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庄讲寺与神窑
北京专业白癜风医院是哪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龙庄讲寺与“神窑” 位于嘉善干窑镇的龙庄讲寺是江浙一带著名的佛教圣地,气势恢宏,信徒、香客络绎不绝。 关于龙庄讲寺,民间流传着很多传说。 1龙庄讲寺的由来 关于龙庄讲寺的来历,就要从干窑镇窑业的历史说起。 干窑镇地势一马平川,河流纵横,土地的泥质极为细腻,非常适合烧制砖瓦,所以窑业历史悠久。根据传说和历史记载,自唐代开始,就有人从事砖瓦的烧制生产,但很长一段时间内规模很小,出产的砖瓦质量也是一般,只是满足当地使用,跟窑业发达的中原地区、安徽等地相比,并无出彩之处,直到明末清初开始,干窑的砖瓦业才突然异军突起,名声鹊起,砖瓦远销京城。而这,都跟一个姓龙的砖瓦师傅有关。 据传,龙师傅并非嘉善本地人,而是安徽徽州人,在老家是当地有名的砖瓦师傅。明朝嘉靖二年(),徽州大旱,粮食绝产,之后又遭遇严重瘟疫,百姓死伤无数,龙师傅只能携家带口外出逃荒避难,一路艰辛,来到嘉善后,见这里田多人少,气候宜人,便找了个空旷之地安营扎寨住了下来,之后,就垒了一只窑墩,靠烧砖制瓦的老手艺来谋生。 没想到,龙师傅这一来,由此就带动了干窑窑业的迅速发展。他不但将徽州成熟的烧窑技术带到了干窑,而且根据干窑的土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做了改善,在选土、取土、制坯、进窑、柴火隔放间距、烧时控温、闷窑等环节上都有成熟的工艺和要求,烧制出的砖瓦成色均匀,外观平整漂亮,质地坚硬,敲之有金石之声,因此深受用户的欢迎,所生产的砖瓦很快就畅销江浙沪一带,客户纷至沓来。 龙师傅又建了两只窑墩,但所产仍供不应求,于是,他就主动教给干窑当地百姓烧窑技术,发动大家都建窑墩从事砖瓦生产,拿现在的话说就是:先进带后进;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因此,以龙家的窑墩为中心,周围十几里范围内,很快建起上百只窑墩,星罗棋布,家家户户都跟着龙师傅烧制砖瓦。 人一多,慢慢地就形成了村庄。因为龙师傅生产的砖瓦都以龙字或龙做图案,被称为龙砖,他家的砖窑被称为龙窑,窑户们聚集成村后,以龙师傅为尊,村子也自然而然的被叫成了龙庄。 可惜,因为龙师傅既要帮助乡邻盘造窑墩,又要传授烧窑技术,甚至还要协助销售事宜,终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不到五十就去世了。他去世后,全村哀悼,为感谢他的恩德,众乡亲在龙窑旁修了一个龙公祠堂,设了龙师傅的灵位,方便大家拜祭。其时,龙夫人年岁尚轻,但此后再未出嫁,一直在祠堂里烧香礼佛,与丈夫的灵位相伴。 因为祠堂里供着龙师傅的灵位,经常就有砖窑主前来供斋进香,求他在天之灵保佑自家的砖窑生意兴旺,保佑龙庄百姓安居乐业。 起初,祠堂里只有龙夫人孤身一人,后来,周围的寡妇人家时常来到祠堂陪伴龙夫人焚香念经,有的还在此住下,久而久之,龙公祠堂就变成了一个庵堂,被称为龙庄庵。 这就是龙庄讲寺的前身。 民国年间,龙庄庵毁于战火,解放后重建,改名为龙庄寺,后又叫做龙庄禅寺。年重建扩修后,更名为龙庄讲寺。 2“神尼”和“神窑” 龙庄庵由龙公祠堂发展而来,起初只有三间瓦房,规模很小,香火也并不旺盛。后来随着前来修禅入住的寡妇、尼姑渐多,虽然在旁边又盖了两间房子供庵众食宿,但仍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后来,龙夫人跟安中商议后,决定化缘募捐,大规模扩建龙庄庵。 其时,龙师傅已去世五十余年,龙夫人早已出家为尼,是龙庄庵的主持。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清修,年逾九旬的龙夫人慈眉善目,如活佛在世,被人尊称为大慈大悲的龙庄神尼。 按照龙夫人的扩建计划,龙庄庵是要扩建成一个占地四亩左右的大院落。土地方面问题不大,只需将庵堂旁边的两只龙家窑墩拆除即可,但物料、工费等所需甚大。 虽然龙庄庵扩建的消息传出去后,响应者众多,大家纷纷捐款捐物,但缺口仍然很大,连盖庵堂所需要的砖瓦都没有筹足。按说龙庄是窑乡,砖瓦根本不会缺,但当时是明末年间,义军四起,战祸连连,加之朝廷昏庸,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谁还愿意去大兴土木建房造屋?因此,砖瓦不但需求量大减,而且价格大跌,烧一窑砖,有时候甚至连成本都难以保住。俗话说,杀头的生意有人做,赔本的买卖无人干,既然烧窑赔钱,许多砖窑因此就停产、减产。干窑一带昔日烟囱如林、四季冒烟、运砖车往来穿梭的兴旺景象早已不见。 化缘到最后,龙夫人见扩建庵堂尚缺几窑砖瓦,就挨家挨户到龙庄的窑主家中商量,希望他们能开炉再为庵堂免费烧制一窑青砖。 有的窑主感恩于龙师傅的大恩大德,痛快地答应了,更多的窑主则是找各种理由推辞。毕竟,烧一窑砖要两个多月,赔钱赔料不说,大家忙于谋生,工夫也赔不起啊。龙夫人见状,也不强人所难,最终,共有六位窑主答应各自为龙庄庵烧一窑砖。 两个月后,等六只窑墩的砖瓦相继烧制完毕,龙夫人便亲自前往各窑墩查看收砖。 到了第一家,龙夫人看过烧制好的砖后,眉头微微一皱,合掌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说施主辛苦。 窑主见龙夫人皱眉,心中有数,忙讨好地说:“师太,我这就安排人把砖送到庵里。” 龙夫人道:“多谢,施主功德无量。” 龙夫人为什么皱眉?原来,龙夫人跟龙师傅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虽说不会亲自动手烧砖制瓦,但砖瓦的质量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她发现这位窑主大概是因为免费烧制的缘故,为了省钱,便偷工减料,从取土、制坯开始,到后面的装窑、用火、控温等各环节都潦草行事,并没有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来做,因此烧出来的砖瓦大小、成色不一,质量、外观均大有不足。 本来,龙夫人对建造庵堂的砖瓦质量要求很高,希望建好的龙庄庵能千年传承,转念再一想,这批砖的质量虽然差,但人家窑主毕竟是无偿烧砖,也是经历了一番辛苦操劳的,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因而,慈悲为怀的龙夫人心中虽然失望,却也没有多说什么,仍是反复致谢。 没想到等到了第二家窑墩一看,砖的质量仍是如此,仍是没有达到龙夫人的期望标准。可想而知,这位窑主和前一位窑主也是一样的想法,也是偷工减料、能省则省。 就这样,一路看下来,一连看了五家,龙夫人越看越是失望。 傍晚的时候,龙夫人来到最后一家——沈家窑。她在沈师傅的陪同下来到窑墩前,等看到整整齐齐摆放在窑墩旁边刚出窑的砖瓦后,龙夫人眼睛顿时一亮,喜出望外。因为沈师傅烧出来的这窑砖瓦齐整均匀,青砖瓷实敦厚,黛瓦细腻光洁、图案清晰漂亮,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显然都是精心烧制而成的上品。 龙夫人躬身向沈师傅念声阿弥陀佛,说师傅用心了。继而又道:“贫尼有个不情之请,不知当讲不当讲?” 沈师傅忙双手合十,说:“师太请讲。” 龙夫人道:“能不能烦请沈师傅再为庵堂烧制一窑砖?” 没等沈师傅回答,旁边突然传来一阵窃笑声。这笑声却是旁边的另外两个窑主发出的,这两人本来各自没有为龙庄庵用心烧砖,开始的时候心中都略有不安,但后来见其他人跟自己半斤八两,心中的歉疚之情慢慢也就淡了,还一路跟随着龙夫人看热闹,此时他俩闻听老尼姑得寸进尺,又提出让沈师傅再白烧一窑砖,不由幸灾乐祸地笑出声。心中均想:这老沈真是傻啊,白烧的砖那么用心干什么?又不是建皇宫、盖衙门,差不多能用就行了,这下倒好,人家又让你再烧一窑,傻眼了吧?赔惨了吧?嘿嘿,这就叫好心没好报,还是老子聪明。 不想沈师傅听了,却恭恭敬敬地躬下身去,说:“既然师太开口,那我就再烧一窑。” 龙夫人笑笑,点头致谢道:“多谢施主。阿弥陀佛。”念罢,便缓缓离开了。 等龙夫人走远,那两个窑主立刻就上前劝说沈师傅,这个说:“老沈啊,你怎么这么笨啊!”那个道:“沈老板,这下傻了吧?哈哈……” 沈师傅一怔,问:“两位大哥,我哪里笨了?” “你还不笨?你看看你烧的这些砖。” 沈师傅不解:“我烧的砖怎么了?不好吗?” “好!我是说太好了,嘿嘿,不然老尼姑也不会让你再烧一窑啊。” 沈师傅松了一口气,说:“这就好,我还以为我烧的砖不好呢。” 那两个窑主对视一眼,均是摇头叹气,前一个道:“老沈,你真是太老实了,榆木疙瘩,怎么就不开窍啊!” 后一个指点说:“老沈,你烧下一窑砖的时候可不能再这么用心了,简单烧一窑糊弄一下得了。要不然的话,恐怕老尼姑还会继续要你再烧第三窑。” 沈师傅听到这里,终于明白过来,说:“原来……你们都是糊弄啊?都没用心烧窑?” 两人得意地点头,其中一个说:“不过是盖个庵堂而已,又不是盖皇宫、府邸,塌不了就行,弄那么好看干什么?” 沈师傅听了却摇摇头,说:“两位大哥,我觉着咱们都是手艺人,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对不起咱们的手艺,靠手艺吃饭,怎么可以不用心做呢?再说了,砖烧不好,也会砸了咱们自己的招牌。” 前一个窑主冷笑一声,道:“这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惦记着招牌?现在世道这么乱,砖没人要,你还要招牌干什么?没用的!” 沈师傅却认真地道:“我觉着你说的不对,世道不会永远不好,而且市场越不好,咱们越要维护好招牌,不能坏了咱们龙庄砖瓦的名声。” 两个窑主见跟他话不投机,气恼地道:“你啊,真是朽木不可雕。算了,懒得跟你啰嗦,不管你了!咱们走!”说罢,两人就气呼呼地转身走了。 沈师傅不敢耽误,马上喊来手下的工人,让他们马上开始下一窑砖的生产。并且跟以往一下,他吩咐下去,要求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都要严格遵照工艺要求来执行。 转眼又是两个月,在开窑的当日,龙夫人赶在砖瓦出窑之前来到沈家窑,窑门打开后,她亲自进到窑墩里面查看,发现这一窑砖瓦的质量居然比上一窑还要好。龙夫人暗自点头称许,沈师傅真的是用心了。 等走出窑门,龙夫人问沈师傅:“师傅,你还有订单吗?” 沈师傅摇摇头,一转念就明白了,问道:“师太,您是不是还想让我再烧一窑?” 龙夫人微微一笑,问:“你愿意吗?” 沈师傅说:“闲着也是闲着,只要龙庄庵需要,沈家窑愿意尽力。” 龙夫人上下打量他一遍,问:“你就不怕吃亏吗?” 沈师傅躬身道:“为佛门做点事是我们沈家窑的荣幸,何来吃亏之说?何况,当初若没有龙师傅,就没有我们沈家窑。我们沈家上下三代,靠着龙师傅教给我们的手艺,这四五十年来日子也算富足,所以龙师傅的恩德一直铭记在心,无以为报,为龙庄庵烧几窑砖也是应当应份。” 龙夫人听完微微颔首,感慨地说:“阿弥陀佛,沈师傅知恩图报,宅心仁厚,将来必有福报,老尼在此多谢了。不过,再烧一窑就不必了,这一窑砖已经足够。” 沈师傅一怔,道:“师太,据我所知,建庵堂所需砖瓦不是小数,怕是还不够吧?” 龙夫人笑了笑:“这个你不需担心,另外那五家窑墩烧出的砖虽然不甚美观,但用来铺地、砌院也还能用得上。还有,沈师傅,既然你没有订单,这只窑墩暂时闲着,那么里面的砖暂时就不劳烦你往外取了,我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派人来取,你看可否?” 沈师傅一怔,虽不知龙夫人的用意,还是一口答应道:“悉听尊便,反正我另外还有一只窑墩可用,这只窑墩就暂时不用了。” 龙夫人点头道:“沈师傅,你跟我佛门有缘,老尼无以为报,我有几句话送给你,你照我说的去做,可保你今生生意兴隆。” 说完,招手让沈师傅走到自己跟前,在他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话,之后,她将手中拂尘向窑墩挥了几挥,转身离去。 几天后,龙庄庵开工重建,每天都有两辆马车前来沈家窑拉砖,说来奇怪,当天拉走砖后,窑里的砖垛本来缺了一角,但第二天早上进去一看,缺口竟然自动补上,里面的砖又神奇地满了。接连几天,都是这样。 消息不胫而走,大家惊叹:这是一只“神窑”啊!里面的砖竟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当然也有人不信,但是马车拉了将近半个月的砖后,有人进到窑里检查,发现里面的砖瓦还是满满当当。 有人就想到了龙夫人,认为她经过多年参佛修炼,已然得道成佛,成为法力无边的“神尼”,对窑墩轻轻挥动几下佛尘,就施法让窑墩成了“神窑。” 此后,“神窑”和“神尼”的故事广为流传。 两年后,龙庄庵重建完毕,整个建筑高大雄伟,飞檐流角。 由于龙庄庵最显眼之处的用砖都是来自于沈家神窑,跟其它地方的用砖相比,高下立判,沈家窑因此名声鹊起,广为人知。等到几年后,社会稳定,百废待兴,各地开始大兴土木,沈家窑的砖瓦立刻就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沈师傅又建了两只窑墩,产品仍供不应求。沈家由此兴旺,成为嘉善数得着的大户人家。 不过,关于“神窑”的故事还有另一种说法,说这是龙夫人为了感谢沈家而和沈师傅一起演的一出戏:白天她安排人将窑里的砖取走,那两辆马车看似是满的,但实际上里面是空的,等到晚上的时候,再由沈师傅偷偷将缺少的砖补上。至于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帮沈家窑打出名气。果然,沈家因为“神窑”的缘故,名气越来越大,广为人知。 但是善良的老百姓却都宁可信其有不肯信其无,认定这是沈师傅感动了上天,好人必有好报,因此,大家对“神窑”和“神尼”的故事均是深信不疑。 龙庄庵扩建后,因为大家深信龙夫人是法力无边的神尼,前来供奉的信徒络绎不绝,从此后,香火极为旺盛,数百年来香火不断,成为善男信女们心中的圣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tp/12224.html
- 上一篇文章: 龙文化的历史职能精神底蕴和重要使命,值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