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频出,专家团带队植物龙主攻土壤治
对于广东植物龙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植物龙)来说,“蓄势待发”成了的关键词。在农资行业风云变化的时候,植物龙通过拳头单品稳扎稳打,实现了营收连续十二年高速增长。 以核心战略经销商为主角演绎的主题形象墙是植物龙年会的特色之一。继帝王、战神、全明星球星、地球生态卫士形象之后,今年的主题形象是未来战士 “做对的事,做难的事,做多赢的事。从现在开始,植物龙必将成为中国新经济时代的动力单元,成为土壤治理和农业生态保护的创新先锋。”1月8日,在“植物龙战略年会”上,植物龙董事长吴朝育如是说。 由专利技术起家到如今登陆新三板,18年来,植物龙走得稳健而扎实,依靠不断的科技创新和综合技术服务高速成长,如今已成为国内涵盖“生态植保、土壤治理、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专利发家狠抓创新 业绩增长又上新台阶 年,植物龙依托于一项专利发明-------胺鲜酯,开启了他“持续创新、持续成长”的发展步伐,也奠定了其科技创新的企业基因。 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植物龙的业绩连续获得高速增长,并在国内率先提出“作物全程植保解决方案”,为种植者提供从浸种、生根、幼苗到成熟的整个作物生长期内的诱导促长、生态营养、健康植保一条龙创新产品和技术服务,获得了丰厚的成果和巨大的影响力。 广东植物龙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朝育 近年来,植物龙顺应时代发展,主动求变,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企业发展主旋律。在《土十条》还未提出的年,植物龙便全面进军土壤治理领域,自主创新国际领先的土壤活化、土壤调理、土病防治、土污修复等高端技术,构建了全新产业,为新时代下企业的高速成长注入了源源动力,并开辟了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年,植物龙获得了中国科技创新示范单位荣誉称号。年12月,植物龙成功挂牌新三板,开启了资本征途的第一步。年,植物龙逐步推进蚕沙改土工程落地,扛起了改良土壤的大旗,并独家推出两款蚕沙生物肥,迅速成为土壤改良肥料产品中的知名产品;总投资1.5亿元建立的高栏港新厂区正式开启使用,集战略大品生产、生物技术开发、土壤治理和生态治理工程研究于一身的新厂区将形成年产原药吨、制剂2万吨、产值超10亿元的生产能力。 布局蚕沙重点研发 微生物技术成治理土壤主角 目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不外乎肥料利用率低、病虫害防治难、以及农产品产量品质不佳几个方面,而这背后,土壤地力与健康状况严峻是最根本的原因。农业部微生物肥料和食用菌菌种质检中心主任李俊强调:“化肥减用20-30%是完全有可能的!”他认为,想要解决现代农业发展制约因素,实现并逐步扩大绿色农业的发展成果,微生物技术将是关键所在。 近年来,广东省农科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发现,蚕沙中含有的有益微生物达多种,含有机物77.68%-81.15%,氮2.97%,磷1.03%,钾3.52%及其他微量元素,在土壤改良、提高分解有机污染物能力、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方面效果突出。并且,我国目前有桑园面积近万亩,作为养蚕过程中的副产物,蚕沙每年的生产总量达多万吨,产量相当丰富。 蚕沙之所以抑菌是因为其中还含有大量的SEM-9,广东省农科院从蚕沙多种益生菌里分离得到枯草芽孢杆菌(SEM-9),能够高效抑制枯萎病、根腐病等作物土传病害的发生,起到防治作物病害和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的作用,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据了解,植物龙与广东省农科院开发的国内首创蚕沙有机肥“上蚕力”通过提高土壤多酚氧化酶、中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等多种土壤有益酶的活性,达到改良土壤的效果,同时在分解毒害有机物、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以及去农药残留等方面都极具应用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入固氮生物菌和大量元素开发出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天蚕优地”作为公司蚕沙生物有机肥的二代产品,也广受好评。 沿袭大单品战略 数量瘦身功能不减 “不宜混用,易诱螨,产生药害?不好意思,这些传统铜素杀菌剂的缺陷我们通通没有。”年会上,植物龙副总经理温书恒详细介绍了以铜道、鼎微为主推和布局的几款优势单品。 “铜道”是植物龙十年磨一剑推出的新型有机铜类杀菌剂(有效成分是松脂酸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获得了国家两项专利。与一般铜制剂不同,“铜道”杀菌谱广,可全面防治细菌性病害,药效稳定可靠,对农作物花果期安全,不引发螨类增殖,具有更好的亲和力和混配性。据温书恒介绍,“铜道”已在多种作物上进行试验对照,结果表明,“铜道”对柑桔类、水稻、瓜豆、火龙果、荔枝、葡萄、猕猴桃、香蕉、花卉、棉花、茄科、李等作物上的细菌性病害防治效果突出,并且在预防真菌性病害上,也成为代森锰锌的有力替代品。“桶混使用,效果更好。” 植物龙拳头产品“铜道” “鼎微”是植物龙基于超强抗病的专利菌株R31创制而成的微生物菌肥,集生物菌的促效、有机肥的长效、无机肥的速效于一体,全面满足作物生长所需营养,可实现作物根际微生态环境改良,有效抵御土传病害,全面活化土壤生态。温书恒表示,“鼎微”是全水溶液体制剂,可用于灌根、淋根、滴灌,使用方便,吸收好,是“水+肥+菌一体化”的代表。“鼎微在作物的全生育期均可使用,尤其在瓜、菜、果树的苗床期、移栽期、生长期抗病促长作用明显。” 植物龙推出的“鼎微”系列产品 金质植物龙、欢喜绿、第一细、鹰上台、线多锋和红白刹等产品分别从植物生长调节,细菌病害防治,线虫和螨类杀灭方面为作物和土壤健康提供可靠保障,也与“铜道”和“鼎微”系列一同成为植物龙生态植保版块丰富产品线的点睛之笔。 值得一提的是,年植物龙推出了国际第一家蚕沙生物菌剂—“天蚕令”,其每克包含约5亿个枯草芽孢杆菌并且有机质含量大于40%,是集菌剂与肥效于一身的特种产品。而针对小白菜开发出的蚕沙抗病生物菌液肥“天蚕元素”则是目前国内市场上菌含量最高的液体肥料,每毫升含菌量超过25亿。 从之前的多个产品削减到60多个,再到聚焦13大优质单品,植物龙的主动“瘦身”不仅顺应了国家推进绿色农业的政策,将产品细分划归至环境友好型,还体现了其高新技术企业的定位和担当。吴朝育表示,植物龙虽起家于植保行业,但奠基未来十年高速成长的三大主业必然是土壤治理、生态植保和生物技术。依托世界品质级的大单品打造,公司将致力于推动资源依附型的传统农业向智能依附型的现代农业不断转变。 未来植物龙将在重金属污染治理、抗生素降解、抗病抗逆抗连作障碍、抗除草剂残留、土壤线虫和地膜降解方面继续深耕细作;以3+10的产品架构不断推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以最高生态优势,开发修复土壤活化土壤的蚕沙生物肥料,替代传统化肥和普通有机肥;开发“蚕沙生物+”系列战略大品,快速推进植物龙成为中国土壤治理领导品牌,实现蚕沙改土的战略目标;建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启动人才计划并开启大基地营销。 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的巨大推手,是土壤治理的产业灵魂,更是植物龙人孜孜不倦开拓探索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公司逐一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落地的背后,也不乏科技引路人们的身影。 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何棣华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何棣华肯定了植物龙在研发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方面做出的贡献。 一直以来,土壤治理技术和方法正在不断创新和涌现,随着现在生物技术的发展,开创和开发高科技的农业产业化技术,探索农业领域土壤治理应用和具体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重要趋势。 因此,何棣华认为能够紧密跟踪世界先进技术,侧重研发和创新,并积极开展产学研活动的植物龙将大有可为。 中国蚕学会理事长廖森泰 “要用科技、生态和品质的战略推动蚕沙改土的进行。”中国蚕学会理事长廖森泰表示,全国的化肥总产值超1万亿,而蚕沙改土替代化肥市场的空间非常巨大。 “改土的意义深远,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做,怎么推广,行动决定成败。”为此,廖森泰指出要培养员工和经营人员的科技理念、普及顾客和消费者的科技知识,借助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科技推广手段,只有这样的科技营销才能真正带动蚕沙改土新举措的顺利落地。 此次年会上,植物龙正式宣布“植物龙专家委员会”成立。以廖森泰理事长领衔的专家组团队达25人,涵盖了土壤修复、采后保鲜、生物技术、农产品安全、水肥一体化以及作物栽培等领域。 植物龙专家委员会(部分) “未来所有的竞争都将归结于体制和人才的竞争。”董事长吴朝育的高瞻远瞩势必带着植物龙再次腾飞,再创佳绩。 作者 南方农村报见习记者包睿 投稿报料 qq.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yf/10195.html
- 上一篇文章: 在兰州这些老手艺即将失传,你绝对没见过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