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刺绣文化,一针一线为笔墨,闺中女子几
刺绣,古时女子深闺的寂寥与柔情,一针一线,皆是时光流淌而过的情意,亦或是岁月交织在指尖的艺术,精致生动的各色图案,竟不亚于笔墨下的晕染,自点、线、面之间一点一点地引线勾勒,将璀璨的传统文化,绣于布面之上,栩栩如生,绝妙绣丽。 刺绣,至少见证过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属于我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运针的过程中,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精密的审美眼光,才能在穿针引线之间,把握住那细腻且富有层次感的图案。 这是古时女子的闺中绝技,那针线,如同她们的笔墨,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进行艺术的表达,精于刺绣的女子,等同于美术家,一幅绝妙的刺绣品,同样令人拍手称绝,传统文化亦在其中淋漓尽致地被彰显,只不过,这幅画带有绵绵的温度与款款地深情。 刺绣,古老的文明符号 中国的刺绣具有悠久的历史,最初时候并非源于古时女子的闺房,而是源于原始部落先民的纹身,称之为彰身,原始先民进行的原因大概出于这三点,一是为了美化自己,借用色彩来修饰;二是原始的先民尚处于求温饱阶段,还没有衣服作为遮挡,便使用色彩来代替衣物;其三可能是出于对图腾的崇拜,因此将天然颜料涂抹在自己的身上,再将图案刺在自己的身上,也许有着某种寓意,或是作为一种信念。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温饱得到进一步满足之后,渐渐有了麻布、丝织品、毛纺织品,当时的人们便将原本刺在自己身上的图案,转刺绣到自己的衣物上,使之在满足遮羞、温暖的基础功能之后,拥有更加美观的效果。 关于刺绣最早的记载,源于《尚书·虞书》,帝舜曾令大禹在衣上画出日月星辰、龙、山、华虫等图案,在裳上绣出火、宗彝等图案,这些图案属于图腾图案,代表着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与信仰,即衣画而裳绣。 商周时期,人们注重桑业的生产,王室之内拥有专门养蚕管蚕事宜的女蚕,丝绸生产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出现,并拥有专门的织染刺绣从业人员,且为了表示对蚕给予的衣裳的尊重,还会举行祭蚕活动。桑业的出现,无疑刺激着刺绣的发展。 春秋时期的画绣衣裳已经拥有清晰的几何构图,当时的人们可以先进行刺绣,绣好了之后再在里面添画上不同的色彩,尤其喜爱龙纹、花草纹、鸟兽纹,刺绣已经发展出了一定的水平,能够做到将抽象的概念和写实的方式相结合,纹案清晰而整体纹案多留有空白。 据《史记》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齐桓公就很喜欢穿有刺绣的衣服,在衣服上刺绣,不仅是一种图腾崇拜,大概还是一种寓意身份的方式之一,正如现代人会用不同的装饰品来表现自己的风格,此外可能还代表着不同身份所该有的礼仪。 中华文化自原始时期,便在针线之间被记录,精密的针脚,勾勒出的信仰、文明、礼仪等深远的历史符号,难以被岁月轻易斑驳,极易于传世,惊艳古今中外的目光。 刺绣,记录不同朝代的面貌 每一个朝代的刺绣,都有着不同的故事,不知是它传承着朝代的岁月,还是朝代的岁月融于它的一针一线,那一幅幅刺绣,如同时代的缩影,可永久保存于历史长河之中,真诚地收纳着人间的情意与繁华。 刺绣在汉代流传进了女子的深闺之中,她们自小就要触摸那些针线,要在穿针引线之间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图案。 当时的经济比较繁荣,各个行业都比较兴盛,尤其是丝织业更是发达,这使得刺绣被应用得更加频繁与广泛,在高热度之下,刺绣的艺术文化元素愈发的丰富多彩,且刺绣的手法越来越专业,这时期的刺绣技艺已经发展得十分精巧,图案绚丽而精美。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刺绣作为古老的手工技艺,同样记录下了佛教盛行于中国的面貌,当时出现了许多的刺绣佛像,它也曾虔诚地刻画出圣洁的神灵。 此时,刺绣的内容再一次被填充,除去刺绣佛像,还有山川星辰、人物等,从一开始对于图腾的抽象寄意,扩充到写实的审美。 唐朝时期,随着盛世而发展的刺绣,在针法上更为丰富,相关的机构也多不胜数,使之表现力更加的繁华多彩,细致生动,刺绣在唐朝多为实用性的装饰功能,并和生活风俗相关。 宋代的刺绣发展到了顶峰时期,能够结合书画艺术,追求一定的意境之美,甚至设有绣画专科,因此诞生出了大量的刺绣名家,更使得刺绣充满了书画的美感,拥有浓郁的传统文化风韵。 元朝时期,因朝廷非汉人所掌控,因此刺绣的风格比较粗旷,不如以往朝代的细腻匠心之功,因而刺绣风格较为工整。 明朝的刺绣分有宫廷和民间之差,宫廷的内容尤其喜欢龙凤之类的至尊图案,风格较为富丽豪华,在手法上也带有元朝时期的规整庄严之感。民间的风格元素则比较丰富,而其中的顾绣是当时最为有名的绣种,非常之细腻生动,巧妙精微。 清朝时期,满人尤其喜爱中原的传统文化,因此这时候的刺绣大多属于宫廷刺绣,不过民间也出现了许多的刺绣流派,比如有名的四大名绣,正是在这一时期所产生。 不同的刺绣流派,在针线之间,将我国的文化艺术融入得越发精彩纷呈。刺绣一路走来,可谓见证了不同朝代的变迁起伏,它的存在,也使得华夏民族文明得到了更好的传播。 富有温度的刺绣之美 富有温度的刺绣,不同的纹饰且富有不同的寓意,如团花,因其形状为圆,便给了古人对圆的幻想,此图案寓意着美满与团圆,在古人的服装上时常能见到,并在隋唐之后因其美好的寓意被用于冠服制度,它象征着和平与完整。 补子,观看电视剧时,通常都能看到明代官员的有一个特点,即前胸和后背有一块方形的装饰,那就是补子。补子因用于公服,因此在图案上有固定的讲究,且根据文官、武官来规定不同的刺绣图案,文官补子的刺绣图案是飞禽,武官的刺绣图案是走兽。 补子所穿用的场合也很有考究,一般在朝常奏事等场合才能穿用,它是朝廷的象征标志,对做工质量要求还很高,必须对它花费足够的成本进行制作,图案必须够精致。 挽袖,正如它的名字,属于衣服袖口上的一种刺绣装饰形式,在清代乾隆时期开始出现,在同光时期成为一种流行的服装纹饰,一般会对称地刺绣在两个袖口上,没有固定的图案内容,可以采用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只要能够寓意吉祥便可。 刺绣,看似是女子的深闺之物,实则内藏乾坤,刺绣的艺人需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拥有足够的艺术审美眼光,且懂得美术的一些原理,拥有精雕细琢的匠心,把一针一线均需斟酌得当,才能在那方寸之间,以针线为笔墨,刺绣出完美的作品。 从文化艺术的角度上看,刺绣在传统文化、时代风云的沉淀下,仿佛是一幅幅有情绪的画,在凝固的布面上,散发着鲜明的活力,经久不衰。 从寓意的角度上看,古人所采用的刺绣图案大多寓意美好吉祥,通常有着祈福纳祥之意,并非单纯的装饰效果。 从情感角度上看,那一针一线早已经成为了情感的代表,成为了华夏民族可以传递温暖的朴实语言之一,这是一门古老而温情的手工技艺。 结语 刺绣,承载的不止是古代的灿烂文化,还承载着古时女子的寂寂时光,那一针一线所穿梭而来精彩图案,陪伴着她们深闺里的寥落岁月。 自古,女子负责打点家庭,除去未来的丈夫与儿孙,在她们出嫁以前,刺绣是她们柔情且寂寥的陪伴,出嫁以前,她们会为自己做一批未来给予自己的陪嫁之物,刺绣,使得她们在等待一段姻缘时,有了一份绣之不尽的绵绵情意,同时也赋予了那些刺绣作品永不会冷却的温度。 婚后,古人家中的衣物、摆设、基本上能够使用布料做成的物品,都离不开古时女子的那一双巧手,比如屏风、门帘、被面、丈夫和孩子的衣服、及荷包钱袋……她们通过针线语言,倾诉着一辈子的温情,不厌其烦,每一针每一线,都朴实而浪漫。 古时女子以最自然厚实的方式,在自己的柴米油盐中,传承着中华优良的品德与文化艺术之美,在那丝丝缕缕之间,情意永不会苍老。 刺绣,这富有深情的艺术,在古代女子的手上,就这样穿过两千多年的岁月,无声地绽放着温柔与才华,时至今日,依然真切而生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lx/1168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中国十大旅游城市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