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础知识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群落

①概念要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各种生物种群。

②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①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丰富度

a.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b.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种间关系

(1)属于捕食关系的是③,属于竞争关系的是②⑤,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④,属于寄生关系的是①。

(2)种间关系实例:狼和兔的关系对应的曲线是③,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关系对应的曲线是①,根瘤菌和大豆的关系对应的曲线是④,一片草原上的羊和牛的关系对应的曲线是⑤。

3.群落的空间结构

(1)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

(2)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①植物分层:光照;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2新课视频新课视频-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基础知识

1.实验原理

(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1)提出问题:不同区域土壤中,物种丰富度相同吗?

(2)制订计划:包括步骤、时间、地点、内容、方法、备注等。

(3)实施计划

①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的主要情况。

②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

③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方法包括:镊子夹取、吸虫器吸取、诱虫器诱捕等)

装置的花盆壁丙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便于空气流通。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可以杀死动物,并利于保存。

④观察和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分类并做好记录。

⑤统计和分析:设计数据收集的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4)得出结论

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2调查视频群落的结构练习参考答案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选择题

1.群落的特征是组成群落的各个种群所不具有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识别各种生物并列出它们的名录是测定物种丰富度的最简单方法

B.不同类型的植物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优势种是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D.群落内的种间关系使生物通过自然选择而发生适应性进化

2.右图为甲、乙、丙三种生物的种群密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已知甲和丙之间没有捕食关系,则甲和乙、乙和丙的种间关系分别是(   )

A.竞争、竞争    B.捕食、寄生

C.寄生、竞争D.捕食、互利共生

3.下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

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

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

4.下图是某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甲、乙、丙和丁四个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的关系,其中一种为藻类生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可能是藻类的是乙物种

B.在一定范围内,甲物种的种群大小与海水深度呈正相关

C.四个物种的种群在深海区呈垂直分布

D.甲、丙物种竞争剧烈导致丙物种种群变小

5.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   )

样地

类群数

个体数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人工广场绿地

14

8

3

74

22

某植物园

13

7

4

92

18

农用地

11

8

4

92

21

注:第1层为距地表0~5cm;第2层为距地表5~10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C.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没有影响

D.各土层中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均为“S”型

6.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是群落的垂直结构

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7.下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8.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

B.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群落的优势物种未发生明显变化

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优势物种无种内斗争现象,劣势物种种内斗争明显

9.乱石窑裸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乱石窑裸地与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演替种类相同

B.同一个群落上发生的群落演替演变的群落类型相同

C.杂木植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大于阔叶林群落

D.上述演替中,营养结构趋于复杂,有机物总量增多

10.下图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

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定

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二、简答题

11.鸭为杂食性水禽,除捕食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外,对稻田中几乎所有的杂草都有取食。为研究稻鸭共作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研究人员进行了实验,结果如下表。

项目

杂草密度(株/m2)

物种丰富度(种)

杂草相对优势度

草龙

节节菜

稗草

陌上菜

异形莎草

常规区

40

12.0

0.

0.

0.

0.

0.

稻鸭区

2.3

5.3

0

0.

0.

0.

0

注:相对优势度表示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地位。

(1)采用样方法调查杂草密度时,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表中杂草密度数值应采用样方调查结果的________值。表中数据说明稻鸭共作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杂草的密度,从而限制了杂草对水稻的危害。

(2)由物种丰富度的变化可知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群落中杂草的________。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________地位下降,而有些杂草的优势地位明显上升,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由此推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对稻田群落的________有不同的影响。

(3)稻田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________以促进水稻的生长。鸭的引入增加了稻田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__的复杂性,从而使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

12.生态学家常常用面包虫进行各种种群生态学实验,它们的卵、幼虫、蛹和成虫都生活在面粉里。下图是两种具有捕食习性的面包虫(甲面包虫:实心点曲线;乙面包虫:空心点曲线)在不同环境下的生长情况。图1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装有面粉的容器内;图2表示甲、乙面包虫生活在面粉中放入细玻璃管的容器内。

(1)由图1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________面包虫占优势。在加入细玻璃管的情况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已知乙面包虫比甲面包虫小,请猜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面包虫(□)和乙面包虫(■)放在一起的时候,不论异种还是同种产下的卵,都会遭到捕食。斜吻棘头虫是一种寄生在这两种面包虫上的原生生物。图3是在没有寄生虫与有寄生虫的状况下,两种面包虫在实验中的表现。

在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________(填“甲”或“乙”)面包虫。斜吻棘头虫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________。

(3)面粉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采用________及________。

(4)综合图1、2、3可知,________对生物间作用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答案

1.B

在垂直方向上,不同层次上物种的分布有差异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有较大影响;群落内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共同进化。

2.D

由题图可知,乙和丙表现为“同生共死”的同步变化,则乙与丙之间为互利共生关系;又乙的种群密度随甲的变化为非同步变化,故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

3.B

分析曲线可知,三种食虫蝙蝠都在夜间活动,但银毛蝙蝠和蓬毛蝙蝠的活动时间比棕蝙蝠相对晚,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不是互利共生关系,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蝙蝠夜间觅食,既可以避免与白天觅食的食虫鸟之间的竞争,也可避免遭到许多天敌的捕食。

4.B

浅海区阳光较充足,有利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而随着海水深度增加,光照减弱,藻类减少,因此最有可能是藻类的是丙物种;从图中分析,甲物种种群的大小随着海水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呈正相关;由图中只能得出在深海区四个物种的种群从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丁,不能说明它们呈现垂直结构;图中呈现的是甲、丙物种在深海和浅海的种群大小不同,不能得出二者间存在竞争关系。

5.B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从表中数据可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没有明显的差异;人类活动会导致农用地的表层土壤中动物个体数较人工广场绿地和某植物园少;从表中数据无法判断各土壤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的趋势。

6.A

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一个种群,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不属于群落的结构;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其食性、栖息场所有关;淡水鱼的分层与其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湿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7.D

由坐标图可知,甲种群生活在相对低湿度、低温环境中,乙种群生活在相对高湿度、高温环境中,因此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8.A

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较为复杂;由于农田中有生物和原来的土壤条件,故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森林生态系统的优势物种为高大的乔木,而农田生态系统的优势物种是农作物,可见群落的优势物种发生了明显变化;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较大,内部也存在种内斗争。

9.D

乱石窑裸地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人工砍伐后的阔叶林有土壤、植被等条件,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从图形分析,杂木植物群落在山坡地带和凹谷地带由于环境因素不同,发生不同方向的演替;杂木植物群落向阔叶林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无论是乱石窑裸地→…→针阔混交林群落和阔叶林群落的初生演替,还是砍伐后的阔叶林上发生的次生演替,演替过程中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植物种类和数量增多,有机物总量增多。

10.D

珊瑚礁群落演替是在已有海洋生物的基础上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珊瑚礁体积的增加有利于鱼类生存;图中显示鱼的种数逐渐稳定,即鱼的丰富度逐渐稳定;图中珊瑚礁体积与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呈同步增加或减少趋势,不能说明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体积下降。

11.(1)随机取样 平均 (2)物种数目 草龙 结构 (3)分解者 无机物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1)选取样方时,关键是要随机取样,求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2)由表中数据可知,稻鸭共作区杂草种类减少,原来的优势种群草龙减少。(3)分解者可将鸭粪分解成无机物,供水稻植株吸收利用。鸭的引入使该稻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变得复杂,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2.(1)竞争 甲 玻璃管为乙面包虫提供了隐蔽场所(意思对即可) (2)乙 消费者 (3)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4)环境条件

(1)两种面包虫都以面粉为食,结合图1可知两种面包虫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在不改变外界环境的情况下,甲面包虫占优势;加入细玻璃管的情况下,两种面包虫可以共存,可能的原因是乙面包虫比甲面包虫小,玻璃管能为乙面包虫提供隐蔽场所。(2)根据图3可以看出,在有寄生生物的状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的是乙面包虫;斜吻棘头虫是寄生在两种面包虫上的原生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3)面粉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可采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4)综合图1、2、3可知,环境条件对生物间的作用有很大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cf/4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