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有一起分享了关于清代帝后的冠服典制,今天再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文武百官,士大夫阶层们的宫廷服饰是怎样的吧!

清朝官员服饰是指在清朝政府中有正适职位官员的官方着装,正式名称为补服。着装分为帽、外衣、朝珠、朝靴。清政府对官员的办公着装有着明确的限制,不同品级有不同的着装,不能自行更改装束。

穿补服的官吏(清人《关天培写真像》)

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补服、蟒袍等。品秩差别主要看冠服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

朝冠顶戴

官员戴的官帽又称大帽,共有两种:一为冬季所戴,称“暖帽”;一位夏季所戴,名“凉帽”。根据规定,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北洋舰队则较为特殊,一年四季均为暖帽)。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

暖帽(传世实物)

暖帽(传世实物)

凉帽为圆锥形,用藤、竹、篾席、麦秸等编成,外裹绫罗,颜色多为白色,也有湖色及黄色。凉帽顶上也装有红缨、顶珠,制同暖帽。

凉帽(传世实物)

凉帽(传世实物)

顶珠

帽纬之上装有顶珠,原料多为宝石,颜色有红、蓝、白、金等。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按照清朝礼仪,一品官员顶珠用红宝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阴文镂花金,九品用阳文镂花金。无顶珠者,即无品级。

冠帽上的顶子(传世实物)左为青金石,右为珊瑚

翎子

清代戴礼帽时,一般在顶珠之下都装有一支6-7cm长的、用白玉或翡翠制作的翎管,这翎管主要是用来安插翎枝的。清朝的翎子有花翎、蓝翎之别,以花翎为贵。花翎用孔雀翎毛,有一眼、二眼、三眼之分。所谓“眼”,就是指翎毛尾梢的彩色斑纹。孔雀翎中,又以三眼最贵;蓝翎则以鹳羽为之,无眼。清朝翎子的装法是将翎子拖在脑后。

清单眼、双眼、三眼孔雀花翎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朝冠顶珠见上顶戴的介绍;吉服冠与朝冠大体相同,冠后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蓝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补服,自亲王以下皆有补服,其色石青,前后缀有补子,文禽武兽。贝子以上王亲用圆形补子,其余用方补。

朝珠

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科道、侍卫等职,均需悬挂朝珠,朝珠共颗,旁附小珠三串(一边一串,一边二串),名位“记念”。戴法男女有别,两串在左为男,两串在右为女。另有一串垂于背,名“背云”。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颜色等级分明:明黄色绦只有皇帝、皇后和皇太后才能使用;全绿和金黄色绦是王爷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县、郡官为石青色。妇女悬挂的朝珠,与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看朝珠上的“纪念”,两串在左者为男,两串在右者为女,两者不能颠倒。(具体可以参考下图,注意两人朝珠的区别)

清代座虎皮挂朝珠祖宗画

清朝一品官员碧玺朝珠颗

补服

清代补服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对明朝官服的直接承袭,补服是清代文武百官的重要官服,也是清代的礼服。补服以装饰于前胸及后背的补子的不同图案来区别官位的高低。皇室成员用圆形补子,各级官员均用方形补子。补服的造型特点是:圆领,对襟,平袖,袖与肘齐,衣长至膝下。门襟有五颗纽扣,是一种宽松肥大的石青色外衣,当时也称之为“外套”。

清《万树园赐宴图》中穿吉服袍外罩补褂的官员们

清一品文官补服(南京云锦研究所复制)

清代补服的补子纹样分皇族和百官两大类。皇族补服纹样为:五爪金龙或四爪蟒。

亲王补子——团龙(传世实物)

各品级文武官员纹样为: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雁;五品用白鹇;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鶒鸂;八品用鹌鹑;九品用练雀。

武官一品用麒麟;二品用狮子;三品用豹;四品用虎;五品用熊;六品用彪;七品和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獬豸乃神兽,专司辨别忠奸。

獬豸补子

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补服均是由南京、苏州、杭州即江南三织造订做进贡的,用料讲究,做工精良,尺寸、图案都有严格规定,官员不能私自改变身上与其品级相对应的官服。

朝靴

朝靴的样式清政府并无规定,一般多以黑缎为质料,式样初尚方头,后又流行尖头。皇帝穿朝服则用方头朝靴,朝靴与服色相同,并饰黑色边饰,上面绣有草龙花纹。

如意云纹黄朝靴,孔府旧藏。

这双四合如意云纹黄筒靴,无论是纹色式样还是用料做工都不同于一般的官靴,应是清代孔子后裔祭孔或参加重大典礼活动时穿用的朝靴。

南京云锦博物馆是您洵美东方的殿堂

吉祥云锦官方jin

中国南京云锦官方网址:







































白癜风能好么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binglangg.com/mclcf/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