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代的鼓、依质地划分。有木鼓、陶鼓、皮鼓、石鼓和铜鼓之分。其实,在我国贵州某些苗族地区还有一种更古老的地鼓。这要从至今仍然流传在苗族同胞中的古老习俗谈起。年,我在贵州苗族聚集地区采风,听说九摆寨苗族正在进行招龙活动,且使用古老的地鼓,这引起我的浓厚兴趣,特意前往进行调查。

了解到苗族祭祀活动都要用鼓请神。一招龙苗语称“招龙”为祭“董翁”,意为把龙招齐保佑地方。苗族认为当地有12条龙,主宰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人丁兴旺。龙在人也在,龙走寨不宁。为了农业丰收和村寨安宁,每年初春都要举行一次隆重的招龙活动,为期三四天,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是“请龙”。在招龙的头一天清早,全寨人都要携带大米,拿着“商大”,小孩带着红鸡蛋,分别到村口去迎龙,有些人要走出十几华里,高呼:“龙,请回来吃饭喝酒。”并且击铜鼓,往地上撒米,以此引龙归来。

同时在路旁、山坡、拐弯处插上“商大”,一直插到村内广场上,这些纸人既是迎接龙的仪仗队伍,也是给龙指引方向的标识。第二步是祭“嘎吓”。苗语“嘎吓”为白虎神。在请龙的同时,巫师首先把两条长18米,宽一米多的木雕龙摆在广场中央,木龙以独木雕成。在龙头和龙尾附近各摆一个条案,龙头附近的条案上供三碗酒,一竹筛米。在案前插一棵树,吊上许多纸条,作为嘎吓的象征。巫师坐在嘎吓对面,念念有词,并杀一只鸡祭祀,请嘎吓来保佑龙安全进村。祭毕再把嘎吓送走。第三步“祭龙”。

将龙请来以后,先杀一头猪,用柴火烧掉猪毛,将肉、心、肺分为12份,摆在两条木龙中间的木板上,猪心要放在中间的一堆猪肉上,又在木龙一侧放12个酒碗。接着巫师念经,他把周围的水塘、水潴都念一遍,问有龙没有?将龙请来。接着再念经把村寨内已故的知名人物也请回村寨,陪同龙吃饭。企望龙在村寨住下,多降春雨,祈求农业丰收。祭毕,本村妇女纷纷把棉条献给竹子,因为所谓的龙就是栽在广场上的竹子。认为这是为龙献衣服,祈求龙保佑她们生儿育女。第四步是“游方”。祭祀完毕,全村男女老少都集中在鼓楼或广场中央跳鼓,以地鼓或铜鼓伴奏。

晚上则进行游方。游方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活动,但是是以本村女青年:为主人。外村男青年为客人,彼此交谈、对歌,从中物色意中人。有不少青年人是在游方中订下终身大事的。吃牯藏吃牯藏即杀牲祭祖,当地苗族吃牯藏有两种形式:红牯藏是杀牛祭祖,白牯藏是杀猪祭祖。我采风的九摆寨是以红牯藏形式杀牛祭祖,12年举行一次。牯藏头(祭司)主持吃牯藏活动,在举行仪式的头一天清晨,他把牛牵到河边,第一个杀牛,然后才轮到其他家杀杀死。并用稻草把死牛盖上。杀牛时由舅父主刀。一定要以砍杀双数刀次将牛砍死。不能在!砍单数刀时将牛杀死,否则于村寨不利。杀完牛,给舅父一条牛腿一个牛尾巴。但牛胸脯肉必须献给祖先。

牛头骨和牛!角供在祖先牌位前,每次吃牯藏所供的牛头都保留下来。因此、每家都保留许多牛头,少者十几个,多者几十个,作为祭祖的记录,也是炫耀财富的一种手段。苗族供奉的祖先已有偶像,以木雕成、平时与铜鼓一起供在山上的岩洞内,吃牯藏时再把木偶像请回村内。木偶像共两个,一男一女。同时,把鼓楼内的地鼓清理好。敲地鼓就能把祖先从沉睡中唤醒过来,回到久别的家中、接受子孙的拜祭。同时全村人都集中在鼓楼内,在地鼓和铜鼓的伴奉下,跳起舞来。苗族认为鼓不仅是一种乐器,也是通神的工具。吃牯藏的最后一天是送鼓。

实际上是把祖先偶像送回山洞。送行仪式是一人背着女祖先偶像,一人抱着男祖先偶像,跳一种象征交媾式的。舞蹈。旁边有一人用竹筒喷洒酒糟,未婚未育妇女均以裙接之,认为这样能生儿育女。最后把偶像和铜鼓送到岩洞中保存和供奉起来。三06地鼓和铜鼓所谓地鼓,是在鼓楼内地基上挖一个地穴,深40厘米,直径45厘米。在穴口上镶一木板,中央有一圆孔,其直径与穴口直径相同。又在穴口上方盖一圆形木板,此木板直径47厘米,厚5厘米。这就是地鼓的主要构件。演奏时还有一些配件,一是在地鼓东西两侧各埋一高40厘米,直径5厘米的小木桩。

在两根木桩顶端拴一竹篾,又在竹篾与地鼓上的圆木板之间支一根木棒;二是在地鼓南侧放一根长2米,直径10厘米的木杆,击鼓时会发出音响为鼓声配音。牯藏头蹲在地鼓南侧,双手各握一根木槌击鼓。他先在地鼓上的圆形木板上敲几下,再在木杆上敲一下,如此交替进行,颇有节奏。地鼓的特点是,既能借助地穴的扩音效果,发出深沉、洪亮的音响,又能借助圆形木板、木棒、竹篾的颤抖作用,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地鼓是巫师用以请神的工具,是沟通人神的中介物。地鼓响声会惊醒睡梦中的龙或祖先,使他们怀念亲人,迅速转回家园享受祭品,并保佑子孙幸福。

九摆寨苗族最初不用铜鼓,祭祀时只用地鼓和木鼓,其中又以地鼓最古老。后来才从壮族,水族地区传入铜鼓。九摆寨的鼓楼既是供奉地鼓的地方,又是人们请神、娱乐场所。九摆寨的铜鼓是由广西购买来的。吃牯藏和招龙时使用。敲击铜鼓时,首先将其悬在鼓楼的梁上,击铜鼓者背依鼓楼中柱,双手各持一根木鼓槌,面朝东方击鼓,不能改变方向,据说祖先要从东方来,所以要面向东方击鼓。另外有一人,双手抱一个木桶,一会将木桶口部伸进铜鼓内,一会又把木桶取出,击鼓与抱木桶的两人一分一合,起着良好的扩音作用。

在招龙和祭祖活动中,都要通过敲鼓使祖先苏醒过来,同时鼓也是跳舞的伴奏乐器,因此鼓是苗族巫教活动所不可缺少的。总之,招龙和祭祖是密切联系的。招龙时也要请祖先陪龙吃饭,祭祖时也要到河边、水塘附近杀猪祭龙。吃牯藏是每十二年举行一次,该仪式结束后第六年则举行招龙活动,祭祖和招龙是交错进行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都是苗族巫教活动的重要内容,目的是祈求农业丰收,人丁兴旺。不同的是,招龙是图腾崇拜的风,吃牯藏是对已故祖先的祭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yl/11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