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民俗送龙出海祈平安南澳舞草龙
深圳龙岗区南澳街道 在过去是疍家渔民生活的地方 至今仍流传着 舞草龙祭拜妈祖过年的习俗 南澳舞草龙又称“舞火龙” 是南澳渔民每年农历正月初二举行的 一项传统民俗活动 “舞火龙”风俗由来 南澳渔民因长年生活在船上,以捕鱼为生,与大海为伴,一年四季最怕的就是海上刮起的龙飓风(龙卷风)每当刮起龙飓风时,海面风高浪大,像旋涡一般,很容易就将船翻沉,有的渔民一家大小就这样葬身大海。因而为求四季平安,渔民每逢初一、十五便在船上架起香火祭拜妈祖,祈求妈祖保佑四季平安。 当地传说妈祖曾显灵托梦给一位老人,告诉他每年在正月初二晚上以舞龙的方式来压制龙飓风,可保风调雨顺。此后当地渔民联合起来,每年大年初二组织男性渔民上山割草,并将野草扎成龙状,燃放鞭炮,朝海而舞,最后将草龙点燃化为灰烬,以祈求来年风平浪静、出入平安、鱼虾满仓。“舞草龙祭拜妈祖”也逐渐成为南澳渔民在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舞草龙”的主要内容 据说南澳渔民舞草龙时所用的草是一种叫剑草(一说为“净草”)的野草,因为这种草比较柔韧,草垛捆好后香柱可牢牢插在上面,舞两个小时都不怕掉下来。草割回来后要把杂质清理掉,弄得干干净净,放到天后宫旁一处阴凉的地方,将草排开,让其自然晾干,留待后续扎龙使用。 南澳渔民捐赠的草龙 舞草龙主要分为扎龙、舞龙和送龙三个部分。 第一步:扎龙 大年初二下午,村中的男性渔民来到天后宫,以三五人为一组用咸草绳将野草捆成一节节龙身,每节为长约一米、略带弧度的草垛,用一米多长的丫形木棍牢牢撑起。 龙身所扎的节数视村中男丁的多寡而定,按习俗扎33节龙身,最多可达60节以上,但必须为单数。节与节之间用红绳子连接,整条草龙最长可达八、九十米,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此外还有一个龙珠。 龙头是用直径80厘米的大箩筐做底衬,在四周扎上密密麻麻的草,以前用香柱捆扎当眼睛,点燃后就发亮,现在改用两只手电筒当眼睛,配上红红绿绿的装饰。最后扎一支龙珠和三叉形的龙尾。 扎龙 (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供图) 第二步:舞龙 到晚上7点左右,天色已暗,街灯熄灭。在天后宫前的小广场,村中长者会在龙头前方摆上香案、供品,点燃香烛,向大海叩首祈祷,拜祭天神和海龙王。与此同时大家一起点燃香火,将其密密麻麻地插满所扎好的龙头、龙身、龙尾以及龙珠。 此时一条火龙出现在一片烟雾和香火之中,蔚为壮观。随着主持人的一声“舞龙啰!”舞龙头者即先向天后宫拜三拜,再向南方拜三拜,舞龙就正式开始,长长的火龙向渔民村进发。舞龙者每人手持一节,在龙珠的引导下,火龙逶迤前行,在锣鼓的震天响声中,先在空旷处来一番热烈的狂舞。火龙舞至街上,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门口放鞭炮、燃香烛、奉酒水果品迎龙,祈求吉祥降临门户,渔村一片欢腾。 插香(马庆芳摄) 舞草龙(陈锦辉摄) 第三步:化龙 两个多小时后舞龙的队伍来到码头,举行“祭海神”,即“化龙”(又称“送龙”)仪式。 舞龙者将草龙送到海边,先朝西北方拜三拜,然后将草龙堆在一起,龙头在上龙尾在下,面向大海点燃草龙。全村男女老少都涌到海边,将各色彩珠、鲜花投向大海,锣鼓、爆竹齐鸣,海边火光冲天,场面壮观,称为“送龙出海”。 化龙(李坚强摄) 由于过去疍民世代以船为家,四海漂泊,在岸上是没有房和地,只能年初二当天就近到山头割草,稍晒半天,黄昏时将草扎成龙状,晚上插满香火。祭完后不可能把火龙再搬回船上贮放,于是就地在海滩上将火龙焚化。当天割草,当天扎龙,当天耍龙,当天化龙,俗称“一天龙”。 如今南澳渔民上岸定居,生计也日益多样化。但舞草龙一直流传至今,是当地人过年时最为热闹的民俗活动,是南澳水上居民在长期海上生活、劳作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舞草龙拜祭为载体的民间风俗。 *参观免费免票;每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历史民俗馆:工作日预约参观名额人(含儿童)/天,周末及法定节假日预约参观名额人(含儿童)/天。 古代艺术馆:室外景观区无需预约;展楼工作日预约参观名额人(含儿童)/天,周末及法定节假日入场观众不超过人(含儿童)/天。 可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aocaolong.com/mclcf/10089.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舞草龙rdquo祭海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