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基因汉台区龙江模式,让非遗民俗
充分挖掘“汉中非遗”为代表的的民俗文化,是市委五届十二次全会明确的课题,也是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基于此,今年以来,汉台区龙江办事处紧紧聚焦解决龙江非遗保护的难题,从提升传承性,增强传播力两个方面入手,开展“四大创新行动”,全面提升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实施人才培养创新 解决传承人接续断档的问题探索制定《非遗人才培养“青蓝工程”实施方案》,实行“老带新”结对制度,发挥名师帮扶、引领和指导作用,着力建立一支老中青结合、德才兼备、富有活力的代表性传承人队伍。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给予补助,激发非遗传承人积极性。目前,全处范围内共摸排龙舞非遗传承人13名,后备人才人。 实施传承技艺创新 解决传承技艺复杂的问题简化传承流程,制定传承手册,录制了“非遗传承人朱江明制作草龙技艺”视频,将《龙江龙舞》、《龙江草龙》编纂为校本教材,制作了不同规格、形态各异的草龙、女子龙、板凳龙、挝杆龙、五节龙、手龙、手把龙、彩龙等多种形态龙舞道具,引导不同年龄群众广泛参与。目前,全处组建龙舞表演队31个,90%的村(社区)都组织参加民间文化艺术展演,逢年过节基本形成了村村锣鼓响,户户舞龙过大年的浓厚氛围。 实施展示平台创新 解决传播效果不佳的问题一方面,围绕“请进来”,先后建成龙江社区博物馆、非遗文化长廊、龙舞道具实物陈列室、道具制作作坊,成立非遗文化研学实践基地,连续举办16届龙江龙舞民俗文化艺术节,打造节令性、集聚性展示平台。“龙江龙舞”品牌在陕西卫视“味见汉中”栏目发布,在“陕甘川毗邻地区高质量发展论坛”集中展示。今年以来,已接待省台办、省台联、省文化厅等各级参观学习12批次。 另一方面,围绕“走出去”,开展非遗文化展示进学校、进景区、进军营、进商场、进新区“五进活动”,让非遗“活”起来。先后在龙江中心小学举办了“我是龙江代言人”小小讲解员比赛,选拔优秀小小讲解员3名;在汉中特殊教育学校、龙岗中学、汉中中学等学校进行了非遗龙舞传承,在吾悦广场、滨江新区、诸葛古镇举办各类非遗文化展示活动18场次,让龙江龙舞更贴近群众生活。 实施产业模式创新 解决传播方式可持续的问题改变单一靠财政扶持的困境,成立天汉民间艺术协会,探索采取“非遗+协会+景区”模式,让非遗技艺产品通过创意融入文化旅游产业,让自然景色与非遗活态展示呼应,成为景区景点特色旅游商品,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今年以来,协会先后与20余家企业、文化传媒公司(集团)签订了演出协议,结合兴汉胜境、天汉文化公园、褒国古镇、诸葛古镇等旅游景点、最美油菜花海文化节等不同场景、不同游客文化需求,量身打造了龙舞、狮舞、汉风鼓乐、清明祭祀、“龙游花海”等精品节目、“文旅大融合·非遗进景区”等特色活动,实现了“景区旺人气、协会增收益、民俗广传播”的良好效应。天汉民间艺术协会全年演出余场,创收30余万元,增强了自身造血功能,为可持续传播提供了保障。 通过“四大创新行动”,龙江龙舞传承保护取得显著成效,赢得各级领导肯定,年9月,龙江街道办事处被评为“陕西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0月被评为“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未来,龙江街道办事处将统筹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传承和展示利用,以龙舞手工作坊建设为载体,以非遗主题旅游环线打造为抓手,传承文化基因,绽放龙江魅力,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非遗力量! 来源:汉中乡村振兴 作者/来源:汉中城记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cf/10868.html
- 上一篇文章: 传统村落如何活化更新一个土家族山寨这样探
- 下一篇文章: 传承非遗喜迎亚运汾口草龙走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