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麓山自然与人文景观探讨

宋才发*

(中央民族大学 民族博物馆,北京 )

岳麓山景观系湖南省年2月首批公布的风景名胜区。岳麓山坐落在长沙市湘江西岸,南接衡岳,北望洞庭,东瞰滔滔湘江。因山系南岳之足,故名“岳麓”。据说“南岳衡山”这位巨人的脚,不经意走到长沙城里,便为“湖湘文化”立下了深厚的根基。南北朝刘宋时的《南岳记》载有:“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据地质学家考证,岳麓山奠基于古生代,形成于中生代,发展于新生代,距今已有3亿余年。山顶的云麓宫保存下来的一副对联:“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0],就是对岳麓山山川形势的绝妙概括。岳麓山濒临湘江,湘水环绕,桔洲横卧,古城相望,山、江、洲、城浑然一体,实在是天造之胜。岳麓山景观面积约8平方公里,主峰海拔.8米,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毫升。古人赞誉其碧嶂屏开,秀如琢玉,素有“岳麓之胜,甲于楚湘”[①]。岳麓山自然风光占足了奇、珍、幽、美四个字。在这里,“奇”是指岳麓山林草繁茂,存有植物种类达几千种,女贞、银杏、樟树、椤木、苦槠、枫香等名木应有尽有,甚至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树亦可见到,还有皂荚、白玉兰等濒危树种,而桃花、迎春、玉兰、腊梅、丹桂、百合、芙蓉、蔷薇等花木,更是漫山遍野,姹紫嫣红中绣出麓山织锦画幅。“珍”是指岳麓山野生动物繁衍较旺,林中穿梭歌唱着的有画眉、黄鹂、布谷、杜鹃,还有啄木鸟、鹦鹉、猫头鹰等,而在密林深处若隐若现,时不时露出头脸的有狐狸、山羊、野兔、山鸡等。“幽”则指幽壑千重,幽泉千缕,若冬季来此且碰巧遇上岳麓漫天飞雪,一个“幽”字更会让人感受入木三分,著名的“潇湘八景”之一的“江天暮雪”即在此地。“美”系岳麓山四季皆美,如春天满山葱绿、杜鹃(市花)怒放;夏日幽静凉爽;秋天枫叶流丹,层林尽染;隆冬玉树琼枝,银装素裹,四季风景宜人。譬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群峰朝拱如骏奔”,即是赞美其天然雄浑之势。四时景色各异其趣,尤以寒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②]为最。岳麓山以林壑幽美,山幽涧深而闻名。唐代著名诗人骆兵王、宋之文、刘长卿、李群玉、戴叔伦、杜荀鹤、僧齐己、罗隐等都有诗题咏,宋、元、明、清诗人题咏的更多。岳麓山群峦叠翠,古木参天,植物资源丰富,存有大片原生性常绿阔叶次生林,为国内大中城市所罕见。现有植物科属种[③],其中,晋朝的罗汉松、唐代银杏,宋朝的香樟,明清时代的枫栗均系千年古树,老干虬枝,苍劲挺拔,高耸入云。

橘子洲(又称“水陆洲”)素有山水名郡之称。该洲因湘江水推沙土堆积而起,分上、中、下三洲,形如长带;南为洲头,北为洲尾。远在唐代,这里就以盛产蜜橘著称,因之而得名。橘子洲为长沙城区湘江水域中的小岛,南北长约6公里,东西宽约米,风貌独特,被誉为“中国第一洲”[④]。这里原有水陆寺、拱极寺、江心楼、洞庭庙等,今已不复存在。毛泽东青年时代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时,常会同学友到洲头搏浪击水,探求真理、议论国事。年他挥就了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词一首,抒发了自己济世救民的豪情壮志。年5月毛泽东来此游览并在江中游泳。年当地政府在洲头新建亭阁、回廊并广植柑橘,年将其辟为“橘洲公园”,年更名为“长沙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橘子洲景区”,占地面积17公顷。主体建筑为“望江亭”,钢筋水泥结构,重檐歇山顶,淡黄琉璃瓦,左右连接八字弧形回廊,该亭建筑面积为平方米。公园正中竖立大型祁阳白石碑,碑高4.8米,长8米,厚0.8米,镌刻毛泽东手抄体年作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⑤]公园里还立有诗词碑、颂橘亭等景点,为湖南最佳公园和全国首批4A级风景旅游区、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内风景秀丽,环境清幽,四时之景各异其趣,尤以“橙黄橘绿”之秋景为最佳。每当入夏杨柳依依,河风习习,前来游泳者络绎不绝,橘子洲成为市民休闲消夏的绝好去处。城内城外“江山如此多娇”,更显示出这座南国名城的旖旎风光。

岳麓书院是历史文化名城长沙的一颗璀璨明珠。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约有余所。但保留至今的书院极少,像“岳麓书院”这样保留和修复得如此完好的更是屈指可数。岳麓书院位于长沙清风峡口,其前身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公元年)智睿等二僧办学。而真正意义上的岳麓书院,则是以尚书出任潭州太守的朱洞,于宋太祖开宝九年(公元年)创立的。初创的书院分有“讲堂5间,斋舍52间”,其中“讲堂”是老师讲学布道的场所,“斋堂”则是学生平时读书学习兼有住宿的场所。岳麓书院的这种中开讲堂、东西序列“斋舍”的格局一直沿袭至今。书院坐落在岳麓山东麓,从湘江西岸的牌楼口直往山巅,早有古道联通形成一条风景的中轴线,岳麓书院就建在这条中轴线的中点上。书院海拔约米,现占地2.5万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余平方米。历经千载,瀚墨流香,弦歌不绝,办学不已,故有“千年学府”的美誉[⑥]。岳麓书院创立伊始,即以其办学和传播学术文化而闻名于世。大中祥符八年(公元年),宋真宗赐书“岳麓书院”四字的匾额,使岳麓书院与“白鹿洞书院”(江西九江)、“嵩阳书院”(河南登封)、“睢阳书院”(河南商丘)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系最高层次的书院,其讲学者中多有全国名流大师,周式、张栻、欧阳守道、张凤山、袁名曜、王先谦等一代代山长(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志存高远,从“士得屋以居,得书以读”起步,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甚至“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自勉,这才有了后人把岳麓书院比之孔孟之乡“洙泗”、“邹鲁”[⑦]。入院生徒对经史多有一定了解,赋诗作文已有一定基础,甚至还要通过一定的考试或推荐才能选拔入学。所谓“潭州三学”[⑧],就反映了岳麓书院录取生徒的情况。据明代《岳麓志》载:“宋潭士目居学读书为重,岳麓书院外,于湘江西岸复建湘西书院,州学生月积分高等,升湘西书院;又积分高等,升岳麓书院。”[⑨]乾隆年间长沙岳麓、城南两书院隔江相望,尽管同属省会书院,但是岳麓在全省招生,城南在长沙府招生,程度有别。湖南巡抚陈宏谋规定,每年年底“将两书院生童传齐汇考一次,核其有无精进,以定次年去留。城南书院生员中有佳者,送岳麓书院。”[⑩]著名理学家朱熹、张栻都曾在岳麓书院讲学,形成全国颇具影响的“湖湘学派”。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将它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岳麓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麓书院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书院。岳麓书院的学规最早源就于朱熹的《书院教条》,到清代乾隆年间欧阳正焕任书院院长时,又提出“整、齐、严、肃”四字并撰诗,刻在碑上嵌于书院讲堂右壁,流传至今。这四个大字刚劲有力,令后人景仰不已。当时有民谣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明清以来王夫之师法屈原,孜孜探索;魏源光大船山,启蒙后世。及至近代谭嗣同、唐才常变法维新,开“湖湘风气”之先,称书院为“潇湘洙泗”[?],将它与孔子在家讲学的地方并称。南宋德祐二年(公元年),元将阿里海牙兵毁书院;元至元二十三年(公元年),郡人学正刘必大又重建。此后数经战火兵灾屡经修复,到清康熙执政(公元年),书院又有较大的复兴,康熙皇帝以“学达性天”赐给书院;公元年乾隆皇帝亦赐“道南正脉”匾额给书院。千百年来楚材导源于此,诚如岳麓书院大门两旁一副极有名气的对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以有史记载的清代为例,岳麓书院培养出了如王夫之、陶树、魏源、左宗棠、胡林翼、曾国藩、郭嵩涛、李元度、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等著名的湖湘学者。为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岳麓书院于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年),更制易名为“湖南高等学堂”,年更名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年改名为“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自年工专、商专与政法专校一览合并改称为“湖南大学”至今,千年学府弦歌不绝。书院现存的古建筑尚有御书楼、文昌楼、半学斋、十彝器堂、濂溪祠、湘水校经堂、自卑亭等为清代所建,—年按原貌分期修复,书院的前门、赫曦台、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依次居中轴线而建;文庙、专祠及半学斋分建中轴线的北侧;教学斋、白泉轩、园林、碑廊等分建于中轴线的南侧。整个院内大小院落,交叉有序;亭台楼阁,古朴典雅;佳花名木,姿态各异;碑额诗联,比比皆是。所有这些,充分展现了古书院攻读经史、求索问道、赋诗作联、舞文弄墨的特色。岳麓书院现存建筑有山长居室、师生斋舍、授业讲堂、藏书楼阁、圣庙专祠、园林碑廊。院后的参天古木、茂林修竹,堪称当今海内外保存得最完好、规模最大的书院文物。书院前厅左右两壁石刻“忠孝廉节”四个大字,为朱熹所书[?]。

荟萃湘楚文化精华的岳麓山素以名胜古迹众多著称。长沙享有“楚汉名城”之称,距今15—20万年前,长沙地区就有原始人类活动;距今年前已有先民定居;距今4年前已有发达的原始农业和渔猎业。“长沙”之名始于西周,迄今已有0多年历史。春秋战国时期长沙城邑已具雏形,成为楚南重镇。公元前年秦统一中国后,置“长沙郡”,长沙为郡治所在地。公元前年西汉设立“长沙国”,长沙成为诸侯国首府。尔后历代封建王朝均以长沙作为郡、国、州、府、路、厅治所,公元年以来,长沙一直为湖南省会;年始设长沙市至今。遍布长沙城乡的历史文化遗存,无一不显示出这座文化古城的魅力和丰姿。譬如,年长沙东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具保存完整的女尸及其丰富的葬品,被誉为世界奇迹[?];年长沙西郊发掘出西汉王室墓,被称为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年在市中心五一广场东侧发掘出三国孙吴纪年简牍数万片数十万字,称为研究我国古代史资料的第五大惊世发现[?]。长沙共发掘楚墓0多座,汉墓00多座,出土保存完好的文物多种、10万件以上。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1处。自唐以来,许多著名诗人、学者以及社会名流,都有称颂长沙岳麓山的诗文,或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诗人杜甫在漂泊潭州时,就写下了“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塔级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的诗句,赞颂山中殿宇的宏伟和环境的清幽。唐代大书法家李邕在《麓山寺碑》中,评述该地“幽谷左豁,崇山右峙,瞰郭万家,带江千里,玉水布飞,石林云起。”宋代书法家米芾专程来此观摩《北海碑》,碑侧尚留有他的题记[?]。岳麓山还有许多革命先驱的墓葬,这些茔墓掩映在苍松翠柏之间,庄严肃穆,黄兴、蔡锷墓是其中最巍峨雄伟的两座。黄兴墓位于云麓峰左方的小月亮坪,塔形碑柱直顶蓝天,上嵌铜铸“黄公克强之墓”碑文,护以铁石栏杆,墓的右下方即黄兴墓庐已修葺一新。蔡锷墓在白鹤泉之上,碑柱上嵌有铜铸“蔡公松坡之墓”的碑文,墓有石栏围护。这里不仅长眠了辛亥革命时期为推翻帝制实现共和而献身的先烈;为舍生取义而慷慨赴死的志士仁人;而且长眠了抗日战争时期为抵御外侮而浴血疆场,以身殉国的中国军民。那一座座为他们树立的丰碑墓志,永远昭示和激励着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构成了岳麓山的一幅幅悲壮肃穆的人文景观。

爱晚亭堪称我国亭台建筑中的经典。“爱晚亭”原名“红叶亭”,位于岳麓山下的清风峡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古枫参天。它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年),为岳麓书院院长罗典创建。后由湖广总督毕沅,根据唐代诗人杜牧《山行》的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改名为“爱晚亭”。又经过同治、光绪、宣统、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的多次大修,爱晚亭才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格局。爱晚亭与安徽滁县的醉翁亭(公元年建)、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公元年建)以及北京陶然亭公园的陶然亭(公元年建),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该亭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青年时代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时,常与罗学瓒、张昆弟等人一起与蔡和森聚会于爱晚亭下,纵谈时局探求真理。该亭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毁,年重建,年大修。亭形为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亭角飞翘,自远处观之似凌空欲飞状。内为丹漆圆柱,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亭中彩绘藻井,东西两面亭悬以红底鎏金“爱晚亭”匾额,是由当时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手书的。亭内立有一碑,刻有毛泽东主席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笔走龙蛇,雄浑自如,更使古亭流光溢彩。亭前有两口池塘,接纳清风峡流泻的山泉,塘中碧波粼粼,塘畔杨柳成行。四周皆枫林,深秋时红叶满山。亭前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

麓山寺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道场之一。麓山寺又名“慧光寺”,位于湘江西岸岳麓山的半山腰,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遗迹,也是湖南最大的佛寺,现为湖南省佛教协会驻地。明万历年间曾改名为“万寿禅寺”,民国初年恢复“麓山寺”的名称。麓山寺原来殿宇宏伟,分为前后两殿,前殿毁于年,后殿“观音阁”(又名“藏经殿”),年曾加修茸。阁前左右各有一株罗汉松,称之为“松关”。相传其中一株为六朝时所植,故称“六朝松”,至今仍枝干遒劲,青翠挺拔。自晋以后,历经法崇、法导、摩诃衍那、智谦等高僧住持,佛事日弘。释法愍大师著《显验论》,注《大道地经》。隋开皇九年(公元年),天台宗创始人智颤在此传经说法,宣讲《法华玄文》等天台名著,一时听众云集,对三湘佛教影响深远。唐时麓山寺盛极一时,寺院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殿堂华丽声名蔚成大观,文人雅士竞相携游,或赋诗或作文。诗圣杜甫有“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21]之吟咏。大书法家李邕(公元—年),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年)撰写《麓山寺碑》以记其胜。明代砌亭复盖,清咸丰年间移嵌于岳麓书院楼壁间,现保存在湖南大学。碑高2.72米、宽1.33米,碑额篆书“麓山寺碑”四个大字,碑文为行楷书,内容叙述自晋太始年间建麓山寺至唐开元立碑时,寺的兴废修葺和历届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还描写了岳麓风光,全文共宇,因其文采、书法、雕刻都极美,又因李邕曾任北海太守,故称“北海三绝碑”[22]。它是我国著名的唐碑,属湖南省重点保护文物。麓山寺自晋代创建以来,经过隋唐的发展,宋元的延续,至明代中期已成为全国佛教禅宗派著名的胜地,为彰扬麓山寺的功绩,明神宗于万历年间特赐名“万寿禅寺”。明末禅寺毁于兵火,后于清康熙年间又重新修复,但规模远小于从前。年再毁于日军战火,仅存山门及观音阁,年由长沙市佛教协会主持恢复原貌。

云麓宫为道家的“洞真虚福地”。云麓宫位于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右顶峰上。云麓峰亦称“灵麓峰”,是岳麓山的主峰。明成化十四年(公元年)吉简王朱见浚就藩于长沙时,建筑取宫殿形制,但旧宫早已废记。明嘉靖年间(公元—年),太守孙复与道人李可经加以扩建,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并增植松、柏、桐、梓及竹千株,使观宇周围风景焕然一新。明隆庆年间(公元-年),又有道士金守分来这里修炼。金守分请殿元张阳和为之倡修,于原来的旧址募建三殿堂:前为关帝殿,中为玄武祖师殿,后为三清殿[23],取名为“云麓宫”。共筑房屋5间,凿石为柱,覆以铁瓦,以抗风雪。其建筑古朴典雅,并在宫后增建“望湘亭”供人凭栏远眺,云麓宫自此成为道教胜地。明末及清咸丰初年,云麓宫两度毁于兵燹。道家倡行“无为而治”,总是选择清静优美之处建立宫观,修身养性,采药炼丹,以求得道成仙,并将这些地方视作神仙的居所,由此形成了著名的“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四周峰峦耸峙、石骨盘迂、树竹青翠的“云麓宫”,就是其中的“第二十三福地”——“洞真虚福地”。清同治二年(公元年)按原格局再加以修葺,并在殿前后左右建五岳殿、天妃殿,又增建宫门。进士吴獬游此时为宫门题写“对云绝顶犹为麓,救道安人即是宫”一联,因联内隐“云麓道宫”四字传为佳作。以前宫门据说还有一副对联:“古刹出层宵,看岳色平分,江流环绕;名山多胜迹,有少陵写句,北海题碑。”对联的上联写出了云麓宫的宏伟,似乎超出云霄之上,在此可以近看岳麓山色,远眺湘江环流;下联描述了云麓宫所在的岳麓山诸多历史胜迹,杜甫在这里留下了诗句,李邕题撰著名的碑刻。年云麓宫殿堂、神像、碑刻被日机炸毁。年道人邬云开、吴明海等筹款修复。宫前有古银杏一株,其树杈高悬一口铁铸大钟,上刻“万历年造”铭文,尽管历经风雨却豪无锈迹。其声激越清扬,其音有如“归来”,故名“归来钟”。云麓宫内楹联很多,都出自名家手笔。其中有清人黄道让所题“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24],抓住了云麓宫壮阔的特色,气魄宏伟,对仗工整,字迹道劲,素为游人喜爱和吟诵。现今尚能见到的,还有明末清初长沙人廖元度的《宿云麓宫》,诗云:“林深宵空重,一梳对灯青。月色如秋瘦,虫声触梦醒。”抒发了作者在朝代更迭的乱世,无家可归寄居庙观,夜晚寂寞独对孤灯,痛惜国亡家破的情感。清代有一首由岳麓书院肄业、溆浦人严正基所撰的《夜登云麓宫》:“云麓峰巅足眠,征衫扰带五溪烟。当头华月三千里,弹指东风念四年。螟色暗投游屐外,松涛请到杵钟边。故园计买青山宅,便与人间作散仙。”云麓宫地处岳麓山巅,四周古木参天景色宜人,是游人品茶、谈联、观景、歇憩的好地方。

白鹤泉有“麓山第一芳润”之称。白鹤泉在麓山寺后一处古树环抱的石罅中,冬夏不涸,清洌甘甜,清澈透明。明代《岳麓书院志》:“泉出石中,甘洁不枯”;又说“常有白鹤飞止石巅”。清代《新修岳麓书院志》也说“泉出石中,甘冽绝伦,尝有白鹤守之,刻石记其上”。该泉井汇聚麓山峰项流来的源泉,历来为寺僧和过往游人饮水之场所。宋代赵忭有《白鹤泉诗》:“灵派本无源,因禽濑玉泉,自非流异禀,谁识洞中仙。”[25]相传古时候曾有一对仙鹤常飞至此饮水,因而此水井取名为“白鹤泉”。自明代以来,各主持僧人均拓石整修,曾有寺僧砌石为井如鹤形,刻“白鹤泉”三字于崖上,并建有一石碑。清光绪三年(公元年)粮道夏宪云首在泉上建亭,刻碑之石以记其事。抗战时被毁,解放后又新建一亭,碧瓦朱栏,彩绘藻井,围以汉白玉石栏,凭栏俯视井中泉水,亭顶彩绘双鹤倒映水中,情趣盎然,颇见风雅。白鹤泉水有一个有趣的特点,用它煮沸后沏茶,蒸腾的热气盘旋在茶杯口久久不散,形似白鹤翩翩起舞,饮之能使人延年益寿。现在泉水的旁边建有茶室,专用清洌的白鹤泉水沏茶,供游客品尝。原来的白鹤泉,泉水突涌,滔滔不绝,味甘清洌,还有一条水渠与山下双龙池相通,泉水从龙口流出喷珠吐玉,不失为一大景观,四邻八乡的百姓饮水也大都取之于此。

岳麓山是目前湖南省唯一通过ISO0认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年8月5日湖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批准的《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办法》规定,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由麓山景区、天马山景区、桃花岭景区、石佳岭景区和新民学会景点、土城头景点组成。具体的麓山景区是指:岳麓山绿化保护线内地域,湖南大学校区内和岳麓书院、东方红广场和湖南师范大学校区内的忠烈祠、岳王亭地域。为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协调自然景观,在风景名胜区外围划定保护地带。其范围是风景名胜区外东至橘洲东岸,西至桃花岭西山麓,南至靳江河南岸,北至龙王港北岸。风景名胜区各景区和外围保护地带,总面积为36平方公里,按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标界。凡在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内进行活动的单位和个人,有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义务,均须遵守本办法。市人民政府加强对风景名胜区工作的领导,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组织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共同做好风景名胜区工作。风景名胜区及其外围保护地带的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改变。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在风景名胜区内,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扩大建设用地。除按统一规划增设景点和游览业务设施外,禁止新迁进单位,严格控制新迁入住户,禁止设立开发区、度假区,禁止出让风景名胜资源和景区土地。禁止在风景名胜区内砍柴、放牧、取石、取土、采矿、烧窑、葬坟和修墓。禁止在文物古迹、园林建筑物、岩石和竹木上刻画或污损。严格控制火源,禁止野炊,禁止鸣放鞭炮,禁止室外烧纸点烛。进山道路和游览通道必须保持畅通,车辆须限速行驶,按指定的地点停放。禁止占用道路摆摊设点、堆放杂物。游览场所应制定简明的游览须知,引导游人遵守公共秩序,爱护风景名胜资源。风景名胜资源费应当专款专用,用于风景名胜资源的维护。《岳麓山风景名胜区麓山景区详细规划》已正式通过专家评审,重点解决人工景点与环境不协调的矛盾。据悉市民反映强烈的鸟语林、电视塔等人工景观,将按规划搬离名山。岳麓山风景区系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它由秀美的自然风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以及著名的文化古迹、近代名人墓葬、革命纪念遗址等组成,是国内知名的城市山岳型风景名胜区。长沙市将分步拆除景区内破坏整体景观的建筑,恢复古登山道,严格保护现有植被。景区内的建筑在形式、风格、材料等方面,都必须与岳麓书院、爱晚亭协调一致。景区的所有自然溪、涧、滩、潭,均以保持原始、自然状态为目标,所有景点游道与设施都不得对现有水体及其原有通道产生破坏。

摘自宋才发著:《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及鉴赏研究》(下卷),

民族出版社年版,第-页

年5月,宋才发教授与华中师范大学顾问陶军教授在长沙火车站留影

年5月,宋才发教授(右)与华中师范大学顾问陶军教授(中)在长沙第一师范留影

年8月22日,宋才发教授和夫人夏桂霞教授参观瞻仰毛泽东纪念馆

*作者简介宋才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馆长,原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0]对联为清人黄道让所书。云麓宫在湘江西岸的岳麓山右顶峰上,属道教二十三洞真虚福地。明成化十四年(公元年)吉简王就藩长沙时所建。明嘉靖年间(公元—年),太守孙复与道人李可经加以扩建,形成较完整的道宫格局。

[①]周艺文等主编:《芙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年版,第25页。

[②]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的五篇著作、毛主席诗词》,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页。

[③]数据资料见《湖南日报》年10月28日。

[④]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年版,第页。

[⑤]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毛主席语录、毛主席的五篇著作、毛主席诗词》,人民出版社年版,第1—3页。

[⑥]李昆、海鸥著:《湖南湖北行知书》,广东旅游出版社年版,第页。

[⑦]窦为龙:《岳麓书院追书魂》,《中国国土资源报》年2月27日,第9版。

[⑧]“潭州三学”即潭州州学、湘西书院、岳麓书院三学,学生按月试积分高等递升,“三学”为三个层次。

[⑨][明]刻本《岳麓志》卷三。

[⑩]清·陈宏谋:《申明书院条规以励实学示》。邓洪波编:《中国书院史资料》,浙江教育出版社年版,第页。

[?]资料来源于《岳麓书院导游词》。

[?]将岳麓书院称为“潇湘洙泗”,也就是将它(潇,湘)与孔子在家讲学的地方(洙,泗)相提并论,以示继承了孔子的儒家之风。

[?]周艺文等主编:《芙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年版,第28—31页。

[?]周艺文等主编:《芙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年版,第31页。“忠孝廉节”碑共分四块碑石,每字一碑,分嵌在岳麓书院讲堂左右两壁。每块碑高厘米,宽厘米,字高厘米,宽厘米,大字行书,题款为正楷。

[?]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年版,第页。

[?]周艺文等主编:《芙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年版,第35页。

[?][唐]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原诗句为:“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争盘纡。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五月寒风冷佛骨,六时天乐朝香炉。地灵步步雪山草,僧宝人人沧海珠。塔劫宫墙壮丽敌,香厨松道清凉俱。”

[?]小小编著:《中国南方北方游》(南方卷),中国电影出版社年版,第页。

[?]《诗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年版,第页。

[?]周艺文等主编:《芙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年版,第25页。

[21][唐]杜甫:《岳麓、道林二寺行》。

[22]周艺文等主编:《芙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年版,第26页。

[23]道教以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为最高尊神,合体三清,故名三清殿。

[24]参见周艺文等主编:《芙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年版,第27页。

[25]参见周艺文等主编:《芙蓉之旅》,湖南地图出版社年版,第26页。

宋才发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路线
北京那家医院可以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g.com/mcllx/2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