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海镇

楹联(春节或喜庆节目):平海古城楹联创作与书法艺术相结合,既有楹联佳句内涵,又有书法欣赏的艺术风格。自制纸丹联纸书写楹联,不易褪色,深受人们喜爱。

渔歌(春节或喜庆节目):是从宋朝由福建沿海传人的浅海渔歌,是渔民的口头创作,曲调繁多(20多钟),腔调优美,风格形式独特,渔歌最明显的特点有:①它的咏叹性。②渔歌的衬词和拖腔。③渔歌和其他地区的民间音乐一们,基本上都是五声音阶,也可以是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④旋律具有浓厚的地方民间戏曲和民间乐曲的独特韵味。从音域、曲式、调式以及歌词与曲调不一般的配置和衬词大大量运用,都反映了渔歌的群众性,易于普及。

舞鲤鱼(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平海古城历史积淀传承的别具特色的民间习俗,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传统的16节表演套路,融合了舞蹈、体育等元素,表演时带有舞蹈的柔美与武术技能的特点。表演时有送贴、回礼(利是)、参拜、放鞭炮、迎接等完整程序和民族传统礼仪、文化习俗、。音乐节奏是根据表演套路的不断变化而灵活变换,并加燃放鞭炮助兴,具有灵活性和即兴性。艺术形态、风格、服饰、道具独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性。

舞凤(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又称“五凤朝阳”。是平海古城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岭南地区特色的民间习俗,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舞凤它融合了音乐、舞蹈、戏剧为一体,体现平海古城人们民间习俗信仰的一种表演,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性和欣赏性。在艺术形态、风格、人物表现出自然、活泼、柔顺、富有灵性。表演时有送贴、回礼(利是)、参拜、放鞭炮、迎接等完整程序和民族传统礼仪、文化习俗。

舞龙(春节或喜庆节目):是平海古城传统节日和庆典举行巡游表演活动。龙身长40多米。有金龙、银龙、青龙,色彩闪耀夺目。表演时,锣鼓击乐,采珠戏龙做引,翻滚飞腾,气势雄大,富有广泛性和民众性。表达古城人民团结友爱,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舞狮(春节或喜庆节目):是平海古城传统节日和庆典举行的表演活动。表演动作多为瘙痒、舔毛、跳跃翻滚、相依相偎、参拜、采青等,敏捷灵活,雄壮威武,妙趣横生。无论是双狮还是群狮,随着节奏强劲的鼓乐声起舞,很激励志气、振奋精神。

扮景(春节或喜庆节目):又称出景,是平海民间艺术节日活动的造型艺术项目。表演内容以历史人物故事、神话传说、戏剧形式。如:八仙过海、昭君出塞、仙女散花、春花秋月、竹马欢歌等。富有戏剧性和文学艺术性。

歌谣(春节或喜庆节目):平海歌谣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口头文化创作。以平海方言军声传唱,富有趣味性和生活性,深受男女老少的喜爱。如这首《盲眼仔》:白石仔,丢过河。盲眼仔,娶老婆,啊对鸡公啊对鹅。新娘不上轿,气死媒人婆。

纸扎(春节或喜庆节目):平海纸扎工艺起源于明末清初,是平海东门村杨氏祖辈传承的手工艺。主要工艺作品:龙、凤、狮、鲤鱼、灯笼。主要材料有:竹篾、斑鸠纸、彩纸、荧光纸、铁丝、浆糊。富有创作性和艺术性。

偷青(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每逢农历正月十五(正月十五又有“元宵节”“灯节”之称)当晚,古城的青年男女,都会单独或者约好三五知己,来到古城郊外的田野里,偷摘少许的葱或芹菜、蒜仔之类的农作物,取其吉利之意。例如偷葱,内含“聪明”之意;偷芹菜,喻为“勤奋”之意;偷蒜仔,则喻为“精打细算”之意。未婚的青年男女,还喜欢偷撕人家门上贴着的“利是钱”(喜门笺)以示有喜,寄望找到一个好的对象。其习俗富有趣味性。

摆盘(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或农历正月二十):是平海古城民间的传统习俗,起源于明朝。主要分布平海城内的西北村和城外的西元村,西北村是每年农历正月十六举行,西元村则是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举行。当天晚上,村里的各家各户准备各种材料,精心制成花样繁多的造型,托在盆里。然后按照安排顺序设在八仙桌敬神和让大家观赏。主要材料是瓜果、蔬菜、鲜花等。这活动深受古城民众的喜爱。其习俗和活动形式富有艺术创作性和生活气息。吉隆镇舞龙(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每年的正月十五舞龙闹元宵活动是吉隆镇特有的民俗,起始于明末清初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多年,远近闻名。由于传说龙能驱邪魔、清灾祸,保平安、夺丰收,是吉祥的象征,吉隆人崇尚舞龙一则庆贺元宵佳节,迎春接福;二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吉隆舞龙活动由民间自行组织,以村(社区)为单位,经费由各界社会热心人士赞助。吉隆舞龙闹元宵活动具有鲜明的民俗特色:一、有固定的时间;二、有请龙神、开光、起龙,舞龙、穿龙架、化龙等固定的程序;三、宗教色彩明显,寓意丰富,舞龙本身就是祈求平安;请龙神,敬神灵、敬祖先、化龙等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和客家人的传统文化;而“钻龙身”、“拔龙须”等则具有深刻的寓意。每当龙稍停时,围观的人纷纷从龙身下钻过,传说可使身体健康,像龙一样长寿。而龙须据说可让六畜兴旺,于是人们便瞅准机会拔龙须拿回家中供放。参拜完毕后,便穿龙架,寓意圆圆满满;最后将龙送到祠堂边或河边烧化,意即送龙上天,庇佑人间。整个活动有很强的节日娱乐性,竞技性和仪式性。大岭镇逗老爷(每年正月初四):惠东县大岭镇小布村每年正月初四有个“三圣祖师报笔日”的民俗活动(也叫“逗老爷”),它是从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已经延续了几百年。据村中“福首”(理事机构)介绍,“逗老爷”活动主要意义是“娱乐”,即是“人神共乐”,乐享风调雨顺、太平盛世,祈求神明保佑全村平安,五谷丰登,农事顺利。多祝镇观音巡游(每年正月初四):大年初四,对于多祝镇增光的乡民来说,是一个很隆重,很特别,很喜庆的日子。这一天,锦滩观音庙举办一年一度的观音娘娘巡乡活动。据说,这一民俗活动在当地已有了两三百年。观音娘娘年例巡乡,是一件幸福并快乐的事,老人烧香礼佛,祈求家运平稳,阖家太平,孩童钻仙轿玩的高兴,小女子穿新衣花靓装期盼能找个如意郎君,老少爷们舞龙,舞麒麟,烧鞭炮,人人参与,玩的痛快,图个乐!安墩镇元宵太平朝会(每年正月十五):惠东安墩镇闹元宵“太平朝会”已有数百年历史,每逢元宵期间,安墩圩镇便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息。而且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上午,五大神像就会被人们请到当地太平广场的“神坛”安放,正月十三、十四两天,群众向神灵参拜、进香。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当天,则在五位尊神神坛前举行祈福活动,然后抬着五位尊神到各街区“巡乡”,接受乡民的朝拜,所经之处鞭炮锣鼓齐响。当晚在安墩镇太平广场,五大尊神神坛前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参拜敬奉,广场上还有客家文艺表演,客家山歌别具韵味,在街道上尽显“龙景马队”盛景!闪耀五彩灯光的“火龙”、“杆龙”穿街过巷、上下腾跃、女子精心装扮成观音菩萨、小孩子装扮成各路仙童,乘坐在灯光闪闪的花车上巡游。最引人瞩目的是纸扎的“马队”,身上贴着“马上发财”等字眼,被骑着穿街过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烟花怒放,预兆着又一个风调雨顺、太平年景的到来。铁涌镇舞龙(每年正月十九或者正月十五):每年的正月十九晚上,铁涌圩镇都要举行隆重的舞龙闹活动,河潭、沙桥等村则以正月十五舞龙闹元宵,以祈求风调雨顺,百姓平安。这一传统民俗从明末清初开始,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了。铁涌的舞龙活动热闹非凡,有舞龙队、扮景队、狮鼓队等。元宵节下午5时左右,各村在各自祖辈定下的起龙处把龙隐藏起来,到了傍晚时分,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请龙神、开光。起龙后,龙就到本村的寺庙敬神灵、拜祖祠。之后便是最热闹的走街过巷:由一面大锣鸣锣开道,后接是年属肖、扮景队、舞龙队、狮鼓队等,按照预定的路线,参拜各家各户。龙所到之处,家家都点燃鞭炮迎接,有的还摆香案、上果品,祈求龙神保佑、合家平安。而在十六晚的参拜环节结束后,会进行“穿龙架”:在龙珠的指引下,龙头、龙尾同时穿过龙身,从第3节穿起,一直穿完第17节。整个过程不会相碰或打结,寓意从头到尾,圆圆满满。最后,将龙送到寺庙边或河边,将龙盘好,点火烧化,寓意送龙上天。铁涌镇的舞龙闹元宵活动有悠久的历史。据考究,该项民俗传统从明朝开始形成,除了“四清”和“文革”期间禁止举行外,其余时间从未间断过。铁涌背山临海,传说过去自然灾害频发,瘟疫流行,百姓苦不堪言。直至有一年的正月十九,铁涌上空忽然一声雷响,惊现巨龙。这一年,铁涌风调雨顺,百姓安康。人们认为这是祥龙庇佑了铁涌人民,便在次年的元宵开始舞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后舞龙闹元宵的传统便世代相传,成为铁涌最为盛大的民俗活动。后来还有了扮景队和狮鼓队,原来的草龙也演化成了布料彩龙。铁涌的舞龙闹元宵活动,它不重在舞,不讲求舞的技巧,而是以喜庆、欢乐、祥和为特征,以驱邪扶正为目的,讲究的是请龙神这个仪式,体现了对龙的崇拜。从走街过巷、穿龙架到化龙,整个舞龙活动热闹非凡,鞭炮声响彻全城,锣鼓喧天,人山人海,到处都充满欢乐喜庆的气氛。当天晚上气氛活跃,家家户户在门前欢迎金龙在自家门前游过,图个好意头,用烟花爆竹欢送,邻近的群众也纷纷过来观赏,非常喜庆和热闹。

来源: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惠东手机摄影群:七哥

赞赏

长按







































新春惠民中科白癜风优惠
北京有哪些专科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g.com/mclyf/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