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效果好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上火了就得“清”,为何有清不完的火?清肝火、清心火是不同的。

“上火”这个说法,是我们国人的一个独有名词。相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在成长的过程里,都被这个词影响过。比如很小的时候,就会听到父母的叮嘱:辣椒不能吃太多,不然会上火,油炸的东西要冷一下才能吃,要不也会上火。

当然,“上火”的覆盖面,远不止这些。生活中,我们但凡有点“猫猫热”、口干、嘴唇长几个小泡什么的,都会被形容成“上火”。尤其南方的朋友,“上火”更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

既然“上火”这么常见,如何充分地认识它、控制它,也是我们生活、饮食文化中的一部分。比如南方的凉茶,就是最好的代表。

但是,尽管“上火”这个说法看似就是一个“垃圾桶”,什么东西都能往里装。其实,从中医养生的角度分析,也还是需要仔细区分的。如果区分得不清楚,也就容易出现那种“一直在清热降火,一直火气重”的现象。

“上火”了怎么办?很简单:降火。套用一个中医的术语:清。所以,上火了,就得吃点“清”的东西,比如清淡、比如清热,都属于这个范畴。

我们也知道,上火只是一个很笼统的叫法,如果严格来说,五脏六腑都会有“上火”的可能。五脏六腑里,尤其以心肝二脏比较容易“上火”。而“心”是身体的君主之官,肝则是将军之官。两者对我们的神志、情绪,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的上火,该如何去“清”呢?

别以为,虽然有心肝二脏的不同,但既然是上火,就都“清”就行了。心和肝这两个脏腑的上火,调理起来是有很大不同的:

清肝必须降火:

肝在脏腑学说里,是“将军”。意思是说,肝的脏腑特性,有大将之风,大开大合,所谓“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性格刚猛,因此有“刚则易折”之说。因为它位于三焦的“下焦”,但它的气机运行则主要是“升”,因此又有“体阴而用阳”的说法,这些都是肝的特点。

肝上火了,主要的反应有哪些呢?一般有口干口苦,睡觉不安稳,情绪不稳定,容易激动生气,饮食减少,胸胁胀满,头昏头晕,眼睛花视力不好等等。

对于肝上火的调理,主要在于一个“清”字和一个“涵”字。清比较好理解,也就是清热降火;涵则稍微复杂一些,简单来说,也就是滋阴涵阳,滋水涵木两个方面。

清肝泻热的食物,一般以性味酸苦寒为主,比如黄芩、栀子、龙胆草、苦瓜等等;而滋水涵木的食物,有黑木耳、黑豆、冬瓜等等;所以,中医有“清肝必须降火”之说;

清心必须豁痰:

关于心火的说法,在中医理论里,一般都以“心包”有热为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有过则心包代之。但通俗的说法,还是说“心火”。

心在脏腑学说里,被称之为“君主之官”,主要的特点就是:主神志、主血脉。我们常说的“神清气爽”,指的就是心神。至于主一身之血脉,就是心跳脉搏,这个反而好理解一些。

心中有热,无非就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扰乱心神、一是血脉的异常。扰乱心神,就会出现神志不宁、心烦意燥、焦虑失眠等等;血脉异常,比如牙龈出血、心跳变化等等。这些都是心火迫散引起的。

但是,心上火和“清肝必须降火”的调理,是有点不同的。中医认为,“清心必须豁痰”。意思是说,心中有热、上火的时候,清心的同时,必须兼顾“豁痰”,所谓“豁”,其实就是化散的意思。

这个观点,其实很有道理。一般来说,心火炽盛最常的表现,其实就是“痰蒙心包”,通俗点说就是痰蒙心窍。因为心主神志,心火炽盛,煎熬阴津而成痰涎,阻碍心经的气血运行,从而出现一些神志方面的反应,最常见的就是心烦意燥。

因此,心经有火的时候,在清热降火的同时,最好能兼顾化痰。比如莲芯、荷叶、西瓜翠衣、茯苓、木通、连翘心、淡竹叶等等,既有降火之“清”,也能化痰。

总之,上火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也是我们都熟悉的名词。但心肝二脏的上火,调理的不同之处,“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这两句话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养生调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xz/11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