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837462.html

丁宗臣,丁矩第七世孙,毘陵(今江苏常州)人。景佑元年()与弟丁宝臣同榜高中进士。

丁宗臣字元--

人物经历

丁氏兄弟俱以文知名,时号二丁,居于郡城"来贤坊",郡守宋蟾因两兄弟同登甲科,取"蟾宫折桂"之意,将来贤坊更名为双桂坊,即今城区双桂坊地名之由来。丁氏兄弟与同朝为官的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大臣交谊很深。欧阳修、苏东坡与丁氏多有诗文酬答。官至楚州团练判官。

丁宗臣、丁宝臣与常州城北修善寺

修善寺位于常州市新北区新桥镇马鞍桥村,始建于隋炀帝时期(年-年),距今已有多年,是常州历史最为悠久的佛教寺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修善寺历经沧桑,屡毁屡建。北宋景佑年间(年-年),由丁宝臣、丁宗臣兄弟进行大规模重建,明洪武元年,再次按皇宫样式翻新重建,规模达到最大,共计间房屋。寺院太平天国运动中几乎化为灰烬,后又由民间筹资重建。年办马鞍桥小学,年办修善寺初级中学,后改名为马鞍桥初级中学,目前仅剩十余间平房,其中两间念佛堂。

在唐代,作为常州丁氏的始祖的丁矩,生于唐大中十三年(),50岁后弃官游学江南,因喜常州风俗淳良,遂卜居于依仁东乡修善寺长巷里(据《常州毗陵丁氏宗谱》),可知在唐大中时期,修善寺已成为一方地域的标志,可见当时的繁华和高知名度。

又据《常州毗陵丁氏族谱》12卷,丁矩第七世孙丁宗臣、丁宝臣在仁宗景佑元年()同榜高中进士。两人为表对母亲的养育之恩,将修善寺扩建为史上最大规模,房屋数达到间,由于是仿建明朝宫殿所造,至今仍留存的圆柱直径达1米,这在寺庙建造史上是独一无二。

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云游江南,也在修善寺留下了足迹,在今修善寺内仍有石碑为证,依稀可见当年修善寺的辉煌和崇高荣耀。

又到清光绪年间,修善寺成为常州北部最重要的佛教文化活动聚集地,来自全国各地的香客纷至沓来,修善寺名噪一时,造福八方百姓。

据当地百姓描述,修善寺毁于太平天国运动,大雄宝殿等建筑均被烧毁,寺庙内的和尚将珍贵文物扔于井内或埋于地下,其他房屋都在战乱中遭到严重损坏,于是修善寺进入了历史长河中最低潮阶段,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丁姓是常州历史上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早在三国时就有丁姓居住,一世祖丁矩居于依仁东乡修善寺长巷里,即今新北区小新桥镇马鞍村长巷。据常州现存的最早的宗谱之一《毗陵丁氏宗谱》(双桂堂藏版)记载,该族一世祖丁矩,字元度,唐代昭宗朝(-)官司农,由济阳(今属山东)始迁常州,据顾光照撰《重建丁氏宗谱序》中说,"唐代元度公游学江南,羡本邑风俗淳良,遂卜居于依仁东乡长巷里,世代居焉。迄今已四十余世,自唐及宋、元、明,代有闻人。其间若宗臣、宝臣,若骘者,其政绩行谊,先后为庐陵(欧阳修)、眉山(苏轼)诸名公所交荐,载在府县志明征焉。"经查,丁矩生于唐大中十三年(),50岁后弃官游学江南,卒于天成二年(),寿69岁,开山葬于丁墅桥南侧(今属小新桥镇史墅村)。常州历史上丁姓名人几乎都出自该族。居于常州城乡丁氏,十分重视纂修谱牒,千余年来从未间断,因此得以寻查丁氏后人世系演变及迁居概貌。历史上常州丁姓,名人不断:宋代丁宝臣(-),与兄宗臣同登进士,俱有文名,担任过多处地方官,累官秘阁校理,在任除弊兴利,极有贤誉,宋帝"英宗每论人物,必称之"。与欧阳修交往甚密,结为挚友;丁骘,字公点,宗臣之子,嘉进士,权奸李定欲宠为其属,以疾力辞。后苏轼、曾巩、孔文仲等大臣相交推荐,司马光为相时,赞曰"真自重士",官太常博士、处州知府、右正言等,对经学甚有研究,尤长于《易》、《春秋》,为文自成一家。丁逢,南宋乾道二年()进士,授国子监书库官,累迁知安丰、盱眙二军,皆有政绩,改授川秦茶马司,凡供账公费悉屏去,人服其廉。丁履恒(-),道光时官肥城知县,研经世之略,与农桑、水利、钱法、盐政、兵制皆有论说。工词曲,诗文亦名盛于时,与同里李兆洛、陆继恪、张琦等同名于世。著述有《毛诗名物志》等数十种。丁嘉葆(-),道光进士,奉道光帝诏见,命在上书房授咸丰读书。后任日讲起居官、侍读学士。他好学,尤嗜金石文字,诗承家学,著有《澄园日记》等多种。丁甘仁(-),孟河人,为孟河医派代表人物之一。孟河丁氏世代业医,初从胞兄松溪习医,后与兄并投名家马文植为师,擅长内、外、喉三科。他热心中医事业,民国初年与友人创办中医专门学校、医院等,桃李满天下,并捐资兴办义学、养老院等社会事业,孙中山赠其"博施众济"金字匾额。曾任江苏中医学会副会长,著有《丁甘仁医案》等数十种专著。常州现代丁姓人士,多科技界、医药界、文史界英才:丁文进,城区人,国家档案局司长;丁光迪,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老中医;丁皓江,浙江大学固体力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固体力学家。

丁宝臣,仁宗景佑元年(年)与兄丁宝臣同榜高中进士。丁宝臣为峡州(在今湖北省宜昌县)军事判官(协助州官处理政务),与欧阳修有往来,同游河西甘泉寺,景佑四年(),有酬答诗《戏答元珍》。迁知剡溪县、端州(今广东肇庆市)太守。皇佑四年(),四月初六(5月7日)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五月十九日陷城,宝臣弃城而逃,因罪贬黄州,改知诸暨县。治平元年(年)英宗即位,为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官至尚书司封员外郎。出通判永州。生平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五:丁君墓表》、《临川集卷九一丁君墓志铭》有传。

治平四年(年)病卒,终年仅57岁。欧阳修为他撰写了墓表、祭文,王安石为他撰写了墓志铭。著有《文集》(40卷)已佚。

代表诗作

招通判沈兴宗游五泄(宋·丁宝臣)

路缘萝茑荫杉松,翠壁丹崖不计重。

天作锦屏环十里,僧开朱屋面千峰。

花闲越鸟钩辀语,溪外秦人髣髴逢。

早晚车驺到山下,篮舆多日待追从。

游五泄书呈完夫节推(宋·丁宝臣)

莫厌幽寻路险辛,细思容易是山神。

能收地巧藏深处,不惜天奇示俗人。

古有少陵吟未到,今无摩诘画难真。

海边见说天童好,祗待君诗判等伦(自注:四明惟天童景号奇绝,完夫言回日当遍游诸山)。

留题崇法院(宋·丁宝臣)

濒湖三寺倚峥嵘,梵刹相高对县城。

楼殿尽知随处盛,山林独爱此中清。

剪开木末檐牙出,凿破岩腰磴道成。

悟得祖师心印法,禅僧遥指塔灯明。

次韵十五日菊(宋·丁宝臣)

秋香多日閟英华,霜脱离离抱砌斜。

趁节不随时俗眼,近冬真是岁寒花。

摛辞旧入骚人笔,载酒谁寻醉令家。

曾读南华齐物论,均无迟速可惊嗟。

其二(宋·丁宝臣)

寒芳开晚独堪嘉,开日仍逢小雨斜。

秋尽亭台凋木叶,月圆时节伴蓂花。

幽香不入登高会,清赏终存好事家。

黄蕊绿茎如旧岁,人心徒有后时嗟。

题慧山翠麓亭(宋·丁宝臣)

谛看轩轩面翠微,暂来登此已忘机。

地连佛寺楼台古,泉落山田稻蟹肥。

晓径忽穿清气入,夜船多载白云归。

世人谁识红尘外,终老功名未拂衣。

和慧山泉(宋·丁宝臣)

谁识澄渊万古清,潢污扰扰谩纵横。

出从山底应无极,流落人间自有声。

江汉想能同浩渺,尘沙虽混更分明。

从来旱岁为膏泽,安用茶经浪得名。

和永叔新晴独过东山(宋·丁宝臣)

芳辰百五前,选胜到林泉。

万树绿初染,群花红未然。

阴岩犹贮雪,暖谷自生烟。

妇汲溪头水,人耕草际田。

日中林影直,风静鸟声圆。

健令多情甚,寻春最占先。[1]

丁宝臣高中甲科进士后,授峡州(今湖北宜昌)军事判官。景祐三年(年)五月,时任馆阁校勘的欧阳修因为写信怒斥司谏高若讷,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期间,丁宝臣与欧阳修交往甚密,在政事之余,出外游赏,寄情于山水之际,常常相影陪伴,互有诗作唱和赠答。景祐四年(年),丁宝臣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诗送给欧阳修,欧阳修以《戏答元珍》诗作答,抒写了自己被贬后的寂寞抑郁和自我排遣的情怀。诗云: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不久,丁宝臣以太子中允知剡县(今浙江嵊县),“除弊兴利甚众,人至今言之。”王安石时任鄞县县令,与丁宝臣交谊甚深。王安石在《复至曹娥堰寄剡县丁元珍》诗中写道:“论新讲旧惜未足,落日低徊已催客。”可见,两人志趣相投,各怀大志。   庆历三年(年),“诏天下大兴学校,东南多学者,而湖、杭尤盛。君(丁宝臣)居杭学,为教授,以其素所学问而自修于乡里者教其徒,久而学者多所成就。”   皇祐二年(年),丁宝臣出任端州知军州事。他在任职期间,将一方绿端砚送给王安石,并附上一首诗。王安石在高兴之余,挥笔写下《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诗。诗云:   玉堂新样世争传,况以蛮溪绿石镌。   嗟我长来无异物,愧君持赠有佳篇。   久埋瘴雾看犹湿,一取春波洗更鲜。   还与故人袍色似,论心于此亦同坚。   皇祐四年四月初六(年5月7日),西南边疆的壮族首领侬智高为了反抗宋王朝的压迫,率领五千人在安德州(今广西靖西)举起造反大旗,并以雷霆万钧之势攻陷邕州(今广西南宁)。接着,他又率领起义军东征,攻城掠寨,夺关斩将,攻陷广西横(今横县)、贵(今贵港)、浔(今桂平)、龚(今平南)、藤(今藤县)、梧(今梧州)等州。随后,他再率领起义军神速地从梧州突入广东境内,势如破竹,锐不可当,攻破封(今封开)、康(今德庆)两州。五月十九日(6月18日),他进据端州(今肇庆),太常博士、知军州事丁宝臣率兵力敌不胜,弃城而逃。   欧阳修在《举丁宝臣状〈嘉祐四年〉》曰:“右臣窃见太常丞、湖州监酒务丁宝臣,前任知端州日,因遭侬智高事停官,叙理监当。方智高攻劫岭南,州县例以素无备御,官吏各至奔逃。如闻当时独宝臣曾捉得智高探事人,便行斩决,及曾斗敌。朝廷以其如此,故他人皆夺两官,独宝臣只夺一官,以此见其比众人情理之轻。臣伏见宝臣履行清纯,颇有官业。”   欧阳修又在《集贤校理丁君墓表〈熙宁元年〉》曰:“智高乘不备,陷邕州,杀将吏,有众万余人,顺流而下,浔、梧、封、康诸小州所过如破竹。吏民皆望而散走,独君犹率羸卒百余拒战,杀六、七人,既败,亦走。初,贼未至,君语其下曰:‘幸得兵数千人,伏小湘峡,扼至险,以击骄兵,可必胜也。’乃请兵于广州,凡九请,不报。又尝得贼觇者一人,斩之。天子亦以谓县官不素设备,而责守吏不以空手捍贼,宜原其情。”   王安石在《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曰:“侬智高反,攻至其治所。君出战,能有所捕斩,然卒不胜,乃与其州人皆去而避之。”   《宋史·蛮夷传·广源州》载:“岭南州县无备,一旦兵起仓卒,不知所为,守将多弃城遁。故智高所向得志,相继破横、贵、龚、浔、藤、梧、封、康、端九州。”   可见,端州知军州事丁宝臣并非是人们所说的那样,是不战而弃城逃跑的逃兵。他蒙受了天大的冤枉,真是有口难辩啊!   丁宝臣因为弃城而逃命,被朝廷查办,“夺一官,徙置黄州。久之,复得太常丞、监湖州酒税,又复博士、知诸暨县。”他任职诸暨县期间,体察民情,革新除弊,颇有政绩,“越人滋以君为循吏也”。   治平元年(年),宋英宗赵曙即位,丁宝臣授秘阁校理,同知太常礼院。“居阁下,淡然不以势利动其心,未尝走谒公卿;与诸学士群居恂恂,人皆爱亲之。久而朝廷益知其贤。英宗每论人物,屡称之。”“苏寀新得御史知杂,首采其端州弃城事劾之,遂出宝臣通判永州,士大夫皆惜其去。”(魏泰《东轩笔录·卷十》)“累官至尚书司封员外郎,阶朝奉郎,勋上轻车都尉。”著有《文集》四十卷,已佚。   丁宝臣于治平四年(年)病卒,终年57岁。欧阳修为他撰写了《祭丁学士文〈治平四年〉》和《集贤校理丁君墓表〈熙宁元年〉》,称颂道:“君之平生,履忧患而遭困阨,处之安然,未尝见戚戚之色。”王安石为他撰写了《祭丁元珍学士文》和《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丁君墓志铭》,称颂道:“微吾元珍,我始弗殖”,“吾僚也,方吾少时,辅我以仁义者。”为同一个好朋友撰写祭文和墓铭志,对于欧阳修、王安石两人来说,是极其少见的。   不管丁宝臣是否备受争议,综观他的一生,可谓为官清正,勤于职守;为政以德,遗惠一方。他为官达三十余年,且以任地方父母官时政声最高,“君治州县,听决精明,赋役有法,民畏信而便安之。其始治剡也如此,后治诸暨,剡邻邑也,其民闻其来,欢曰:‘此剡人爱而思之,谓不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而君亦以治剡者治之。”(欧阳修《集贤校理丁君墓表〈熙宁元年〉》(丁氏天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tp/5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