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医药导报》.-10-28

数据挖掘探讨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的用药规律

蔺莉1闫小宁2通讯作者李文彬2闫隽2

(1陕西中医药大学2医院)

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的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ofScience数据库,搜索从建库至今的关于中医药外治黄褐斑的用药规律,以“黄褐斑”“中药”“外治”等为检索词进行高级检索。将检索文献中相关信息用Excel软件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SPSS23和SPSSModeler18软件对药物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关联规则分析。结果:共有方剂首,药物味,其中高频中药28味,以解表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药物归经以肺经、胃经、肝经为主;药物四气以温、寒为主;五味以甘味为主,其次是辛味、苦味。药物间关联规则最强的是白及→茯苓。结论:中药外治黄褐斑时首先考虑温性、寒性、甘味药物,治疗以解表和活血化瘀为原则。

关键词:黄褐斑;外治;用药规律;聚类分析;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文献分析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重点专项”(YFC);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ZDLSF04-08);陕西省科技项目——一般项目(SF-)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皮肤病,在中青年女性中较常见,临床上通常易诊难治,且复发率高。黄褐斑常见的中医名称有“面尘”“蝴蝶斑”“黧黑斑”等。其特征是面部色素沉着,常分布在脸颊上。本病标为气血瘀滞,主要是脏腑功能失调,多因肾气不足,或因肝郁化热,灼伤阴血;或因脾虚内生痰饮,气血不能上荣于面。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内分泌失调、紫外线辐射和黑色素形成、屏障功能失衡以及炎症反应有关。针对黄褐斑的治疗,西医常采用强冲脉光、光子嫩肤等激光治疗,用药常使用果酸、维生素C、维生素E等。中医治疗黄褐斑有其特色治疗方法,除中药内服、火针、灸法、耳穴压豆之外,中药面膜、洗剂、霜剂等外治法在临床治疗时也十分常见,并取得显著疗效。近年来关于中药外治黄褐斑的研究越来越多,本研究通过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研究中医药外治黄褐斑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治疗黄褐斑的遣方用药提供借鉴。

1

资料和方法

1.1文献来源

运用高级检索的方式,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WebofScience,从建库至年2月的关于中医药外治黄褐斑的文献。检索词:(1)黄褐斑、黧黑斑、蝴蝶斑、面尘;(2)中医、中药、中草药、中成药;(3)外治、外用、外敷;检索式为(1)AND(2)AND(3),具体检索策略为(黄褐斑OR黧黑斑OR蝴蝶斑OR面尘)AND(中医OR中药OR中草药OR中成药)AND(外治OR外用OR外敷)。

1.2纳入标准

(1)符合黄褐斑的中西医诊断标准;(2)主题明确含有中药外治(包括中药面膜、熏蒸、洗剂、湿敷等)且治疗黄褐斑有效的文献;(3)处方中具有明确的方剂组成。

1.3排除标准

(1)动物实验研究类、综述类文献;(2)只叙述了黄褐斑的病机等,而无具体方药或方药数量不全的文献;(3)重复发表的文献;(4)相似度过高的文献。

1.4数据分析

参照《中药学》对文献中使用的中药异名、别名进行规范。如“双花”规范成“金银花”;“朱果叶”规范成“柿叶”;“白茯苓”“茯苓”归为“茯苓;“木兰皮”规范成“辛夷”。不同炮制方法的中药规范成正式名称(炮制方法),如“制白附子”规范成“白附子(制)”;“炒白术”规范成“白术(炒)”。

1.5统计学方法

对最终检索所得文献中相关数据(文献来源、方药)进行提取,将数据整理到Excel中,并收集统计药物的性味、归经,然后使用SPSS23和SPSSModeler18软件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

2

结果

筛选出来的文献共有篇,共得到方剂首,经统计后共涉及中药味,总频数,平均频数为6.58,选取外治药物中频数≥6的药物进行进一步分析。

2.1中药外治黄褐斑方法分析

在中药外治黄褐斑的方剂中最常见是以中药面膜的形式,占总频数的78.86%(97/),其次是中药湿敷、乳膏剂涂抹、中药熏蒸、中药倒模等形式。

2.2中药外治黄褐斑高频中药分析

在外治黄褐斑的中药方剂中白芷使用频数最高,占10.29%(84/),其次是茯苓6.98%(57/),白附子6.37%(52/)。白芷、茯苓、白附子是中药外治黄褐斑最常用的药物。

2.3中药外治黄褐斑高频中药功效分析

在外治黄褐斑的中药中,以白芷、细辛、防风等为主的解表药使用最多,占13.36%(/);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占10.78%(88/),其中频数较高药物包括桃仁、川芎、丹参等;其次是利水渗湿药,占9.07%(74/),其中频数较高的药物包括茯苓、滑石、薏苡仁等。

2.4中药外治黄褐斑高频中药归经分析

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的高频药物归经主要以肺经、胃经、肝经为主;其中肺经使用频数最高14.18%(/),其次是胃经11.81%(/)、肝经11.60%(/),高频药物中未见归于三焦经与小肠经者。

2.5中药外治黄褐斑高频中药四气分析

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的高频中药以温性最多,频数为,频率为38.93%(/),其次为寒性19.33%(/)、平性15.07%(/);热性6.93%(52/)与凉性1.33%(10/)药物使用较少。

2.6中药外治黄褐斑高频中药五味分析

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的高频中药五味以甘味最多,频数为,频率为20.04%(/),其次为辛味19.97%(/)、苦味14.15%(/);淡味4.89%(74/)、咸味4.17%(63/)、涩味3.44%(52/)频数较少;28个高频药物中未见酸味药物。

2.7高频药物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树形图提示当欧氏距离为2时,高频药物分成稳定的5类。Ⅰ类为薏苡仁、白鲜皮、珍珠母、丁香、三七、冰片、防风、滑石、蒺藜、天花粉、珍珠粉、冬瓜仁、益母草;Ⅱ类为白蔹、玫瑰花、细辛、红花、杏仁、川芎、丹参、桃仁;Ⅲ类为僵蚕、当归、白附子、茯苓、白及;Ⅳ类为白芷;Ⅴ类为白术。

冰柱图基于10个群集的数量,总共可以获得10个有效群集。分别是“丁香-白鲜皮-薏苡仁-冰片-珍珠母-三七”“天花粉-蒺藜-益母草-冬瓜仁-珍珠粉-滑石-防风”“细辛-玫瑰花-白蔹”“杏仁-红花”“丹参-川芎-桃仁”“白术”“当归-僵蚕”“白及-白附子”“茯苓”“白芷”。

2.8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使用SPSSModeler18软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定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50%,最大前项数为2,运用Apriori算法进行药物间关联规则的分析,得出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高频中药之间的关联程度,最终得出15条药对关联规则;其中白及→茯苓支持度最高,为50.44%,其次是茯苓→白及、白及→茯苓、白芷。并根据关联规则数据制作网络图。

3

讨论

黄褐斑是一种损容性皮肤病,影响患者的外貌,易给患者带来心理负担。现代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生常与紫外线辐射、年龄增长、内分泌失调等有关.中医学认为其发病机制为脏腑气血功能失调。中医在对黄褐斑的辨证治疗上有突出的优势,临床上常采用中药外治、面部刮痧、中药内服等多种中医特色疗法,并取得了明显疗效,其中应用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十分广泛,其常见形式主要有中药面膜、中药熏蒸、中药洗剂、霜剂等。在中医学中,黄褐斑属于“面尘”“黧黑斑”等范畴,历代医书对此病亦有详细记载。清代吴谦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描述“此证一名黧黑斑。初期色如尘垢,日久黑似煤形,枯暗不泽,大小不一。”治疗时采用玉容散外用,方药以白牵牛、白蔹、白细辛等为主。陈实功在《外科正宗》记载“女子面生黧黑斑,此乃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灼结成黑斑,色枯不泽,朝服肾气丸以滋化源,早晚以玉容丸洗面斑上,日久渐退。”对黄褐斑的病机进行描述,同时也介绍了玉容丸洗面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通过对中药外治黄褐斑用药规律进行数据挖掘,得出以下结论。(1)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常用中药功效多为解表药和活血化瘀药,与黄褐斑辨证论治理念相吻合。(2)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最常使用的中药为白芷。白芷具有散寒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的功效。研究表明,白芷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保肝、光敏等药理活性作用;白芷酊对黑色素瘤细胞增殖、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含量具有抑制作用;白芷外用可改善面部循环,从而达到美白效果。在外用治疗黄褐斑的药物中,茯苓使用也十分广泛。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的作用;茯苓外用能去除黑色素,具有抗菌、增强免疫、扩张血管等作用。(3)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药物药性以温性、寒性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肺经为主。肺主皮毛,肺经药物多具有祛风解表之效,对黄褐斑的治疗效果良好。(4)高频药物聚类分析结果表明,Ⅰ类为薏苡仁、白鲜皮、珍珠母、丁香、三七、冰片、防风、滑石、蒺藜、天花粉、珍珠粉、冬瓜仁、益母草,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止痛的功效;Ⅱ类为白蔹、玫瑰花、细辛、红花、杏仁、川芎、丹参、桃仁,具有活血行气、消痈散结的功效;Ⅲ类为僵蚕、当归、白附子、茯苓、白及,具有祛风解毒、消肿生肌的功效;Ⅳ类为白芷,具有祛风除湿、消肿排脓的功效;Ⅴ类为白术,具有燥湿利水补气的功效。(5)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表明,支持度最高的是白及→茯苓,其中白及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作用;白及研末外敷具有抗菌、抗氧化作用。白及富含淀粉、挥发油,做成面膜美白功效更强。联合使用茯苓增强去除黑色素及抗菌作用,治疗黄褐斑功效更强。茯苓、白及与白芷合用能增强对黄褐斑的治疗效果。

数据挖掘的方法可以从中医积累的数据中探索和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促进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运用数据挖掘的方式,分析中药外用治疗黄褐斑用药规律,最终得出高频中药及关联药对,可为临床上治疗黄褐斑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新药外用治疗黄褐斑提供了理论依据。但临床尚缺乏相应的试验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整合中医理论与实践,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略)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医药导报》,首发日期:-10-28。转载请标注作者及出处。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cf/6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