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有龙的村庄
三江溯源沿江寻礼··明知有礼 BringhomeNingbospeciality,bringalongNingboculture. __ 年 明知有礼在宁波发起了 三江溯源计划 我们沿着三江而上 寻找、发现、记录宁波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 把一路的沿途,记录并形成旅游探秘攻略 最后,我们将组织活动对他们进行体验与传承 与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各尽所能为宁波文化发声 让更多的人能看见宁波 ——壹—— 奉化·苕霅村 __ 大雷山,奉化郡中部第一峰 侏罗纪时期,浙东沿海发生区域性大断裂,火山喷发,火山灰堆积而成的大雷山 陆龟蒙在《四明山诗》序中有言“谢遗尘者,有道之士也。尝隐于四明之南雷” 大雷山北侧有一村庄、坐落在青山之中 据传在年前,陈氏祖先看此处三面环山,南山之阴又有溪流在山峡间穿过 顾盼间,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就此从溪口三石村迁至此定居 因大雷山是由火山灰形成,陈氏祖先认为这里“火”过旺 于是就用雨来冲消,便给居住的地方取了一个带雨的名字 第一个字是陈氏先祖生造的字,雨字头下面一个召,读音为“tiáo”,后改为苕 第二个字,雨字头下面一个言,合起来就是霅,读音为“zhà” 即是苕霅村的由来 苕霅村隐于山野之中,又有茂林修竹环绕,风景颇为秀丽 民国时期,苕霅村的陈氏三兄弟显赫乡里 老大陈宗熙更是声名显赫的民国要人,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之一 目前,陈宗熙的老宅依存,人文内涵丰富 ——贰—— 发现国家级非遗·奉化布龙 __ 苕霅龙舞是奉化布龙的代表作,也是奉化布龙的摇篮 据《奉化市志》记载,早在多年前的南宋时期,苕霅村已有龙舞,当地百姓称为滚龙灯、盘龙灯 建国后,苕霅布龙的影响日益远播,曾多次代表省、市赴京演出,并获全国和省内外大奖 年3月,在村民陈世雄的带领下,苕霅舞龙队在全国业余音乐舞蹈会演中 周恩来总理看了奉化布龙的精彩表演后,盛赞:“这条布龙可以代表国家出国!” 文革期间,龙舞被作为四旧,在横扫之列而归于沉寂 改革开放后,奉化龙舞渐渐复苏,再一次迎来了新生 年,奉化布龙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明知有礼工作组与子午文化小伙伴们此次寻访的陈行国老师,也是宁波市首个国家级非遗布龙的代表性传承人 中国龙舞种类繁多,常见具有地方特色的就有几十种,如纸龙、布龙、竹龙、草龙、绸龙、木凳龙等 奉化龙以竹子为骨架,用布料制龙身、龙面而成,故称“布龙” 在造型上有9、12、18、24、27节不等,12节以上的布龙粗大结实,各节可以点燃红烛 夜间起舞时,五彩斑斓,犹如真龙凌空飞舞,但因形体庞大,演出场所受限,较少使用 唯有9节龙节数适中,形象娇美,舞动起来不择场地,灵活矫健而最受群众欢迎 最初的布龙,是将稻草捆扎起来做成龙的形状,样子粗糙 慢慢的有村民尝试美化草龙,在龙身上覆盖一层土彩布 后来舞龙艺人对龙的造型进行了改造,在龙身蒙上印有龙鳞的彩色龙肚布,再装上龙爪 鳞光闪闪、栩栩如生的奉化布龙随之应运而生 奉化布龙最大的特色在于“舞” “舞得活、舞得圆、神态真、套路多、速度快”是它的主要特点 整个舞蹈共有盘、滚、游、翻、跳、戏等四十多个传统套路和过渡动作 其中,有一些舞蹈动作更被用作国家体育舞龙比赛的规定动作,为大江南北的各种龙舞所借鉴移植 龙舞的关键在龙头,龙头手的一招一式,决定着龙身和龙尾的姿态 一个好的龙头手,需要30年时间才能磨炼出来 而出生于舞龙世家的陈行国老师,正是奉化苕霅村第五代龙头手 龙舞是一门技艺,而制龙同样是一门绝活! 所需毛竹、鳗竹、钢丝、布料、不锈钢球、假发、染料等材料达余种,工序达余道 一条布龙的成型大体上分三道工程:“龙骨”、“龙肉”、“龙衣” 要做一条上好的布龙,要经过编、插、织、嵌、镶、绕、缠、悬、挂、空、别、剔、饫、透等10多种工艺技巧,手法繁复浩杂 平时我们看到上下翻滚的布龙,总感觉只是由龙头、龙身和龙尾组成 但实际上需要先制作出龙头、龙节、龙布面、龙肚布、龙尾、龙棒和龙筋,再进行组装 过去制作龙身的花纹,要手工绘制,一笔一笔地勾抹 现在只要设计好图形,拿到工厂便可以加工成布 而图案也比以前更均匀牢固,光泽也好,同时大大缩短了制作时间 一条龙的灵魂,在于龙头 而龙头的制作,是难度最高、最复杂,也是最能体现制作人水平的部位 先要把毛竹劈成竹篾,按照龙脸凹进,鼻子隆起,龙嘴张开,再将眼睛凸出 需要把竹篾烘烤弯曲,穿接扎牢,再进行外表装饰,一般需要一周左右 一条布龙从毛竹到成型,需耗费十几日,甚至一个多月才能完工 ——叁—— 体验传承篇·奉化布龙制作及舞龙 __ 由于奉化布龙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历史上曾出现过“村村有龙队,乡乡有龙会”的盛况,男人们哪个都会耍两下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奉化境内还有多条布龙在活动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今仅能见到20多条了 让人倍感焦虑的是,会制龙舞龙的人也一样越来越少,这项非遗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现在,陈行国老师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他的一双儿女都加入到了舞龙、制龙的队伍中来 学美术的女儿陈晶晶经过北大资源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深造,回到奉化,负责设计与营销 儿子陈亮亮负责舞龙技术与培训,制作布龙的技艺也十分精湛 在当今民间艺术家族传承普遍后继乏人的状况下,陈行国一家的选择,令人眼前一亮 年轻血液的注入,大大延伸了布龙艺术的触角 陈家成为制龙、舞龙界的时尚达人 室外表演受风力影响很大,就设计了带网眼的网龙,龙身格外轻巧,大大降低了风的阻力 龙鳞以前是鱼鳞,现在更新为花纹,变化多端 但传统文化,不该只是逐渐凋零至一家一户的传承 对奉化布龙来说,尤为如此 让广泛的群众及孩子参与到奉化布龙中,来体验制龙与舞龙 才是传承与感知文化的最有效的方式 在陈行国老师的言传身教下,陈氏家族全家总动员 经常性的组织与参加活动,将奉化布龙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不断的推向社会 让社会各界人士更多的参与到了制龙、舞龙中 并热心传授舞龙技艺,在奉港中学、尚田镇小学等培养出了10多条“少年龙” 如果你对奉化布龙的制龙、舞龙技艺感兴趣,对传统文化、非遗感兴趣 那么,请随时联系我们 ——肆—— 如果你刚好热爱宁波 热爱这座城市的传统文化 如果你的身边刚好有 不错的手艺、有趣的故事,特色的产品、地道的美食 如果你刚好热爱传统文化 想要在体验中传承、学习、感知 欢迎扫码进群,或在下方留言区与大家分享 三江溯源,发现宁波传统文化之美 ▼ 扫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lx/10413.html
- 上一篇文章: 观美景读美文知历史线上打卡清东陵
- 下一篇文章: 人文徒步户外笔记徒步青林口古镇,品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