傻分不清的意思,因为他们的形象实在太著名了,长脖子长尾巴,壮硕的身体,也是常见于各类流行文化作品。第一集中登场的腕龙、第二集登场的梁龙,体型“较小”的雷龙终于要出现与《侏罗纪世界》中了。

  雷龙之所以常见于各种儿童读物,就是因为它们非常亲民的形象,而雷龙也是一种性情温和的食草龙,皮糙肉厚,成群结队,由于体型太大,食肉龙打算打牙祭的话还要掂量掂量。而且作为著名的“小头派”恐龙,雷龙也是“第二大脑”说的受益者,这家伙体型太大头部太小,尾巴上被咬一口的话,几分钟之后才会察觉,岂不悲剧!

  雷龙的名字来源于最初发现者,他们认为这种恐龙体型巨大,行动起来如雷声故取名雷龙,但后来它有了学术名称——迷惑龙(部分骨骼与沧龙非常相似而得名),但雷龙这个名字太出名了,已被大众接受。就连美国年美国发行的恐龙邮票这家伙都用的非正式名称——雷龙。

中棘龙   时期:白垩纪晚期   身高:3米   体长:8米   体重:1吨   战斗指数:6   中棘龙在迈克尔·克莱顿的原著小说中就有过出场,在《侏罗纪公园》中偷取恐龙胚胎的镜头里,其中就有中棘龙的胚胎试管,可惜这种恐龙的真容一直没有出现在三部曲中。到了《侏罗纪世界》中,中棘龙终于登场。中棘龙是也棘龙属,但与棘背龙完全不是一个类型,中棘龙体型较小,是一种中型食肉恐龙。

棘背龙   时期:白垩纪中期   身高:5米   体长:10-14米   体重:7吨   战斗指数:9-10

  随着《侏罗纪公园3》的热映,让默默无闻的棘背龙一跃进入流行文化,是恐龙世界上升势头最快的明星恐龙。   作为食肉恐龙之所以之前默默无闻,不是不强大,而是化石稀有,完整标本已在二战中被摧毁,乃至棘背龙一直以来都比较神秘。但恐龙学家对这种大型食肉恐龙的威力却是没有异议。棘背龙如鳄鱼一般的双颌证明其咬合力强大,前肢强壮有力,背部巨大的帆状物异常显眼。最新研究表明,棘背龙是一种半水生恐龙,以浑身鳞甲史前巨鳄为食。

腕龙   时期:侏罗纪晚期   身高:15米   体长:25米   体重:30吨   战斗指数:4   《侏罗纪公园》第一集首次露面的恐龙,就是这种曾经生活在陆地上的最大的动物之一,腕龙巨大的身躯,前肢站立高耸入云的形象为《侏罗纪公园》开启了一个震撼的篇章。

  属于蜥臀目中的腕龙形象介于雷龙与梁龙之间,它们像雷龙前肢比后肢稍长,且拥有梁龙一样修长的脖子。电影中描述其鼻子长在头部是非常贴切的描述,且片中出现的腕龙属于腕龙科中的波塞冬龙,是当时地球上最高的恐龙,大约有17米高。

双脊龙   时期:侏罗纪早期   身高:2.4米   体长:7米   体重:0.5吨   战斗指数:6   《侏罗纪公园》中那只躲在树后面娇小可爱、最后却凶相毕露的喷毒恐龙是一只幼年的双脊龙(成年龙要比电影中的大很大)。这是一种奔跑速度极快的恐龙,它们体色非常鲜艳,并且拥有一对极为醒目的头冠,片中双脊龙脖子有如褶伞蜥那样的可收缩/展开的皱褶,这一点是电影原创,双脊龙身体上并没有这样的特征,但关于其会喷射毒液的设定,却在近期科学界得到了证实。

雷克斯暴龙   时期:白垩纪晚期   身高:6米   体长:12-15米   体重:10吨   战斗指数:10   攻击手段:无敌的咬合力,与其体型不符的敏捷   弱点:前肢过于袖珍,加上硕大的头部,有可能摔倒不容易站起来   霸王龙,有个更时髦的洋名字叫做雷克斯龙,暴龙类中最大的恐龙(暴龙类中有好几种,包括阿尔伯它龙、雷克斯龙等),陆上最强大的食肉恐龙之一,恐龙世界的明星,用《国产凌凌漆》中的名言形容:“就是没有人性,追得小朋友到处乱跑的那只!”

  即便没有《侏罗纪公园》,雷克斯龙也成名已久。从年的《金刚》到年《被时间遗忘的土地》,暴龙类恐龙绝对是BOSS级的恐龙,中国观众也早已在《恐龙特级克塞号》中认识这个大家伙。雷克斯龙体型庞大,吨位冠绝食肉恐龙,在年澳大利亚出土的雷克斯龙化石标本现实,其主人大概要超过15米,可重达14吨,为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大雷克斯龙。这家伙头部极大,口中密布利齿,拥有恐龙世界中最强大的咬合力,化石显示,雷克斯龙可以咬穿三角龙厚重的头盾,然后将其整个头部扯掉,脑补一下还是非常血腥。而且雷克斯龙有着与其巨大身形完全不相称的敏捷,最大速度可达40公里/小时。

  雷克斯龙是《侏罗纪公园》前两集当仁不让的主角,从第一集吞人、秒灭迅猛龙到第二集中大闹费城,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第三集中雄性雷克斯龙在与棘背龙的战斗中死亡,而体型更大的雌性龙将会《侏罗纪世界》中再度登场,时隔22年之后,步入暮年、伤痕累累的雷克斯龙的地位必将被恶魔暴龙所取代,而它的命运又将如?我们拭目以待。

迅猛龙   时期:白垩纪早期   身高:0.8-1米   体长:2米   体重:73公斤   战斗指数:8   攻击手段:如镰刀一般的巨爪,行动敏捷,智商略胜一筹   弱点:防御能力太低

  恐龙世界的二号明星,比起凶残的雷克斯龙,这些集体出动,神出鬼没而狡诈的迅猛龙更加令人心有余悸。

  《侏罗纪公园》系列对迅猛龙的描述其实有误,现实中的迅猛龙学名伶盗龙,属于驰龙属,仅在中国与蒙古发现过化石,其个头差不多是人类的一半高,电影中的描述远远要大很多,也没有证据表示其集体猎食。电影中迅猛龙更像是伶盗龙的近亲恐爪龙,这种恐龙化石在加拿大孟大略地区有过出土,但作者迈克尔·克莱顿在小说中对其的描述是迅猛龙的英文名“Raptor”,也就是这一有误的描述,误打误撞的成全了迅猛龙进入流行文化的地位。“鬼鬼祟祟走来走去”的迅猛龙与孩子们斗智斗勇的场面成为《侏罗纪公园》最经典的场景之一。乃至年成立的NBA球队多伦多猛龙队(TorontoRaptors)更是以迅猛龙命名。

  想了解现实中迅猛龙什么样,可以在探索频道的纪录片《恐龙星球》中有细致的记录,但电影设定的美丽错误让迅猛龙的银幕形象长存观众心中,而且如电影中所描述,迅猛龙的智商也要高于其他恐龙。根据最新研究,迅猛龙很可能覆盖着羽毛,于是在《侏罗纪公园3》中,迅猛龙头后方与颈部与时俱进的新增了类似羽毛的物体。在《侏罗纪世界》里,迅猛龙变得更加亲民,他们是首个被人类“驯服”恐龙,人类一方的迅猛龙小队出动的场面极为嚣张。

剑龙   时期:侏罗纪晚期   体长:6-12米   体重:7吨   战斗指数:6

  《侏罗纪公园》中有个情节,一只三角龙因为不适应现代植物与气候,而躺卧在地面上,但在迈克尔·克莱顿的原著中,这个戏份是属于剑龙的。剑龙直到第二集才姗姗来迟,作为食草龙,其巨大的身形与“神龙摆尾”一招,让观众见识到了剑龙不俗的杀伤力。

  剑龙在各种有关恐龙的漫画与电视作品上经常出现,这是一种群居类食草龙,最大的特征就是背部有一整排的骨板及尾巴上的四枝尖刺,还有与巨大身体完全不相称的小头部,长着个像鸟一样的尖喙,头部看上去像马(原著中,女主角昏迷醒来之后,看见一个剑龙的头部,还以为是马)。由于脑袋过小,剑龙最初与其他如雷龙之类的“小头派”被认为是笨蛋级恐龙,但这种说法被广泛的否定,更多科学家提出了“第二大脑”的说法并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因为这么可爱的恐龙,凭什么是笨蛋。

  有证据表明,剑龙受到攻击后,也会后肢支撑“站起来”!!

似鸡龙

  时期:白垩纪晚期   身高:4米   体长:3米   体重:公斤   战斗指数:2

  《侏罗纪公园》中那个著名的经典场景,草原上被雷克斯龙追赶的大群飞速奔跑的恐龙,它们是恐龙世界中的瞪羚——似鸡龙。

  似鸡龙顾名思义,其拉丁文含义是“小鸡仿制品”,但其实更像鸵鸟。它们是似鸟龙科中最大的一种恐龙,腿长步大,奔跑速度极快,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能。似鸡龙嘴里没有牙齿,用鸟喙一般的嘴来啄取食物。值得一提的是,似鸡龙是杂食性,除了食草,还捕捉一些小爬行动物,它们的前肢异常灵活,修长锋利的前肢也是似鸡龙捕猎的工具。

无齿翼龙   时期:白垩纪晚期   翼展:8.2米   体重:15千克   战斗指数:5   作为最早登陆银幕的恐龙,无齿翼龙作是飞行恐龙的标志,在包括《金刚》,雷·哈里豪森的大量特效电影中都有过出场。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翼龙在《侏罗纪公园2》的结尾才姗姗来迟,但极为惊艳。原著小说中主角们逃避翼龙追赶的一幕被转移到第三集,并且《侏罗纪世界》中,漫天飞舞的翼龙袭击人类的场面异常壮观。

  无齿翼龙其实不是恐龙,是会飞的爬行动物。其翼展很大,因此猎食和飞行方式完全可以参考如今的信天翁,而且它们降落会比较困难。由于其身体轻盈骨骼中空,因此在《侏罗纪公园》系列中翼龙将人用爪子抓起来的场面并不会发生,它们根本抓不动。

如果你想更详细地了解励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lx/10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