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青砖黛瓦,迂回曲折,深酿几许真情;

这里,雕栏玉砌,白灰勾缝,静藏几多神秘;

这里,历经沧桑,沉淀岁月,远蕴几载古韵。

这里,便是藏匿在闹市中的静谧一隅——石门镇溪底村。

迎着初夏的风,信步而行,千载的青石已踩成时光的足印,百年的黛瓦已描做岁月的诗行。

深巷、旧街、老宅、古井,犹如一幅幅历经岁月侵蚀的古老画卷,虽几多泛黄,却并未弥漫清冷孤寂,依旧镶嵌在时光的长廊里,展现着点点滴滴民族的风骨风韵,传承着丝丝缕缕历史的人文积淀,耐人寻味。

大墙巷

大墙巷位于溪底村的原下厅村,南起前阍埂,北到关王庙前。路面宽约两米,长约七百米,都用鹅卵石砌成,两边住户都是农户。石门大墙巷很有名气,因在明朝时出了一个大清官三部尚书毛恺。

尚书毛恺让地块于邻居的故事,至今仍传为美谈。有诗为证曰:“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毛尚书不因是朝廷大官而强要百姓邻居的一块小土地,他千里迢迢写信告诫家人,不能以权势欺压人。毛家后退墙基,两家和好如初,双方都退让三尺地盘,小弄缘变成了大弄,这就是现在溪底村的大墙巷。

毛氏宗祠

毛氏宗祠始建于清(~)末,据村民介绍原为三堂二天井布局,民国时期一、二进被毁,抗日战争后期二进重建,解放后作为学校,现为石门镇溪底村中心幼儿园。

建筑坐东北朝西南,进深30米,面阔43.8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前后二进,五开间,左右设厢房,对称七级马头墙。一进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明、次间为抬梁式梁架,前后双步廊用四柱。梢间为穿斗式梁架用五柱。明间立面设双重檐挑角出檐。檐柱间跨步梁上置雕人物牛腿。一条石砌边的长方形大天井。左右为厢房,面阔三间。明间为抬梁式梁架,用四柱。次间为穿斗式梁架用五柱。二进为抬梁穿斗混合式梁架。明间为抬梁式梁架,次间为穿斗式梁架。檐柱间穿枋置12只雕草龙牛腿。

溪底毛氏宗祠建筑宽敞,颇具气势,用材粗大,做工考究,文物价值较高,对毛氏的研究具有参考作用。

关王庙

关王庙位于下圳头东街59号。根据村民介绍,最早为清嘉庆十三年()建造,后修建情况无从考据。建筑坐西北朝东南,面阔13.18米,进深14.29米,占地面积为平方米。总体布局由一厅和正堂组成。正堂为三开间,明间为抬梁式梁架,前后带单步廊,四柱九檩,设有关王供台,次间为穿斗式五架梁。门前设亭状厅,单檐挑角歇山顶,施八角藻井,内设八攒斗拱,用草龙状牛腿作装饰。下圳头关王庙格局完整,保存较好,是石门镇典型的宗教场所,具有一定文物价值。

毛氏八房厅

溪底毛氏八房厅位于石门镇溪底村尚书路16号北侧。始建于明(~),据村民介绍为毛氏八户人家修建的厅。原为三开间,三堂二天井二协屋布局,现仅存一进与东侧协屋。

建筑坐北朝南,进深11.2米,面阔10.2米,占地面积平方米。布局为一进一天井,对称三组马头墙封护,硬山顶屋面,三合土地面。明间为穿斗式梁架用六柱。明间北侧门板上方置一神台。位于其东侧的协屋为五开间。穿斗式梁架用五柱。

溪底毛氏八房厅处于江南毛氏聚集之地,见证了毛氏的发展和繁衍的情况,具有较好的历史研究,同时为完善毛氏宗谱提供了建筑资料。

徐氏民居

徐氏民居石门镇溪底村尚书路,据屋主介绍,民国(~)时期建筑。建筑为徐金昆故居(徐金昆原名徐洪才,是毛森的副官)。

建筑坐西朝东,面阔22.15米,进深25.2米,占地平方米。总体布局由东、西两部分组成,均为二组马头墙,硬山顶,砖木结构。门前设12米长的路。正门设门楼为单檐挑角。西部分为四合院式格局,三开间,主体朝南向,早于东部分建筑建造。东部分为三合院式格局,三开间,一厢房,主体朝西向。建筑各进均为穿斗式五架梁。厢房设花格窗。天井用鹅卵石铺砌。

溪底村徐氏民居格局完整、保存较好,是当地比较有特色的的民居,具有一定文物价值。

七星井

溪底村的七星井以怪闻名。七星井,因七口水井布局酷似天上的北斗七星而得名。其最东面一口是上厅门井,其下是毛普法家井,再其下依次是毛汉雄家井、下厅后井、王尚和家门前井、八房厅后井、新厅后井。七星井怪就怪在一井(上厅门井)无水,七井皆干涸。

究其原因,该是上厅门井的地下水源与前溪水有关联。以前,夏季前溪中流水断了,地下的水源也必然少了,地下水源离上厅门井最近,而且这七口井地下水源皆相通,故出现第一口井缺水,其他邻井皆无水的怪现象。现在村民们差不多都改饮用峡口水库引来的自来水,这些井有无井水已不很重要,见怪不怪了。

回溯百年

那书香如壁的宁静,崇文尚武的古风

构成了溪底村的文脉与灵魂

时至今日

这里仍是乡里、文人、游子津津乐道的文化风景

溪底带着旧时的耕读记忆

静候着未来与你的相遇

编辑:徐露

审核:徐爱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cf/4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