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龙行大草

重庆合川铜梁洞石壁上刻着一幅张三丰手书的“龙行大草”书法《刘长卿赠别严士元诗》,猛地一看与我们平常所见的草书类似。但是细看笔画连绵不绝,起伏迭拓,有着星斗、龙凤的图像,更像一幅画作,更好似是一张巨幅道符。张三丰曾修道于此,他的书法风格其实与道教的符箓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看过林正英主演的僵尸电影一定很熟悉英叔画符的场景。黄纸铺于桌上,毛笔粘上朱墨,笔走龙蛇,一张道符便完工了。如果拿张三丰书法与道教的符箓做一个简单的比较,不难发现张三丰的书法渊源在于道教的符箓,符箓对于书法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书法构图具有的神秘性、审美性和艺术性特质,从未于符箓文化脱离干系,而艺术和宗教同源的现象在此也得以再度呈现。那么道教符箓与书法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画符

按照道教的说法,符箓起源于黄帝云书。云书是以流动之云为主体原形的一种书法。云书在秦汉之际即已经演化成了神符。道教符箓符号的书写形态与常规的汉字类似,但是仍有区别。符箓并非道士们随意而为的字符符号,而是一种具有固定规则的独特文字体系。我们平常看到了符箓,用朱或墨画于黄纸,绢帛等物上面,这些特殊的线条符号形似篆书,又有草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神秘感。

符箓

唐代的《道教义枢》曾说:“即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是也。”汉字转化为道符方式中便有一种借助笔画的变形来完成的。这种笔画的变形并非全无规则,而主要是依据道经中所提到的“龙凤之章”“光明云篆”演化为弯曲如龙凤或云气的形态。细看道符的笔画,往往有有特别曲折的线条出现,这些特别曲折的线条或者延伸为龙形波动,与日常书写方式相比有特殊的形态。中国古代人们大多信奉天神,而以模仿流云形态呈现出的图纹以及篆文本身就具有神秘性,方士,道士便用它们作为神符内容的呈现。而且道教符箓中的字符是一种专门烘托神秘气氛的字符,具有封闭性和神秘性,只有少数道士才知晓其中的含义,外人很难辩识。但是符箓这种符号的根基还是在于汉字所提供的载体框架。

道符

我们看一张道教的符箓,其中会嵌有星相,云气,画像等元素,但是一般来说它的基本内容还是文字构件,通过文字的点画,构件的变形或者变位来形成新的组合。现代人可能把符箓视作一种具有抽象意蕴的书法艺术,而在道教信徒的眼中,可能仅是一种足以召唤其宗教兴趣的神秘图案。这又牵涉到关于符箓的书写问题。符箓的书写既有传统的书写方式,又有又画又书的独特书写方式,这都需要书写者有更好的书法修养才能够驾驭。进入公共场合的道教作品,代表了天神法力的字和符,如果书法拙劣,这可能不仅是对道教天神的亵渎,也会有损道教的尊严和威望,道教的书法可以说是一种职业上的需要。可以说道教符箓与书法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

张三丰草书

道教符箓的诞生之初便吸收了汉字造型的诸多元素,并对其实行变形处理。而在变形处理过程中,对于书法的发展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道教画符挣脱了文字的束缚,以更为丰富的想象力重新组合文字,并在解构汉字的基础上重构字符及书写方式。这种趋势也带给了书法家在创作中新的感悟。符箓把文字想象为天空变化莫测的流云,进而又想象为天空的流星,这种想象的画面运用到书法里边,在今天我们就看到了开头说道了张三丰的“龙行大草”以及唐代张旭的“狂草”了。

张旭草书

从书法史的角度来看,东汉末期出现的道教符箓以及在其以后的各个朝代的变体,直接承续了占卜卦象的符号,并对唐代出现极具夸张,变形特质且具有飞动之势的狂草有直接的启迪作用。张旭的狂草,体势千变万化,风格简逸重韵,富于浪漫气息,与道士画符十分相似。张旭的“狂草”有着十分大胆的超越性突破,章法构图上极富有想象力的,而其书写速度之快,效率之高,字形变化之丰富,都已经达到了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步。符箓以中国书法为基础,而书法则吸收了符箓的独特的精神气质。两者相得益彰,自然天成。

唐代题壁书法

有人曾考证过古代题壁书法与道家符箓的关系,得出了题壁书法多以草书为之的原因。一是宗教美学的需要,二是中国毛笔蘸墨的书写形式适宜平面进行。而宗教美学的需要其实就是道教符箓形式对书家书写时产生了的潜意识影响。

杨维桢书法

信奉道教或者道家思想的书家为了强化符箓在演示过程过程的神秘感,开始对汉字的形态和书写方式作出了大胆的变革,充分吸收了古代各种字体的特殊性写法,大胆的突破了字体笔画的常态化限制,融合并吸纳了同样来自民间的草书技法,创造出了寻常人难以辨认的独特文字符号。我们常常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景,对于一幅草书作品,看不懂的人经常会发出“像是画符一样”的评价。日常文字变形为道符的形势有很多种,但是主要以复文或者草写两种方式。这就不难理解有些人会发“像画符一样”的感慨。符箓和书法的一些相似性,让人们有了更为契合的意义共通空间。

草书

道教的符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势,以它独有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让其在相关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对现代书法的创新和传播具有启发作用。符箓中的突破束缚精神值得我们今天书法创作的借鉴。从本源上来说,符箓是来源于中国书法,有不同中国书法,两者相互影响,发展成为今天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

声明:传播收藏知识为宗旨,

本文来源焕章的小阁子

如有侵权请告之删除

本文言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书/法/字/典/网/推/荐/单/品

或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下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cf/10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