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丁酸氮芥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24681.html

(一)意义

烧香始于何时可能尚无确切的考证,但据文献记载,至少西周时已有烧香的习俗了。古人重祭祀,考虑到神明高高在上,如何能够享受到人间的祭品呢?根据“火性炎上”,通过火的焚烧,气味随着烟飘飘向上,神明就能享受到祭品的美味了,故此很早就有了“燔柴”的祭祀方式。烧香也是根据这个原理而来。后世道教重烧香,正是对先民祭祀文化的继承。

教科仪中有大量的“臣香文”,对香有很多赞美之词。香的名堂有多种,最著名的是太真天香八种:道香、德香、无为香、清静香、自然香、妙洞真香、灵宝慧香、超三界香。

烧香之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供养诸神。香云缭绕,腾空供养,供养上界云府高真,中界岳渎威灵,下界水府仙官,三界诸神。

(2)传诚达信。所谓“香自诚心起,烟从信里来。一诚通天界,诸真下瑶阶。”最有代表性的《祝香咒》就充分地说明了这点:道是由心去学的,而心意要借香烟来表达,当香在玉炉内焚烧时,我们的心也随着香烟飘至白玉阶前,昇入黄金殿内。群仙真圣纷纷驾起仙车,旌旅簇拥着下降道场,我们心中的愿望也就可以奏达九天之上了。

(3)召亡返魂。我们做幽事道场时,又可通过焚香摄召亡魂,有谓:“以此真香摄召请,当愿亡者悉遥闻”。又谓:“一炷明香通信去,五方童子引魂归”。全真仪范中有“一炷返魂香”。

(4)清静身心。受过戒的老修行都晓得《受持诸品咒》中有“上香时咒:常焚心香得大清静”的说法。重阳祖师有词曰《踏莎行.咏烧香》,是这么写的:“身是香炉,心同香子,香烟一炷分明是,依时焚透昆仑,缘空香泉袅祥瑞。”

(5)辟秽除邪。由于香烟有芳香空气,杀灭病菌的作用,故古来就用作“空气清新剂”,有瘟疫之时更作为“空气消毒剂”而大派用场,广东至今仍有地方保留着每年舞“火龙”的习俗,就是为了纪念百余年前一场瘟疫中有位道人教他们用干草扎成长长的草龙,上面插满香,点燃后围着整个村子绕几圈,及时遏制了瘟疫蔓延的功绩。

(6)与人祈福。《玄门朝科》中的许多说文,都有“愿以此烧香功德,归流醮信人家,家门迪吉,眷属平安……”;“愿以此烧香功德,归流醮信人家,观颐自乐,御履相欢……”这样的说法。可见烧香功德,于己于人,都可谓大矣。

总结说来,烧香的意义就在于它是神、人、鬼三者沟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中介,我们通过烧香,与神、与人、与鬼都结了善缘。故此说:“九天之上,惟道独尊,万法之中,焚香为先。”

(二)如何烧香拜神?需要注意什么?

烧香既是如此重要,那么如何烧香,当然很有讲究了。所烧的香主要分线香和檀香两种,平日多用线香。

主要做法是:

(1)选三支香,不要断香。

(2)点燃香(点燃后若起明火,可左右摆灭,不能用口气吹灭)。

(3)面对神像,双手举香(与额相齐),躬身敬礼。

(4)用左手上香,三炷香要插直、插平,间隔不过一寸宽,以表示“寸”(诚)心。

(5)上香毕,即行叩拜礼。

(6)进香完后请您将香盒归还售香处,循环使用,节约资源。

(三)八仙宫关于信众进庙烧香有哪些规定?

(1)不在道观内燃放鞭炮和蜡烛;不烧各种裱纸;不携带各种裱纸;不携带外香入庙;

(2)进入神仙境地,不高声喧哗,嬉戏打闹;不饮酒吸烟,荤腥不清;

(3)爱护宗教文物,不乱刻乱划;

(4)珍爱绿色生命,不践踏草坪,攀折花木;不随地吐痰,乱扔杂物;

(5)殿堂供奉的神像、法物是神性的体现,请勿拍照、摄像,以免冒犯神灵。

(四)八仙宫环保专用香的品种、功用有哪些?

为了给广大信教群众进庙拜神提供良好的环境,我宫倡导使用无烟或微烟环保香,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平安香:烧此香目的在于祈求神灵庇佑一生平安。

(2)转运香:烧此香为了使命运转逆为顺,转凶为吉,转祸为福。

(3)祈福香:烧此香为了消灾祈福,应吉纳祥。

(4)状元香:烧此香求功名官运、学业有成。

(5)招财香:烧此香是为了求财。

(6)进宝香:烧此香为了财源广进,生意兴隆。

香为表达诚心的信物,不管稍什么香都取决于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行为标准。

(五)信众在家如何烧香拜神?

为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所燃的香,以精细、清香为原则,家庭神龛一次以一炷香为宜,一般而言烧一枝或者三枝都可以。关键是诚心,并不一定在于烧的多就好,不要大把地燃烧香烛,以免造成室内空气的混浊。香类以自然的檀香、沉香为佳品,不宜用化学香料或动物香料调制的线香、棒香。现代家庭的神龛,可以电灯代替蜡烛,且应常常清理供桌、香炉、烛台,换新供品,至少该保持没有灰尘或枯萎腐烂的花果食物。每天最好应该有定时的早晚课诵,至少早晚也须烧香、供水。外出之前,到家之时,也当先在神前礼拜,以表示感谢、恭敬、系念之心。

=========

欢迎点击右上角按钮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yl/10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