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砂医学
江南杏林一奇葩——龙砂医学说概 在锦绣江南的长江之滨,历史名城江阴城东,矗立着两座秀丽的小山——龙山和砂山。这里历史悠久,年前,吴王阖闾第八子死后葬于砂山下,就地取土垒墩作墓,墩名“伞墩”,挖土处又形成“伞湖”,“伞墩”和“伞湖”都是这里的名胜。三国时东吴孙权之母吴国太在砂山南麓华士镇所建泰清寺古刹和宋代名将韩世忠、梁红玉夫妇抗金藏军洞等,也都留下了遗址。 江阴已连续九届获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一,江阴市两个最富饶的镇——华士镇和周庄镇,就坐落在龙山和砂山脚下,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则是辖属于华士镇的一个村。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江南杏林的一朵奇葩——“龙砂医学”就发源在这里。 一、文化奠基,源远流长 考察“龙砂医学”的形成,还要从宋末元初的陆文圭说起。陆文圭(约-),字子方,幼颖悟,南宋咸淳初,年十八即以《春秋》中乡选。宋亡,隐居城东华士,号“墙东”,家居讲授。元帝数遣使驰币聘之,以老疾不果行,卒年八十五岁。陆氏博通经史百家及天文、地理、律历、医药、算数等学,《元史》评论其“为人刚明超迈,以奇气自负”;“文圭为文,融会经传,纵横变化,莫测其涯际,东南学者,皆宗师之”。这样一位大学者长期定居华士讲学传道五十年,培养了大批文化和医学人才,为龙砂地区文化的发展和龙砂医学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元代晚期该地区出了名医吕逸人,因治愈元代著名诗人王逢门人张叙的病,获王逢作诗相赠而留名青史。明代中后期吕氏数代均以医名闻世。祖吕夔,字大章,本姓承,依舅氏改姓吕。史载其“吴中大疫,裹药囊行,日治百家,活人无算,嘉靖年间,医院”,“人以‘吕仙’呼之”。著作有《运气发挥》《经络详据》《脉理明辨》《治法捷要》等。子吕讲、吕读“医名俱如其父”。孙吕应钟、吕应阳继承家学,“医院吏目,善传禁方而变通,能望气色决生死”。吕应钟著有《葆元行览》《治效单方》等书,其子吕梦征亦有医名。 二、名医辈出,流派崛起 清代初期,龙砂地区的医家以姜、叶两家世医,尤其姜氏最为著名。华士姜氏家传医学九世,历盛余年。二世姜礼字天叙,生于清顺治十一年(年),卒于雍正三年(年),著作有《风劳臌膈四大证治》、《仁寿镜》、《本草搜根》、《春晖堂医案》等。文献记载其“于岐黄外,旁及玄功”,能预知死期,龙砂医家“独推姜氏,盖自公一人开之也”。[1]从姜礼之孙姜健临床善用三因司天方推测,姜氏之学为精于五运六气者。晚清同里名医瞿简庄(承淡安的老师)曾评论说:“天叙先生之医学弘博,有非时下所能望其项背者。”[2]所著《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院校四版教材《中医各家学说》,曹颖甫评其“旁征博引,参以己意,至为详审”[3];承淡安评其“阐扬经旨……抉奥发微,分疏清晰”,“理精辞约,非数十年之学力,曷克臻此哉!”[4]。 从二世姜礼、三世姜宗岳、四世姜健到五世姜大镛,“名噪大江南北,数百里间求治者踵相接。”姜健字体乾,临床重视运气学说的应用,善用陈无择“三因司天方”。据同时名医缪问记载:“吾邑姜体乾先生治病神效,读其方必多至二十余品,心窃非之。然人所不能措手者,投剂辄效,殊难窥其底蕴也。后登堂造请,乃出宋板陈无择《三因司天方》以示,余始知先生之用药,无问内外气血,每于司天方中或采取数味、或竟用全方,然后杂以六经补泻之品。故其方似庞杂而治病实有奇功”[5]。文献记载“体乾游苏适居天士(指叶天士)同时比邻,凡有就叶诊弃之者辄为之治。一日见坠泪咨嗟者曰:‘势将奈何?’急询其故,知天士断其木叶落时定难飞渡。体乾即为之诊曰:‘病固急矣,勉为处方。’不特璧其诊资,并助以药资,嘱服十剂,果验。天士闻而骇曰:‘是谁能挽回斡旋与?’因知我华士有姜体乾公之医道。天士先生特来华士谒姜公,并谦曰:‘昔日有眼不识泰山,今特来请出山。’体乾下塌曰:‘余处穷乡,贫病者多,不能出。’乃款留而去”[6]。 乾嘉时期的龙砂地区已是医家汇萃,形成了名医群体,影响也远远超越了江阴及其周边地区。 嘉庆元年(年),学者孔广居先生在《天叙姜公传》中说:“华墅(“华士”的旧称)在邑东五十里,龙、砂两山屏障于后,泰清一水襟带于前,其山川之秀,代产良医。迄今大江南北延医者,都于华墅”[7]。光绪年间苏州医家姜成之收集到龙砂地区清代早中期的戚云门、王钟岳、贡一凡、孙御千、戚金泉、叶德培、姜学山、姜宇瞻、姜恒斋(姜健)九位医家的医案汇编出版,书名题为《龙砂八家医案》。可见这时龙砂医学的影响已引起当时的医学中心苏州医家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lx/10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它的翅膀一扇,能把海水都扇到一边去,龙在
- 下一篇文章: 贵州拟命名一批ldquo国家卫生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