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龙的传人,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中国龙文化,上下数千年,源远而流长。

“龙”,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而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内涵博大而又最富有魅力的形象。龙,是中华民族的神物,数千年来始终有崇高的地位,。

最初,龙起源于古代氏族的图腾崇拜,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腾飞不息。无往而不胜的精神和恢宏气派的代表,凝聚浓缩了伟大民族强烈的情感、观念与信仰,是理想、精神和意志的化身。

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标志是众多图腾单位合并而来的:

兔眼、鹿角、牛嘴、驼头、蜃腹、虎掌、鹰爪、鱼鳞、蛇身九种动物合而为一的形象。

龙图腾诞生之初创造精神就赋予到了这个图腾第一个精神品质,而这种精神到了现代就是是探索真理、发明创造,敢于创新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奋力拼博、获取真知,自强不息,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龙文化中一种腾飞的精神品质。

这股精进、包容、承载、融合的精神品质,让中国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几千年,至今仍承担着稳定世界和平、发展、繁荣的重大使命。

这就是龙的精神力量在一个国家的传承和显化。

中国古典家具在中国历史悠久,到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从产生到繁荣,无不深深的烙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古典家具雕刻纹饰不仅反映了人们的起居方式、风俗民情,而且还作为承载文化的载体。

红木家具的雕刻纹饰很多,例如我们常见的灵芝纹、云龙凤纹卷草纹、缠枝花卉纹、回纹、拐子纹等。龙纹是红木家具中历史悠久、寓意深远的纹饰之一。

家具上的龙纹雕饰

小叶紫檀雕龙纹大笔筒

作为鳞虫之长,龙能兴云雨、利万物,使风调雨顺、丰衣足食;此外,龙还是美德、祥瑞的象征。

《孝经授神契》称:德至水泉,则黄龙见者,君之象也。

秦汉以后,龙渐渐成为帝王的代表,地位日显尊贵。而龙纹在某些方面成为帝王独享的纹饰,大约始自宋代,而以明清两代最为严格。

我们最常见的龙纹以明清时期为主要特征:

龙头饱满宽阔,且多处有隆起,形象拙重苍老。头上双角,毛发浓密,向脑后纷披,巨颚,颚下作状,鼻部多为如意头形,或如狮鼻,蛇身,鳞纹,四只巨爪,爪尖利张扬。

故宫太和殿金漆雕云龙纹宝座

上层座透雕双龙戏珠图案,透孔处另以蓝色地做衬底,显得格外醒目。座上的椅圈,共有十三条金龙盘绕在六根金漆立柱上。椅背正中盘正龙一条,其余在左右围绕,各个昂头奋须,张牙舞爪,足使观者怀有几分畏惧。

龙的形象作为家具上的纹饰常见还有以下几种变化:

正龙,龙头为正面,龙身盘绕成一团。即坐龙,姿势为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有一个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向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这个形象一般设在中间位置,庄重严肃,上下左右常衬有奔腾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样,只有在帝王的正殿与皇帝服饰的主要部位才能使用。

升龙和降龙,龙身及尾在上,龙头侧脸向下是为降龙,反之为升龙。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起较缓者,称“缓升龙”,升起较急者,称“急升龙”。

降龙与升龙常常结合在一起,构成正方或长方的双龙戏珠画面,非常生动

行龙,龙头前饰火珠,身尾随后,四爪作行走状的称“行龙’或“赶珠龙”。常见于边缘纹饰;

戏水龙,盘曲不规则,与海水相伴的龙。龙的神性中,“喜水”位居第一,木构架建筑怕火,主水的龙自然成为建筑的保护神,成为降火灾的象征物,大量出现在皇家和民间建筑物屋脊及墙体上。

穿云龙,龙身伴有云纹。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有一种图案叫“云龙纹”,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即将龙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苍龙教子,龙身盘曲缠绕,有一老龙在上,一或二小龙在下,寓意“教子升天”。

戏珠龙,中间一火龙,二龙相对嬉戏,有云纹为饰。龙珠被认为是一种宝珠,可避水火。此外,还有群龙戏珠(多条龙)和云龙捧寿(二龙盘旋间有一寿字),都是表示吉祥安泰和祝颂平安与长寿之意。

螭龙,螭龙是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又名蛟龙,亦名蛟螭。螭纹起源于春秋,盛行于战汉,贯穿于以后其它各时代,尤其是在明式家具中使用较多,龙尾常作卷草状,又称“草龙”。

在明清古典家具纹饰的几大门类中,螭纹是最大的一类。因螭龙属水,可压火灾,故用在木器家具之上再为合适不过。

小叶紫檀螭龙聚福龙杯

中国历代正史记载的龙事件大概有三百多起,其它类型的文献更是庞大。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时至今日,龙纹依然在中华图腾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龙也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因而现在人们多称“龙的子孙”、“龙的传人”。龙文化随之也将生生不息地流传下去......

龙纹作品鉴赏

?

来源于网络整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xz/10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