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视频了解更多韶关非遗印记)一条红光闪闪的巨龙划破漆黑的夜空,肆意飞舞,点点燃香流光溢彩,场面令人惊叹……这就是粤北民间流传的舞龙艺术——香火龙。年,龙舞(香火龙)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香火龙流传于南雄市百顺镇白竹片村,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相传,康熙年间,某一年百顺一带大旱,蝗虫肆虐,瘟疫流行,人心惶惶。村中一老人梦见村边响水塘飞起两条金龙,四处游走,金龙所到之处,蝗虫绝迹,疫病消失。第二天,老人将梦中所见告诉村里人,并带村民去响水塘察看,看见塘边堆着两堆干稻草,老人忽然明白梦意,是要用火烧虫。村民正在为舞香火龙作准备。冯兆宇摄于是,老人倡导村民将稻草扎成草龙,在草龙身上插满燃香,夜里,让村里身强力壮的青年举着香火龙在村里和田野各处游走,一连几天,田里的蝗虫真的越来越少了。不久,天又降下大雨,旱情解除,庄稼有了收成,人们以此认为,香火龙有驱灾祈福之意。从此,每年都舞香火龙,世代相传。香火龙最初只在本村舞动,后经乡邻外村邀请,在节日到外村舞动助兴。年,白竹村成立了龙舞艺术表演队,多次参加省、市举办的大型民间艺术活动。村民在制作香火龙。图片由市文广旅体局提供香火龙龙身均用干稻草捆扎而成,一般在正月初二到元宵节夜间舞动。舞龙前,先在龙身插满燃香。香火龙有公、母之分,公龙体长9.9米,母龙稍短,约为9米,有“地久天长”的寓意,每条龙一般由7到9人舞动。基本套路依次为“火龙拜门”“双龙戏珠”“双龙出海”“龙尾对舞”“跳跃龙门”“云游四海”。村民在舞香火龙。图片由市文广旅体局提供舞香火龙整套动作约需8分钟。表演结束后,双龙便游村场,直至香火燃尽。正月十五日,香火燃尽的龙身,由众人举持到村边的沙官庙前用火烧掉。当天晚上,村里杀猪一头,大摆酒席,慰劳舞香火龙的众人。年,香火龙参加了南雄市元宵民间艺术节表演;年,参加广东省第三届欢乐艺术节表演;年,参加韶关市文化节表演;年,参加广东省第一届国际旅游文化节表演,获岭南民间艺术表演银奖。

点击下方图片可查看

“粤康码”使用指南

↓↓↓

文字:韶关日报全媒体记者冯兆宇通讯员赵胜丹编辑:彭翀校对:陈忆文责编:黄悦平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cf/10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