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百村渐行渐远的徽州山村洪琴
★ 洪琴是歙县南乡的一个大村,明清时期最为鼎盛,有“千灶万丁”之称。即便到了今天,洪琴也有好几千人口,在徽州仍是一个大村,古建筑仍保留有一定规模。 但为什么叫洪琴?洪琴人并不清楚。传说古名洪鲸,原是洪姓大族聚居村落,规模宏大,有“百鸟飞不过洪家街”之称。建炎之乱时,汪华后裔汪浩然背着母亲全幅尸骨避难于此,自始汪氏人丁势力日渐兴旺,超越洪姓,成为洪琴主姓。对于古代这个叫法和洪姓居住,我并不认同,但也无法提出具体的依据来反驳。 洪琴村四面环山,华源河从村前流过。村子左前方一石窟人称石龙洞。该洞传说不少,但并无稀奇之处,因此也没引起很多重视。最主要的传说就是烧长毛,说太平天国时期,一群长毛躲进洞里,被活活烧死,具体烧死多少人,也并不清楚。 ★★“八月中秋舞草龙”是洪琴最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也是一年最热闹的时候。相传舞草龙起于元代,盛于明清,是古徽州民间传统游艺活动。草龙用新稻草捆扎而成,一般身围2尺,长约30余丈,每隔七八尺用一柄钢叉支撑;龙背上扎草辫,又称“三尾龙”。中秋之夜,当地村民按村子的东南西北中5个方位,扎起5条草龙,龙头灯火齐明,龙身插满棒香,又称作“香龙”。皓月当空时,伴随鞭炮声和锣鼓声,上演“五龙闹中秋”,一时间,灯光、月光、香火光交融一片,喊声、笑声、唿哨声一时齐发,热闹壮观。龙到哪家门口,哪家就放鞭炮庆贺。最终龙绕全村一周结束,余兴未央,余味悠长。 琴本是一种乐器,但也常用于女孩取名,所以先天带有一种柔性。记得读高中的时候,有个语文老师方方曾经把歙县的地名串成一个故事,其中有一句就是“带着洪琴妹妹鸿飞杞梓里,呈村降在五里牌”,里面全是歙县的村名。也许正因为如此,洪琴这地方人,都聪敏灵慧、温文尔雅,谦虚低调,但性格却都直率,肚子里很少打官司。 ★《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许就是因为这么一种文气,洪琴的学子实在是很争气的。过去是儒商大贾自不必说,就恢复高考后,这村几乎每年都能考取十来个大学生就很不一般,屈指算来,已经有几百个大学生了,名气很大的文人不少,有的都在美国著名大学任教,这在徽州绝对是凤毛麟角了。没考上的也不示弱,经过十几二十年的发展,该村村民几乎垄断了上海小吃——馄钝。留在家里的也不一般,劳作之后照样也有广场舞等其他活动,文化建设和水平显然高其他村一筹。 除了舞草龙,洪琴一年最热闹的时候就是春节了。结婚多办喜事多,回乡省亲的多,还有一个就是堵车特别多。堵车不堵心,但有一个堵就让你堵的心非常非常慌,那就是上厕所。 在洪琴,上个厕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洪琴没有公共厕所,本来洪琴小学还有一个厕所,但每当过年的时候都是放假,大门紧锁。人有三急,遇到这个急,可是真急。 过去的徽州古村落并没有公厕,只有茅厕,半露天且各家一个,肥水且不流外人田,何况这个,绝对自产自收,大多是用马桶,一种木制的盆具,每天都要倾倒清洗。早上刷马桶在过去是徽州山村一大景观。问题于是就来了,有了内急,要去到人家的卧室,宽衣解带,做肠胃松弛的工作。这显然是尴尬的,且说那用具使用起来,女的尚可,男的甚不方便。 这虽是一个难以启齿的问题,却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还不完全是洪琴村的问题,所有的古村落都存在着这样的一个问题。适应了抽水马桶的人们已很难适应这种传统的方便工具。在老房子无法改造洗手间时,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在村外盖新房,按现代的生活方式来配置生活用具和用品,于是,慢慢的村子四周新房子越来越多,村子中间老房子越来越没人管,终于在村子四周高楼林立,有时也会在一群老房子中间,一个炮楼般的新房子冲天而起,于是乎,一个古村落就被空心化了、混乱化了,最后就成为一个乱七八糟、无法整合收拾的烂摊子,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所抛弃,成为老年人的寄居之所和年轻人的候鸟般度假基地,村落迅速走上边缘化,淹没在现代化的洪流之中。 如厕这么一个小小的问题,背后是生活方式的选择,它带来的是传统村落管理方式快速没落和消融。上千年磨砺才形成的乡规民约、约定俗成的各种礼仪和习俗在新的生活方式面前分崩离析,迅速瓦解。城镇化化走的不仅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必然会化走那上千年来形成的各种村落文化呵乡村文化,包括方言俚语。 如今的洪琴村,村头巷尾,十字街口,三五老人闲聚,一帮孩子疯玩。不时响起老人那带着明显洪琴方言的普通话,嘱咐或呵斥着正在顽皮的孩子,让你虽深处古村,却已然来到了城郊。 图片来源网络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lx/535.html
- 上一篇文章: 美食精选105个城市招牌菜有你城
- 下一篇文章: 张祖群人和动物共生关中平原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