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世玉器全集第3卷宋代玉器评析2
玉卧兽宋代长6.3、高1.8厘米现藏于晋祠博物馆玉质青色,有褐色沁斑。圆雕,作卧伏状。整体用简单的阴刻线雕琢出圆眼、凸鼻、阔口、齿牙、双耳。腰、肩部丰满圆润。短尾贴在身部,造型生动。 玉卧兽宋代长7.5、宽3、高4.9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黄色。独角兽。双耳下垂,阴刻线示须、鬃。背部琢出大连弧脊柱,尾分三缕贴于臀部,爪大而尖利。 玉卧兽宋代长7.6、宽3.8、高3.4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黄色,有赭色沁斑。兽作俯伏回首状,管钻圆眼,背部有隐凸脊珠相连。尾上翘,用密集的阴线刻出鬃毛。 玉卧兽宋代高3.6、宽6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灰青色。卧式,仰首。角细长弯曲,勾云形耳,桃形眼,方鼻阔口,脊骨突露,身及四肢阴线刻勾云纹,纽丝形尾绕过左后腿向上卷曲。 玉鹅宋代长2.9、高4.1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圆雕。鹅仰颈向上,腹下隐双足,双翅翘起。羽翅及尾部用阴刻线琢羽毛,线条细密整齐,羽端呈锯齿状,尾尖上翘。鹅体内纵穿一圆孔,以供穿系。 玉鹅宋代长3.3、宽3.1、厚0.4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白色,有褐色沁。圆雕。鹅身作卧状,镂孔洞作穿。鹅首前视,短颈,圆眼,高额,尖喙,双翅紧收,丰臀,双爪弯曲。阴线勾饰翅纹,排列整齐有序,形态自然可亲。 玉鹅宋代长6.3、高3.4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白色,温润半透明,有黄色沁。鹅首回顾,重圈眼,尖喙,长颈贴于鹅身,双腿弯曲呈卧状。密集短阴直线勾饰羽毛纹,线条流畅,造型别致。 玉鳜鱼南宋长7、高3、厚1.55厘米现藏于杭州历史博物馆玉质青色,表面受沁。鱼圆眼大嘴,背鳍竖立,尾鳍上翘,脊部有一穿孔。阴刻斜格网纹饰鱼鳞。 玉鳜鱼宋代长7.7、宽3.8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有黄色沁。鳜鱼形,双圈眼,厚唇上翘。背鳍短而长,身上麟纹以网格纹阴线为饰,扇尾后摆。背鳍上有一圆穿孔,可系挂。鱼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吉祥物,如“鱼水之情”、“鱼跃龙门”、“连年有余”等,此玉以鳜鱼为形,寓意“富贵有余”。 玉鱼宋代长8、宽4、厚1.8厘米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玉质白色。鱼的造型为大头,扁身,花式尾上翘,游弋于荷叶间。 玉鱼宋代长7.8、宽2.5、厚0.8厘米现藏于安徽省文物局玉质青白色,细密光洁,有灰褐色沁。体扁平,两面雕琢。鱼首前伸,嘴略张,尾分叉。阴线勾饰头、眼、鳍、尾,鱼身为回纹。鱼嘴有一穿孔,正背面图案相同。雕法简洁,形态古朴。 衔莲玉鱼宋代长5.3、宽3.7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白色。透雕。鱼身细长,头部较小,圆眼,半圆形腮,背及腹出鳍,尾上翘呈扇形,身旁水草叶梗巧妙地经鱼身盘成一环,并绕到头部,可供系挂用。 玉蝉宋元时期长4.5、宽3.2厘米现藏于洛阳博物馆玉质青色。雕成蝉状,凸目,阴线刻饰蝉首,两翼合拢紧护腹部,翼脉长短弯曲自然,两翼边斜磨,翅膀略长于蝉腹。刀法简练,线条刚劲流畅,形象生动,立体感强,栩栩如生。 火焰纹环把玉杯宋代长18、宽12、高4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黑点并有红褐色沁。杯体呈圆形,弧圆底,光素无纹。一侧平出三角形把,把下部琢一圆环。三角形平面上减地浮雕火焰珠纹。此器造型独特,在宋代瓷器中有与此类似者,可能受外来文化影响。 龙纹活环耳玉杯宋代高2.9、口径11.5、底径6.9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已受沁成鸡骨白色。杯圆口,平足。杯外壁光素无纹,内底中心凸琢一火焰珠纹。器外一侧雕琢出月牙形鋬,下有半环并套一活环,月牙形平面上浮雕云龙纹。龙昂首挺胸,毛发后飘,身体向上弯曲,两前肢弯曲向前,十分矫健有力。 龙柄玉杯宋代柄高5、口径6.1×7.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黄色沁。器体光素,呈八折长方形。一侧雕琢一龙头为柄,首朝杯外。龙长眼,独角,鼻上翘,口弯曲成圆圈,可能原有环相接。 龙耳玉杯宋代高5.8、口径9.8、足径5.4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色,器表有皮,为籽料雕琢而成。器体圆口,圈足,一侧透雕龙形耳,龙头大细身,弯成环耳。器壁高浮雕一龙戏珠,龙回首望珠,四周祥云环绕并托起宝珠。此器巧妙利用玉之皮色进行俏色雕琢,色彩丰富美丽,尽显玉质之美,平添许多情趣。 龙柄葵花形玉杯宋代高7.3、口径14、足径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白色,有褐色沁斑。整体呈六瓣葵花形,口沿外撇。杯侧出一衔口龙为器柄,前肢攀附于杯沿,龙身瘦长,眼细窄,三爪,独角,螭尾。外壁口沿及足沿处阴刻三角纹及几何纹带,腹部在锦地开光内浮雕夔凤纹。龙口衔杯沿的造型,与北方宋、辽墓中出土的瓷杯相似,故可能为同时作品,功能上似用为酒器。 匜形玉杯宋高6.1、宽11.3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灰黄色,多褐色沁。仿古青铜匜造型。口外沿为弦纹,环形出尾柄,椭圆外撇圈足具有唐宋时期风格。琢磨匀润柔美。 云纹玉高足杯宋代高11.2、宽7.1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浆白色。直口,深漏斗形腹,出尾环形把柄,器身阴刻兼浅浮雕卷云纹、莲瓣纹及龙首纹等五层纹饰,底部为弦纹、丝束纹,高圈足。清新典雅,为仿汉式风格。 仙女形耳礼乐纹玉杯宋代高7.5、外径11.4×11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青白色,有黄色沁。玉杯圆形,敞口,内壁浮雕装饰灵芝形云朵,分层排列。外壁两面浮雕礼乐图,一面五人,共十人,均为女子。她们或坐或立,各持乐器演奏,有笛、鼓、云锣、笙、琵琶等,并有仙鹿相伴。杯口沿阴刻一圈圆珠纹,圈足上亦阴刻云纹。杯两侧圆雕一仙女形耳,仙女站立,双手扶杯,脚踏祥云。 双螭耳玉杯宋元长10.8、高5.5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色。杯呈圆口,双螭耳,器壁下收,底向内凹。器身采用阴刻、阳刻两种雕琢手法,口沿为阳纹折枝花,腹部阴刻有多道弦纹,并用云雷纹组成不同类型的图案,其雕刻的纹饰线条均匀,特别是双螭形象生动,四肢雕刻丰满有力,爪尖锋利,通身筋骨凸出,为宋元时期典型之作。 龙柄玉杯宋代高6、口径9.5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暗白色,有丝状黑沁,可能曾经火烧。杯体呈五瓣花形,撇足,圈足。杯侧雕琢一龙形柄,龙张口衔住杯沿,鼻上翘,圆眼,双角,卷发后飘,龙鳞密布,身体蜿蜒缠绕杯体,旁有牡丹花叶相伴,为一幅龙穿牡丹的图画。此杯采用高浮雕技法,龙矫健有力,整器立体生动,造型优美。 花卉云纹玉盒宋代直径10、高5.1厘米现藏于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玉质青白色。盒呈圆形,盖顶边沿雕琢有四组云头纹,飘带式长尾,具有典型北宋风格。盒底为一周莲瓣纹,盒的盖沿、底沿呈子母口,整器造型设计合理。 匜形玉杯宋代高18、口径15.5×7.5厘米现藏于武汉博物馆玉质青色,布满褐色芝麻沁。椭圆形口,前部突出成宽流,龙柄平扁,直壁深腹,平底,四兽首矮足。颈至腹部雕有一龙形柄,腹部浮雕四组兽面纹,前后、左右各相对称。其造型为仿青铜器的陈设品。 鹅形玉盒宋代高8.4、宽11.8厘米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玉质灰青色。鹅呈浮游状,曲颈,圆眼,鹅冠高突,身上以细短阴线刻翅羽及尾羽,盒底浅浮雕双蹼。刻线细密齐整,层次分明。玉匠因材取式,造型雕工俱佳,清隽优美。 蟠螭柄玉洗宋代口径13.2、高5.2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曾经火烧,已多呈黑色及白色。器体呈八瓣葵花形,内壁光素,器外一侧出月牙形平耳,耳下一螭龙卷身成环并拖长尾绕于器底成花形足。底外侧有四字阴篆款:“乾隆年制”,显系后刻。耳上高浮雕两螭龙相望,旁边环以云纹。此器造型设计十分别致,虽经火烧,依然能看出用工之精湛,设计之匠心独运。 兽形玉砚滴宋代高6.6、长14厘米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玉质青白色,灰青中夹有褐、黑色绺斑。圆雕蝮的形象。蝮为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习性好水,多立于桥头。椭圆形眼眶内阴刻圆形眼睛,双角弯曲,张口利齿,双叉尾贴于一侧,呈匍匐前进状。蝮口衔小匜,上有孔,腹部圆空,贮水后流入匜中。背上有盖,上浮雕螭纹。通体碾琢卷毛,关节部位饰以云纹。器形厚重朴拙。 风字形玉砚宋代长18.3、宽12.9、高3.1厘米现藏于晋祠博物馆玉质青色。器体俯视如“风”字形。前端、后端呈弧状,墨池坡形向后倾斜,底面平整光滑并前附两个乳钉足,通体光素无纹。 小玉勺宋代长6.6、勺径3×3.7厘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玉质洁白温润。器体光素,勺体椭圆形,勺柄弯曲,柄首弯折,成一小勾。此勺玉质优良,小巧可爱,非一般汤匙,可能为药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yf/11693.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秋分日,原因就是潇湘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